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夫人侍候太子安國君時,便主動提出讓異人做繼承人。她流著淚說:“我有幸能到後宮充數,不幸沒有兒子。希望能把異人立為繼承人,讓我將來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華陽夫人的請求,與她刻玉符為憑證,立異人為繼承人。安國君和華陽夫人不斷送錢財給異人,並聘請呂不韋任異人的老師。
異人回到秦國去見華陽夫人時,呂不韋知道華陽夫人原籍楚國,便讓異人穿楚服進見。華陽夫人見了異人非常高興。當場讓他改名為子楚。不久,子楚作為安國君的繼承人這個消息便在諸侯國中傳開了。
呂不韋在邯鄲養了一個美貌的歌舞姬。這個女人已經懷孕。一天,子楚到呂不韋家喝酒,見到她後,便為呂不韋敬酒,要求呂不韋割愛。呂不韋把她送給子楚。子楚把她立為正夫人,秦昭王四十/乙年(公元前259年),這個女人生下一子,取名政,他便是後來的秦始皇。
秦昭王五十五年,秦趙關係緊張,趙國想殺掉子楚。子楚和呂不韋商量,用五百黃金賄賂看管子楚的官吏。子楚逃進秦軍中,回到秦國;次年,秦昭王死,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當了王後,子楚成為太子。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安國君登上王位剛三天就死了,子楚繼位,他被稱為秦莊襄王。按照子楚與呂不韋當初的契約,呂不韋任丞相,封為文信侯,擁有河南十萬戶食邑。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就死了,由其子贏政即位為王,他後來被尊為秦始皇。贏政尊奉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從秦莊襄王即位到嬴政二十二歲親政以前,秦國的軍政大權一直掌握在呂不韋手中。
呂不韋由一個普通的商人而躋身於權力頂峰,在這裏麵有許多因素,而最關鍵的一點卻是他幫助了秦國落難公子異人,異人返秦後繼承了王位,反過來回報了呂不韋。盡管呂不韋當初幫助異人,純粹是出於政治投機,但其客觀效果卻不能否定。要不然,富商千千萬萬,卻極少有人能像呂不韋這樣縱橫馳騁政壇。
呂不韋因幫異人,而兩任秦國丞相,主持朝政,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麵為秦統一中國準備了有利條件,打下了基礎。他的這種為人處世是成功的,特別是就他個人來說:而現在的人們如果也能夠如呂不韋那樣,用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手段去幫助獨特的人,也會有收獲的。
親和疏是人稱關係中無時不有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一生就是糾纏在各種各樣的親疏關係的矛盾之中,而辯證地協調好各種關係,你就會生活愉快,工作順利。反之則矛盾重重。大小瓜葛,種種糾紛,怨怨相報。
在親疏關係上,要做到順其自然.首先要確定親疏標準,而後視其情況,當親則親,當疏則疏,不要著意於在人際關係中謀求點什麼,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太功利了。古人擇友極重投契,今人的處世觀念與古人當然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交友重誠重真,注重道義相規、忠難相助,注重擇賢而從的精神.即使在今天也是值得推崇的。以利害為基礎的友誼不可能長久,欲得反失,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講得也是這個道理。
10.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懂得放棄小利益,不為小恩小惠所動,這絕對是一本萬利的。當然,用自己的利益做賭注,即使再小,也不是任何人都願意去做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有長遠的眼光,要敢於下注。
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當了皇帝,呂後成了呂太後。呂太後見劉邦死了,就大肆消滅異己。她把戚夫人的手腳砍掉,挖去雙眼,灌下毒藥,使她變得又聾又啞,然後又把她扔到廁所裏,稱為“人彘”,朝廷的大權都由呂太後一人把持。
劉盈當皇帝的第二年,齊王劉肥來看望他,劉盈聽說哥哥來了,很高興,就吩咐擺酒招待,並且讓哥哥坐在上頭,自己在下麵作陪。呂太後看了很不高興,因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怎麼能坐在下麵呢?於是,她就叫人斟了兩杯毒酒遞給劉肥,讓他給惠帝祝酒,不想惠帝見齊王起身,也跟著站起來,拿過另一杯酒,準備兄弟兩人幹一杯,呂太後一看很著急,她裝作不小心的樣子,把劉盈手中的酒撞潑了。劉肥看到這種情形,知道呂太後想置他於死地,所以回到住處後,很害怕。這時一人獻計說:“太後隻有當今皇上和魯元公主一兒一女,自然對他特別寵愛。如今大王您的封地有70多座城,公主卻隻有幾個城。您要是向太後獻出一郡,把它作為公主的領地,太後定會高興,你也就免除危險了。”
劉肥聽後,就照著這位謀士的方法,把自己的封地城陽郡送給了公主,太後果然很高興,就這樣劉肥平安地離開了長安。
劉肥以失去了一座小城的代價,保全了自己,這實在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俗話說,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些人的目光隻會停留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隻求自己獨吞利益。恰好是一時賺得小利,而失去了長遠之大利。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李嘉誠卻正好相反,他舍棄了小利,而贏得了大利。
李嘉誠出任10餘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歸入長實公司賬上,自己全年隻拿5000港元。
這5000港元,還不及20世紀80年代公司一名清潔工的年薪。
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水平,像長實係這樣盈利狀況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間公司就該有數百萬港元。進入20世紀90年代,便遞增到1000萬港元上下。
李嘉誠多年維持不變,隻拿5000港元,按當時的水平,李嘉誠萬分之一都沒拿到。李嘉誠的經商天才在這裏表露無遺。
李嘉誠其實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說是以小利為誘餌釣大魚。李嘉誠每年放棄數千萬元袍金,卻獲得公司眾股東的一致好感。愛屋及烏,自然也信任長實係股票。甚至李嘉誠購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資者莫不步其後塵,紛紛購入。
李嘉誠是大股東和大戶,得大利的當然是李嘉誠。有眾股東的購入,長實係股票被抬高,長實係股值大增。就這樣,李嘉誠每欲想辦大事,總會很容易得到股東大會的通過。
對李嘉誠這樣的超級富豪來說,袍金算不得大數。大數是他持有的股份所得到股息的價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誠所持長實、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就共計有12.4億港元——尚未計他的非經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價值。
有人說,一般的商家,隻能算精明。惟李嘉誠一類的商界超人,才具備經商的智慧。
舍“小”是為謀“大”。這是定則。李嘉誠說過:“如果一單生意隻有自己賺,而對方一點不賺,這樣的生意絕對不能幹。”
李嘉誠的意思是,生意人應該利益均占,這樣才能保持久遠的合作關係。相反的,光顧一己之利益,而無視於對方的利益,隻能是一錘子買賣,自己將生意做斷做絕。
11.吃小虧占大便宜
《管子》說:“懂得先給予就是為了後獲取,吃小虧而占大便宜。”《周書》上說:“如果想得到什麼利益,必須先有一定的付出。”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鵪鶉嗉裏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麵細搜求,無中覓有。
這是我國古代一首名為《醉太平》的曲子,對貪婪之人心理的寫照。真可稱得上生動形象,入木三分。
人的欲望是很難完全滿足的。因此,我們不能任人的私欲自由放任,甚至用種種不合法的手段去滿足自己的私欲。如果這樣的話,隻會是貪小失大,適得其反。正如《伊崇寓言》所說:“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我國古代南朝的古書令王僧達,從小聰明伶俐,但卻養成了不拘常檢點的毛病。孝武帝即位時,他被提拔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兩個心腹大臣之上。王僧達也因此更加自負,以為自己在當朝臣子中,無人所及。在朝時間不長,就開始凱覦宰相的位置,並時時流露出這一情緒。誰知,事與願違,就在他躊躇滿誌之時,卻被降職為護軍。此時,他便沒有省悟,仍惦記著做官,並多次請求到外地任職。這又惹怒了皇上,被再次削降職位。此次,他固羞恥而生怒氣,對朝政看不順眼,產生了許多議論,所上奏折,言辭激昂,終於被人誣為串通謀反而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