王僧達的死,壞就壞在其貪心上。因為,按照他的年齡、資曆、輩分,沒幾年就升到重要的仆射一職,已屬不易了。也許是太順當了,也許是他升得太快了,於是,使他想入非非,以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屬了,並且易如探囊取物。豈料,事情的發展有許多是不以人的意誌的轉移的。於是,一個筋鬥使他從雲霧中翻滾了下來,真正遭到滅頂之災。所以可以這樣的說,是追名逐利的貪心送了王僧的性命。
《老子》第四十六章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說,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過錯,知足會引人進入沒有止境的求利之路,而沒有止境的追求利益,貪婪物欲,恰恰會得到損失利益的結果。
老子道家學說的繼承人莊子,對先哲的思想有著深刻地體會。在莊子看來,無私是人的立身之本。一個人有了私欲,就會利欲熏心;利欲熏心就會迷惑自己的心誌;自己的心誌一旦被迷惑住了,那就連自己的生命都難以保住,至於事業、生活,那就更談不上了。這就是利令智昏的結果。
莊子把利欲薰心比喻為眼觀濁水,而把心境淡泊比喻為處於請淵。他認為,人一旦觀於濁水,就會忘記清淵,而這種利令智昏,也就失去了人的純潔本性,最後必定要遭殃。《莊子·山木》篇中,就講了一個“觀於濁水忘清淵”的故事,故事說:
莊子在一個名為雕陵的栗園裏麵遊玩,突然從南麵飛來一隻奇特的大鳥。隻見這隻鳥翅膀有7尺長,眼睛有1寸大,翅膀擦著莊子的額頭飛過,但其並沒有感覺到莊子的存在,最後徑直落在栗林之中。
莊子心裏想:這是什麼鳥呀?長這麼大的翅膀卻不遠飛,長這麼大眼睛卻看不見人?於是,他撩起衣服,加快了腳步,趕到栗林之中,並拿出彈弓,準備將這大鳥打下來。
到了大鳥的眼前,莊子終於明白了。原來大鳥之所以不遠飛而僅飛到這裏,之所以睜著一對大眼睛而看不見他,其目的是為了捕捉一隻螳螂。
莊子再一仔細觀察,見栗林中還有一隻蟬,正借著栗樹的樹蔭,在那裏美滋滋地休息。可是,正因為它找到了一個好的休息處所,隻顧了享受,忘記了自己處境的危險,沒有預料到在它的附近,已經有一隻螳螂向它伸出了雙爪,並在瞬間捉住了它。
具有戲劇色彩的是,這隻螳螂由於捉住了蟬後得意非凡,卻忘記了隱蔽自己的身體,被大鳥在空中飛過時發現,於是,大鳥俯衝下來要啄食它。而正因為這隻大鳥專注於要啄食那隻螳螂,結果連莊子這麼大一個人也沒有看見,以至於當莊子用彈弓要打它的時候,它還全然不知自己已經到了危險的關頭。
看到這種情形,莊子很是感歎。他深為這幾隻小動物的悲哀,覺得它們太不懂得生命的輕重了。為了眼前的些許利益,而忘記了上天給它們的自然生命,忘卻了貪戀眼前利益對自己的生命可能帶來的危害。同時,莊子也感到自己也陷入了這種悲劇性的境地。為了捉住那隻大鳥,他也忘記了對自己生命的警戒。說不定此時自己也成了誰的獵物呢!
想到這裏,莊子嚇得出了一身準汗。他趕忙扔掉彈弓,扭頭就往回跑。果然不出他所料。剛才守園子的人見他急匆匆地往栗林中鑽,以為他是偷栗子的,正拿著東西要捉他。現見他慌忙往園外跑,便在後麵追著罵他。
經過這一次經曆,莊子三個月都沒有到庭院中去散步。
一天,莊子的弟子藺且問莊子:“先生為什麼這麼久都不到庭院中去走一走?”。
莊子回答說:“我為了得到大鳥的形體而忘記了自己的身體,這就像是見到了濁水而忘記了清水一樣。況且,我的先生曾經教導我,到了哪裏就要遵從那裏的規矩,可是我進了雕陵栗園卻忘了自己身體的危險,隻顧要弄清楚那隻大島為什麼擦著我的額頭看不見我的原委,卻忘記了自己身處栗林之中,違犯了栗園的規矩,由行遭到了園吏的追逐和辱罵。回來後,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因為沒有心思到庭院中去”。
《莊子》記載的這個故事,的確發人深省。大鳥的眼睛有一寸大,可是就沒有看見它擦額而過的莊子,為什麼?因為捕捉螳螂的欲望遮蔽了它的眼睛;莊子在栗園中遊玩,可是忘記了栗園的規矩,鑽入了栗林之中,看不見正在捕捉他的園吏,為什麼?因為捕捉大鳥的欲望迷惑了他的心;蟬、螳螂與大鳥、莊子一樣,都陷入了物欲的迷茫之中,不能自拔。由此可見,物欲對人心的迷惑作用是多麼地巨大,人們一旦被物欲所迷惑,就會什麼也不顧,甚至會連自己最寶貴的生命都會置之腦後,至於家庭、親朋、事業,這一切的一切,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正因為這樣,所以莊子告誡人們,一定要牢牢記住自己的根本,牢牢記住自己的本體,不要陷到那濁水之中,而忘卻了自己本來具有的純潔清淵。否則的話,就會導致身敗命喪。
12.靜靜地生活,靜靜地享受
平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靜靜地生活,靜靜地享受,用不著去承受大喜大憂,也用不著承受大富大貧,隻可惜世人們都不知道去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平凡生活,為名利終日忙碌,四處奔波,他們所獲得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所產生的憂愁卻是真正的憂愁,從這一點講,生活清貧而不受精神之苦,行為相對自由灑脫而不受傾軋逢迎之累是值得羨慕的,安貧樂道未嚐不好。
人在寧靜之中心緒像秋水一樣清澈,可以見到心性的本來麵貌。在安閑中氣度從容不迫,可以認識心性的本原之所在。在淡泊中意念情趣謙和愉悅,可以得到心性的真正體味。
《菜根譚》雲:“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意思是說,隻要自己的身心處於安閑的環境中,對榮華富貴與成敗得失就不會在意;隻要自己的心靈保持安寧和平靜,人世的是非與曲直都不能瞞過你。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為無為,則無不治”。世人也常把“無為”掛在嘴邊,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一個人處在忙碌之時,置身功名富貴之中,的確需要靜下心來修省一番,閑下身子安逸一下。這時如果能達到佛家所謂“六根清淨、四大皆空”的境界,就會把人間的榮辱得失、是非利害視同烏有。這利於幫助自我調節,防止陷入功名富貴的迷潭。在洪應明看來,佛家所謂的“六根清靜、四大皆空”也就是指人生要寧靜淡泊,降低欲望,這樣就會把生活中的是非利害與榮辱得失看得輕一些,而生活的快樂則會體驗得多一些。洪應明也多次提到,人需要靜觀世事,做到身在局中,心在局外,這樣就會客觀地對待生活,這樣才能不為外物所累,人間的種種現象也才能盡收眼底。
林語堂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對年輕的美國夫婦,利用假期出外旅遊。他們從紐約南行,來到一處幽靜的丘陵地帶,發現在這人煙稀少的小山旁邊,有一個小木屋。
夫妻二人走到小木屋前,看見門前坐著一位老人。年輕丈夫上前一步問道:
“老人家,你住在這人跡罕至的地方不覺得孤單嗎?”
“你說孤單?不!絕不孤單!”老人回答道。停頓了一會,老人接著說:“我凝望那邊的青山時,青山給予我力量;我凝望山穀時,那一片片植物的葉子,包藏著生命的無數秘密;我凝望藍色的天空,看見那雲彩變化成各式各樣的城堡;我聽到溪水的淙淙聲,就像有人在向我作心靈的傾訴;我的狗把頭靠在我的膝上,我從它的眼神裏看到了淳樸的忠誠。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我看見孩子們回到家中,盡管他們的衣服很髒,頭發也是蓬亂的,但是,他們的嘴唇上卻掛著微笑;此時,當孩子們親切地叫我一聲‘爸爸’,我的心就會像喝了甘泉一樣甜美。當我閉目養神的時候,我會覺得有一雙溫柔的手放在我的肩頭,那是我太太的手;碰到困難和憂傷的時候,這雙手總是支持著我。我知道,上帝總是仁慈的。”
老人見年輕夫婦沒有作聲,於是,又強調了一句:“你說孤單?不,不孤單!”
這位老人的生活看起來是平淡的。然而,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說是凡夫俗子,他們總期盼著過一些平淡的日子。平淡,不是沒有欲望。屬於我的,自然要取;不屬於我,即使是千金、萬金也不為其動。這就是平淡。安於平淡的生活,並能以平淡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繁華和誘惑,讓自己的靈魂安然自處,這樣的人,於自己,就像雲彩一樣的飄逸;於他人,就像湖泊一樣的寧靜。這就是一種清心的境界。
其實,這位老人正是達到了清心的境界,因此,他能清閑自在、坐臥隨心,從平凡的生活之中,體悟到了生活的情趣,領略到了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