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一把成功的密鑰,是一劑化解煩惱的良方,是給自己的一點甜蜜。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減少誤會,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能調節關係,減少摩擦,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
1.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世界上有什麼是寬容無法給予的?你希望和平,你想要幸福,一顆理智的頭腦,一個明晰目標,一種高尚價值還是曠世之美?你想擁有關愛與安全,還是無時無刻的保護?你渴望那永不被打擾的平靜安寧,免受傷害的溫柔,還是永恒的慰藉?
寬容可以帶來這一切,甚至更多。當你醒來的時候,它在你的眼中流光溢彩,為你帶來整天的快樂。當你休息的時候,他撫慰你的額頭,輕撫你的雙眼,為你祛除各種恐怖與惡魔。當你從夢中醒來時,迎接你的又是幸福快樂的一天。
希臘抒情詩人喬治·瑟菲裏斯有一句詩,意義雋永,耐人尋味:“寬容的感覺就好似路邊的野玫瑰,雖被踐踏了,卻把芳香留在了路人的鞋上。”這是永遠也無法窮盡寬容的重要意義。它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課,我們遲早都會體會到。一顆寬容的心保佑你穿越死亡的陰影,填平了心與心之間的鴻溝。
寬容是一種品質,是做人的一種選擇。人之所以不能達到寬容做人,正是因為狹隘的存在。人難免狹隘,這是很多人的通病,隻要明白了這一點,就應該對症下藥,治好這一病。
18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學家普魯斯特和貝索勒那時曾經是一對論敵。他們圍繞定比定律爭論了有9年之久,他們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互不相讓。最後的結果是普魯斯特獲得了勝利,成了定比這一科學定律的發明者。
但是,普魯斯特並未因此而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他真誠地對與他激烈爭論了9年之久的對手貝索勒說:“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責難,我是很難進一步將定律研究下去的。”同時,普魯斯特特別向眾人宣告,定比定律的發現有一半功勞是屬於貝索勒的,是他們共同促使了定律昭示天下的。
在普魯斯特看來,貝索勒的責難和激烈的批評,對他的研究是一種難得的激勵,是貝索勒在幫助他完善自己。這與自然界中“隻是因為有狼,鹿才奔跑得更快”的道理是一樣的。
普魯斯特的寬容博大而明智的,他允許別人的反對,不計較他人的態度,充分看到他人的長處,善於從他人身上吸取營養,肯定和承認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正是由於他善於包容和吸納他人的意見,才使自己走向成功。
這種寬容實在讓人感動,像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著名的天文學家第穀和科普勒之間的友誼就是一曲優美的寬容之歌。
科普勒是16世紀的德國天文學家,在年輕尚未出名時,曾寫過一本關於天體的小冊子,深得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第穀的賞識。當時第穀正在布拉格進行天文學的研究,第穀誠摯地邀請素不相識的科普勒和他一起合作進行研究。
科普勒興奮不已,連忙攜妻帶女趕往布拉格。不料在途中,貧寒的科普勒病倒了。第穀得知後,趕忙寄錢救急,使得科普勒度過了難關。後來由於妻子的緣故,科普勒和第穀產生了誤會,又由於沒有馬上得到國王的接見,科普勒無端猜測是第穀的使壞,寫了一封信給第穀,把第穀謾罵一番後,不辭而別。第穀其實也是個脾氣極壞的人,但是受此侮辱,第穀卻顯得出奇的平靜。他太喜歡這個年輕人了,認定他在天文學研究方麵的發展將是前途無量的。他立即囑咐秘書趕緊給科普勒寫信說明原委,並且代表國王誠懇地邀請他再度回到布拉格。
科普勒被第穀的博大胸懷所感染,重新與第穀合作,他們倆合作不久,第穀便重病不起。臨終前,第穀將自己所有的資料和底稿都交給了科普勒。這種充分的信任使得科普勒備受感動。科普勒後來根據這些資料整理出著名的《路德福天文傳》,以告慰第穀的在天之靈。
浩瀚如海洋般的寬容情懷,使第穀為科學史留下了一頁人性光輝的佳話。這種寬容像雨後的萬裏晴空,清新遼闊,一塵不染。
古人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而且是一種生存姿態和方式的選擇問題。它能幫你成就事業,幫你走向成功!
1754年,美國獨立以前,弗吉尼亞殖民地議會選舉在亞曆山大裏亞舉行。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喬治·華盛頓上校作為這裏的駐軍長官也參加了選舉活動。
選舉最後集中於兩個候選人。大多數人都支持華盛頓推舉的候選人。但有一名叫威廉·賓的人則堅決反對。為此,他同華盛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爭吵中,華盛頓失言說了一句冒犯對方的話,這無異於火上加油。脾氣暴躁的賓怒不可遏,一拳把華盛頓打倒在地。
華盛頓的朋友們圍了上來,高聲叫喊要揍威廉·賓。駐守在亞曆山大裏亞的華盛頓部下聽說自己的司令官被辱,馬上帶槍開了過來,氣氛十分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隻要華盛頓一聲令下,威廉·賓就會被打成肉泥。然而,華盛頓是一個頭腦冷靜的人,他隻說了一句:“這不關你們的事。”就這樣,事態才沒有擴大。
第二天,威廉·賓收到了華盛頓派人送來的一張便條,要他立即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去。威廉·賓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華盛頓約他決鬥。於是,富有騎士精神的賓毫不畏懼地拿了一把手槍,隻身前往。
一路上,威廉·賓都在想如何對付身為上校的華盛頓。但當他到達那家小酒店時卻大出意料之外;他見到了華盛頓的一張真誠的笑臉和一桌豐盛的酒菜。
“賓先生”,華盛頓熱誠地說,“犯錯誤乃是人之常情,糾正錯誤則是件光榮的事。我相信我昨天是不對的,你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和解的話,那麼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吧。”
賓被華盛頓的寬容感動了,把手伸給華盛頓:“華盛頓先生,請你原諒我昨天的魯莽與無禮。”
從此以後,威廉·賓成為華盛頓的堅定的擁護者。
當華盛頓被打倒在地時,是很容易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悔恨終身的事的。可貴的是華盛頓能保持冷靜,以寬容來解決問題,把一個仇人變成了忠誠的擁護者。
每個人都說寬恕是美德,如果要一個人真正地去寬恕敵人時,那就有所不同了。隻要稍稍提一提,就會有人對你大呼大叫的。人們並不認為寬恕是一種特別超然、很難實行的德行,而是認為以此態度對敵人,其行不可忍受,也為人所不齒。他們會說:“說這種話叫人惡心”,大多數人以為寬恕自己的敵人是要承認他們並不是那麼壞的人;而事實上,他們確實是壞人。
2.待人寬一分是福
俗語說的好:千百個生命有千百種人生,千百條路有千百個人行。隻要一直用心追求那麼一份平平淡淡、真真實實的坦蕩,就會有一份生活的輕鬆與平靜,就會有一片豁達的天空和一個充實的人生。豁達、坦蕩的生活,快樂會如期而至;豁達、坦蕩的生活,便是享受人生本身。永遠樂觀,不怕失意的人,即使跌下萬丈懸崖,也會堅韌地活下去,而且高唱凱歌地回來。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話:“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這是一種“大度”,是心懷寬廣的君子所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是否也會不失這種君子的風範呢?
佛教是一門崇尚寬容精神的宗教。“更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深刻透視了佛門中人的寬厚胸懷。茲引一則禪話為證:
白隱禪師附近住著一對夫婦,家有一女,未曾出嫁卻懷了孩子,父母逼問女兒要她說出孩子的父親,姑娘竟指為白隱。這對夫婦怒不可遏,找到白隱,對他狠狠侮辱了一番。白隱聽完後,隻說了一句話:“就這樣嗎?”孩子出世後,這家人將他送給白隱撫養。白隱走家串戶去給孩子討奶水,不知被多少人譏笑,但他卻不介意,依然仔細地照顧孩子。幾年後,這件事情真相大白,原來孩子的真正父親是一個市井無賴,這家人耐不過麵子,上門向白隱賠禮道歉,要求索回孩子。白隱交回孩子時,同樣隻是輕輕地又說了一句話:“就這樣嗎?”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不免會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屈辱與誹謗,當這樣的時刻來臨的時候,我們能否像白隱禪師一樣泰然處之呢?“就這樣嗎”簡單的幾個字卻蘊涵了多少深意。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心胸坦蕩,才能寢食無憂,與人交而無怒,是做人處世的藝術。難怪諺語亦雲:“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和。”人生本不必過於苛責別人,得饒人處且饒人,何苦雙眉擰成繩,這不僅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藝術,也是立身處世的一種態度,更是做人的涵養。
在大丈夫的心中,天地永遠是寬闊的,生活是快樂的,精神是自由的。所以,襟懷坦蕩的人常以退一步海闊天空作為立世不倒的生活鑒言。抱著無可無不可,可為可不為的豁達態度,享受自己的一份清靜與快樂。
3.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生活就像山穀回聲,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你耕種什麼,就收獲什麼。幫助別人就是強大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別人得到的並非是你自己失去的。在一些人的固有的思維模式中,一直認為要幫助別人,自己就要有所犧牲;別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會失去。比如你幫助別人提了東西,你就會耗費了自己的體力,耽誤自己的時間。其實很多時候幫助別人,並不就意味著自己吃虧。如果你幫助其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東西,你也會因此而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且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一生行善無數的基督徙,他臨終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來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說:“大善人,由於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臨終前我可以答應你完成一個你最想完成的願望。”
大善人說:“神聖的天使,謝謝你這麼仁慈,我一生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卻從來沒見過天堂與地獄究竟長得像什麼樣子?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帶我到這兩個地方參觀參觀?”
天使說:“沒問題,因為你即將上天堂,因此我先帶你到地獄去吧。“大善人跟隨天使來到了地獄,在他們麵前出現一張很大的餐桌,桌上擺滿了豐盛的佳肴。“地獄的生活看起來還不錯嘛!沒有想象中的悲慘嘛!”大善人很疑惑地問天使。
“不用急,你再繼續看下去。”過了一會,用餐的時間到了,隻見一群骨瘦如柴的餓鬼魚貫地入座,每個人手上拿著一雙長十幾尺的筷子。每個人用盡了各種方法,嚐試用他們手中的筷子去夾菜吃。可是由於筷子實在是太長了,最後每個人都吃不到東西。
“實在是太悲慘了,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這些人呢?給他們食物的誘惑,卻又不給他們吃”,“你真覺得很悲慘嗎?我再帶你到天堂看看。”到了天堂,同樣的情景,同樣的滿桌佳肴,每個人同樣用一雙長十幾尺的長筷子。不同的是,圍著餐桌吃飯的是一群洋溢歡笑,長得白白胖胖的可愛的人們。他們同樣用筷子夾菜。不同的是,他們喂對麵的人吃菜。而對方也喂他吃菜。因此每個人都吃得很愉快。
可見,與人為善是我們在尋求幸福,尋求成功的過程中必須遵守的一條基本準則。在當今這樣一個合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更是一種互動的關係。隻有我們先去善待別人,善意地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獲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孟子曾經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往往容易獲得成功。而那些自私吝嗇、斤斤計較的人,不僅找不到合作夥伴,甚至有可能成為孤家寡人。有的人會問:怎樣才算與人為善呢?與人為善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包括相當廣泛的內容。如:關心他人,當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尊重他人,不去探究他人的隱私;不在背後議論、批評他人;善於和別人溝通、交流;善於和那些與自己興趣、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承認對方的價值和努力,對於錯誤要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總的說來,善待他人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要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如果你能遵從這個原則,你將擁有許多朋友。
有人說良好的人際關係不是行動上做出來的,而是從心底裏“流”出來的,這句話很有哲理。它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以誠待人,事事以自己的心靈為準則,用“心”和他人交往。
有句話說得好:“幸福並不取決於財富、權利和容貌,而是取決於你和周圍人的相處。”你想做個幸福的人嗎?那麼就從與人為善開始吧!
懂得善待他人,也就懂得了善待自己。
4.寬容是一種大度
寬容實在是一種大度、一種涵養。心胸狹窄的人不可能寬容別人,而慣於斤斤計較;見利忘義的人也不可能寬容別人,隻求索取而喋喋不休。真正寬容,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高品位的道德觀念。
一天,有一個身材高大魁梧的人走在庫法市場上。他的臉曬得非常黑,而且還遺留著戰場上的痕跡。有一個商人正坐在自己的商店中,看到那個高大的人走來,便想逗他的夥伴們發笑,以顯示一下自己搞笑的本領。於是,他把垃圾扔向那個過路人。但那個過路人並沒有因此而發怒,繼續邁著穩健的步伐朝前走去。當他走遠以後,旁邊的人對那商人說:“你知道剛才你侮辱的人是誰嗎?”
“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從這裏經過,我哪有心思去認識他呀?難道你認識這人?”
“你連這人都不認識!剛才走過去的就是著名的軍隊首領——馬力克·艾施圖爾·納哈爾。”
“是真的嗎?他是馬力克·艾施圖爾·納哈爾!就是那個不但讓敵人聽到他的聲音就四肢發抖,連獅子見到他都會膽戰心驚的馬力克嗎?”
“對,正是他。”
商人驚恐地說:“哎呀!我真該死,我竟做了這樣的傻事,他肯定會下令嚴厲地懲罰我,我趕緊去追他,向他求救,求他饒了我這一回。”
說完商人就朝著馬力克所去的方向追去。當馬力克拐進了清真寺時,這個商人便跟著進了清真寺。等馬力克禮拜完後,商人走到他跟前低著頭說道:“對不起,我是剛才對你不禮貌的那個人。”
馬力克對那名商人說:“原先我不是來清真寺的,但我看到你太無知、太迷誤,無緣無故地傷害過路人,為了你我才來這裏的,我為你而痛心。所以,我想祈求真主讓他引導你走正道,並沒有想要嚴懲你。”
生命是短暫的,寬容卻是無盡的,富有寬容之心的人,必將得到應有的回報,受到別人的寬容。
春秋時,楚莊王有一次和群臣宴飲,當時是晚上,大殿裏點著燈,正當大家酒喝得酣暢之機,突然燈燭滅了。這時,莊王身邊的美姬“啊”地叫了一聲,莊王問:“怎麼回事啊?”美姬對莊王說:“大王,剛才有人非禮我。那人趁著燭滅拉我的衣襟。我扯斷了他的帽子上的係纓,現在還拿著,你趕快點燈,抓住這個斷纓的人。”莊王聽了,便說道:“是我賞賜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難免會做些出格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他命令左右的人說:“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斷係纓,說明他沒有盡興。”群臣一百多人馬上扯斷了係纓而熱情高昂地飲酒,盡興而散。
過了三年,楚國與晉國打仗,有一位將軍常常衝在前麵,英勇無敵。戰鬥勝利後,莊王感到好奇,忍不住問他:“我平時對你並沒有特別的恩惠,你打仗時為何這樣賣力呢?”他回答說:“我就是那天夜裏被扯斷係纓的人,是您寬容了我的魯莽,我非常感激您。”
寬容是我們自愛、自信的表現。拿得起,放得下,是一份從容,是力量的標誌。當然,能真正做到寬容的,是那些心地善良、富有愛心、胸懷豁達、誌趣高遠的人,是那些有良好修養的人。
5.不求事事如意,但求問心無愧
我們都在尋求完美,可是完美到底是什麼呢?
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個圓被切去了很大一塊三角,它想讓自己恢複完整,沒有任何殘缺,於是四處尋覓失落的部分。因為它殘缺不全,隻能慢慢滾動,所以能在路上欣賞野花,能和毛毛蟲聊天,享受陽光。它找到各種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適,所以隻能把它們留在路邊,繼續往前尋找。
有一天,這殘缺的圓找到了一塊非常合適的碎片,開心得很。把它胡亂地拚上,開始滾動。現在它是完整的圓了,能滾得很快。但它卻發覺因為滾動太快,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於是它停止了滾動,把補上的碎片丟在路旁,又慢慢地滾走了。
人往往在有所失去的時候,特別盼望能夠回複完整。其實,心中滿懷希望和期待並不糟,它會讓你懂得珍惜和感恩,使你受益一生。
能認識到自己有種種遺憾,勇於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而坦然的人,可以說是完整的。
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能如殘缺之圓繼續在人生之途滾動並細嚐沿途滋味,就能達到完整。這就是生命所能賦予我們的:不求事事如願,但求問心無愧。
古語雲:甘瓜苦蒂,物不全美。從理念上講,人們大都承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正如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一樣,也不存在神通廣大的完人。在認識自我、看待別人的具體問題上,許多人仍然習慣於追求完美,求全責備,對自己要求樣樣都是,對別人也全麵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