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寵辱不驚,平常心很重要(1)(3 / 3)

乞丐翻眼看著他:“給我一半財產,那我不是和你一樣有錢了嗎?為什麼要我尊重你。”

富翁更急起來道:“好,我將所有的財產都給你,這下你該願意尊重我了!”

乞丐大笑:“你將財產都給我,那你就成了乞丐,而我成了富翁,我憑什麼來尊重你。”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生的追求在心理上是分為五個層次的。最低的層次是生理上的需求,如溫飽之類;再則是對安全的需求,如堅固的住所;第三是愛人與被愛的需求;第四是受到尊重的需求;最高的層次則是自我的實現。

故事中的富翁有錢後,渴望別人的肯定與尊重,正符合馬斯洛學說所述的人的天性。而乞丐的堅持,則更清楚地點明了金錢與尊重在許多時候是難以劃上等號的。

“金錢與糞尿相同,積聚它便會放出惡臭;然而散布時,則能肥沃大地。”是托爾斯泰的名言。積聚金錢是否會發出惡臭,答案見仁見智,我們不予討論。但散布財富,的確能夠擁有花香撲鼻的美麗庭院。故事中的富翁若能明了這一點,要受人尊重也就不難了。

馬斯洛的五項層次理論,是循序漸進的,也就是說,人必須先有生理上的溫飽,才會追求己身的安全……而終至自我的實現。但這並非是絕對的定律,例如,乞丐武訓為了興學籌集資金,甘心立下條款——讓人打一拳,換得一枚銅板。再利用挨打換來的錢,建立學堂,來教育這些拳擊選手的後代,讓孩子知書達禮,不再迷信暴力。像武訓這般,先設立自我實現的目標,再受萬世敬仰尊崇的例子,中外皆有許多。

立誌自我完善的您,已經完成最高層次——自我實現的目標設立。如何獲得金錢、尊重、愛與安全,完全取決於您如何去付出金錢、尊重及您對人的摯愛。

6.遠離“功名利祿”的金絲籠

通常,我們都羨慕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鳥兒。其實人也該像鳥兒一樣的,歡呼於枝頭,跳躍於林間,與清風嬉戲,與明月相伴,飲山泉,覓草蟲,無拘無束,無羈無絆。這才是鳥兒應有的生活,才是人類應有的生活。然而,這世上終還有一些鳥兒,因為忍受不了饑餓、幹渴、孤獨乃至於“愛情”的誘惑,從而成為籠中鳥,永永遠遠地失去了自由,成為人類的玩物。與人類相比,鳥兒麵對的誘惑要簡單得多。而人類,卻要麵對來自紅塵之中的種種誘惑,金錢、名利、權勢等。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些誘惑中迷失了自己,從而跌入了欲望的深淵,把自己裝入了一個個打造精致的所謂“功名利祿”的金絲籠裏。

春秋末年,範蠡為了謀取功名,到越國輔佐越王勾踐,被封為大夫後升至上將軍。

此時,越國與吳國結仇,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兵馬準備攻越,越王勾踐想先發製人去伐吳。範蠡就勸阻勾踐說:“大王不能這麼做,我聽說兵器是不吉利的東西,戰爭是違背道德的,爭鬥是各種事情中最末等的事,違背道德,好用凶器,幹末等之事,老天爺也是不讚成的,所以無故起兵是不利的。”但是勾踐不聽勸告,於是吳越兩軍交戰,結果越軍大敗,越王勾踐被吳軍包圍。這時,勾踐悔之莫及,就向範蠡請求救國之策。因此,範蠡就建議勾踐派人去給吳王送厚禮,並向他們求和。於是,勾踐就派文種去向吳王求和。

文種多次求見,吳王夫差才同意勾踐的請求,撤兵回國,但要把勾踐夫婦帶回吳國做臣子並伺候自己。勾踐把國家大事托給大夫文種,自己帶上夫人和範蠡到吳國去做人質。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住在先王墳墓旁的石頭屋裏,為吳王養馬。吳王每次出去,都要勾踐為其拉馬。範蠡就更苦了,他在人前與勾踐一起伺候吳王,在人後還要伺候勾踐,還得不斷活動,給人送禮,觀察形勢,勾踐有時忍不住了,範蠡還得安撫他,以免前功盡棄。這樣過了3年,吳王夫差認為勾踐真的臣服自己了,於是就把他們放回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為了能使自己牢記亡國的恥辱,不讓在臥室內鋪放錦繡被褥,隻鋪上柴草,還在屋裏掛一個苦膽,每次吃飯之前,都要嚐一嚐膽的苦味。勾踐覺得範蠡的才能和忠誠都可信任,就打算把國政交給他,範蠡卻說:“操練兵馬、行軍打仗,文種不如我;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文種。”於是勾踐就把國家政事交給文種,讓範蠡負責操練兵馬。

後來範蠡在苧蘿山上找到一個名叫西施的美女,說服她為國舍身。範蠡親自把西施送往吳國,夫差一見馬上就被迷住,日夜與西施在姑蘇台上作樂。西施牢記範蠡的囑托,總在夫差麵前說越國好話,於是夫差就放鬆了對勾踐的警惕。從此,越王勾踐禮賢下士,在範蠡、文種兩人的齊心輔佐下,經過十年艱苦奮鬥,使得越國實力逐漸強盛了,並做好向吳國複仇的準備。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越國出兵打敗了吳國,從此不再向吳國稱臣進貢。五年之後,即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軍攻到姑蘇城下,圍城三年,終於徹底打敗吳軍,夫差自殺。然後勾踐率越軍橫行於江淮一帶,成了霸主。

後來越王勾踐論功行賞,範蠡作為一個從始至終輔佐勾踐完成霸業的有功之臣,官超過計劃上將軍。然而他卻不戀虛名,不圖富貴。作為大臣,他輔佐主公完成了大業,圓滿地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事業。

功德圓滿之後,範蠡要開辟自己新的生活。於是,他給勾踐留下了一封信,信中他告訴越王勾踐:“當年主公受辱於會稽山,主辱臣死。現在天下已定,請主公給臣下降罪處死。”之後,範蠡乘船不辭而別,永遠地離開了越國。在走的時候,範蠡沒有忘記老朋友文種,也給他留下一信,說明鳥盡弓藏的道理,並勸他也遠走高飛。但是文種並沒有聽從範蠡的勸告,終於被勾踐逼得自殺了。

範蠡泛海北上來到齊國,更名換姓為鴟夷子皮。他帶領兒子們不問政事,隻經營生產,沒有多久,家產多達千萬。齊國國王聽說他有如此才能,叫他當宰相。他歎息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引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他又交還相印,散發資財,隻帶親屬和少量珠寶,離開了齊都,躲到陶這塊地方,從此改名為陶朱公。

範蠡在陶居住了十九年,曾經“三致千金”,就是散了又掙、掙了又散三次,成為天下首富。後來他又離開了陶地,隻帶著西施浪跡太湖,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

名利財貨,聲色犬馬,這一切令人心迷神醉,永無止境地追逐,結果使人身體精神兩受疲累。範蠡助越滅吳後,他的個人成就已臻至頂峰,此時抽身引退,棄政從商。之後,又千金散盡,隱居江湖,不被外物所蒙蔽,實在生活得愜意自如。

7.不要被名利束縛住

造物主在把那麼多美德賦予了人類的同時,也把名利、是非、金錢得失同時嵌入了人的身體。於是這些固有的心病便成了桎梏與羈絆,成了懸崖與深淵,它們將許許多多的人擋在了幸福的大門之外。

人的一生常被名利所束縛。名利對於人,實用的少,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一種對自己的價值的確認。因此,名利隻不過是一個人所掙得的自己的身價而已,人總是通過名利來標明自己價值的高低。沒有了名利,人自己常常也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對自己在世上的價值失去信心。因此,為追求名利,很多人都不惜終身求索,使名利的繩索最後變成了人生的絞索,斷送了人生所有的快樂與歡笑。

《菜根譚》中說:“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村中花,白是舒徐繁衍;白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興廢。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這些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的榮華富貴,如果是因為施行仁義道德而得來的,就會像生長在大自然中的花一樣,不斷繁衍生息,沒有絕期;如果是從建立的功業中得來的,就會像栽在花缽中的花一樣,因移動或環境變化而凋謝;若是靠權力霸占或謀私所得,那這富貴榮華就會像插在花瓶中的花,因為缺乏生長的土壤,馬上就會枯萎。這就告訴我們,沒有道德修養,僅靠功名、機遇或者是非法手段求得的福,千萬要警惕,它們不是不能長久,轉瞬即逝,就是意味著災難,伴隨著毀滅。隻有那些德性高尚的人,才能領悟個中道理,保住一生平安。

唐朝郭子儀爵封汾陽王,王府建在首都長安。汾陽王府自落成後,每天都是府門大開,任憑人們自由進進出出,而郭子儀不允許其府中的人對此加以幹涉。有一天,郭子儀帳下的一名將官要調到外地任職,來王府辭行。他知道郭子儀府中自無禁忌,就一直走進了內宅。恰巧,他看見郭子儀的夫人和他的愛女正在梳妝打扮,而王爺郭子儀正在一旁侍奉她們,她們一會兒要王爺遞手巾,一會兒要他去端水,使喚王爺就好像奴仆一樣。這位將官當時不敢譏笑郭子儀,回家後,他禁不住講給他的家人聽,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整個京城的人們都把這件事當成笑話來談論。郭子儀聽了沒有什麼,他的幾個兒子聽了倒覺得大丟王爺的麵子。他們決定對他們的父親提出建議。他們相約一齊來找父親,要他下令,像別的王府一樣,關起大門,不讓閑雜人等出入。郭子儀聽了哈哈一笑,幾個兒子哭著跪下來求他,一個兒子說:“父王您功業顯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卻不尊重自己,不管什麼人,您都讓他們隨意進入內宅。孩兒們認為,即使商朝的賢相伊尹、漢朝的大將霍光也無法做到您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