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寬容他人,就等於寬容自己(2 / 3)

難道那些偉人、名人果真那麼十全十美、無可挑剔嗎?絕非如此。任何人總有其優點和缺點兩個方麵。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過一千多項發明,被譽為“發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卻固執地反對交流輸電,一味主張直流輸電。

電影藝術大師卓別林創造了生動而深刻的喜劇形象,但他卻極力反對有聲電影。

人是可以認識自己、把握自我的,人的自信不僅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價值,同時也認識到自己有缺點和毛病。我們不苛求完美,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兩重性是不易改變的。所以,我們應當保持這樣一種心態和感覺,我知道自己的長處、優點,也知道自己的短處、缺點,我深知自己的潛能和心願,也看到自己的困難和局限。人類永遠具有靈與肉、好與壞、真與偽、絢爛與孤獨、堅定與猶疑等等兩重性。

我們以這種自我認識、相互包容的觀念意識付諸行動,就能從自身條件不足和不利環境的局限中解脫出來,不必藏拙,不怕露怯。即使明知在某方麵不如別人,隻要是自己想做的事,也會果敢行動,我行我素。因為任何一個人隻有經過跌跌撞撞,爬起來再來,才能學會諸多本領和技能。

任何人都有缺點和弱點,任何人也都有無知無能方麵,隻不過表現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因而,人人在自我表現和與人交際中都會有“出醜”的表現。有些人由於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的缺點,拿出勇氣,去革新和突破自己,所以,他們情願不做事、不講話、不交際,也不願意在別人麵前暴露自己的弱點。在燈光燦爛、樂曲悠揚的宴會廳裏,他們很想站起來跳舞,可是怕別人笑話自己舞技拙劣,寧願做一晚上的看客。跳得好的人越多,觀眾越多,他們就越鼓不起勇氣。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書中寫道:倘要所有的人沒有短處,其結果最多是形成一個平庸的組織。所謂“樣樣都是”,必然“一無是處”。才幹越高的人,其缺點往往也越明顯,有高峰必有深穀。

誰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與人類現有的知識、經驗、能力的彙集相比,任何偉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一位經營者如果隻能見人之所短而不能見人之所長,從而刻意於挑其短而不是著眼於其長,這樣的經營者本身就是弱者。有些人,搞不清楚為什麼要放棄完美。因為不追求完美將達不到理想的目標,這隻是一種慣性思維,事實是,大多數時候,我們隻有放棄完美,才能樹立起自信自愛的意識,才能真正地認識和確立自己的價值、選擇和追求。

6.得饒人處且饒人

古人雲: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為人處世,當以寬大為懷。生活在相互寬容的環境中,是人生的幸福,會使你忘卻煩惱,忘卻痛苦。

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寬容也是人的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學會寬容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

一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風的作用把痰刮到一個小夥子的褲子上了,該女子看到後慌忙道歉,並從包裏掏出麵巾紙要擦去小夥子褲上的痰,但小夥子惱怒地不肯讓她擦去痰,並聲言:“你給我舔去!”女子再三賠禮“對不起!對不起!讓我給你擦去好嗎?”但他執意不讓她擦,就是讓她給舔,這樣爭執下去,街上圍上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跟著起哄打哨鬧著、笑著,但見女子怎麼“對不起”也不會使小夥子原諒,非讓她舔去不可。最後惹得女子大怒,從包裏掏出一遝錢來,大約有一兩千元,當場喊道:“大家聽著,誰能把這個家夥當場擺平了這些錢就歸誰!”話音剛落,人群中閃出兩個健壯的男人,對著那不依不饒的小夥子就是一陣拳腳,但看他被踢翻在地不知東南西北,等站起來找那女子時,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無影無蹤……

不給別人留台階,最後自己也會沒有台階可下。所以,做人要得饒人處且饒人,給人留個台階,也是給你自己留條退路。

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更能說服和改變他人。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隨從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才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隻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

待人處事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鬥爭的漩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投降不可。

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這卻也是下一次爭鬥的前奏。因為對方雖然“戰敗”了,但為了麵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討”回來。

在日常生活中,切記: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得理饒人。否則,不但消滅不了眼前的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疏遠你。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下,為對方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這樣做並不是很難,而且如果能做到,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如果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就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不顧後果,這將對你自己造成傷害。放他一條生路,他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即使在別人理虧時,你在理已明了的情況下,放他一條生路,他也會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與你為敵。這是人的本性。況且,這個世界本來就很小,變化卻很大,若哪一天兩人再度狹路相逢,屆時若他勢強而你勢弱,你想他會怎麼對待你呢?得理饒人,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

要做到忍讓,就必須具有豁達的胸懷,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不能對他人要求過於苛刻。應學會寬容、諒解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氣量,不能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度。特別是在小事上,如果寬大為懷,盡量表現得“糊塗”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達世事人情。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他突然開悟了。他走回住處,眼見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室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就是人心受到感召的力量和改變。也許有人認為克製忍讓是卑怯懦弱的表現,其實,這正是把問題看反了。古人說得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7.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者遇上禍,禍也能變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會變成禍。

有兩個行走在沙漠的商人,已行走多日,在他們口渴難忍的時候,碰見一個趕駱駝的老人,老人給了他們每人半瓷碗水。兩個人麵對同樣的半碗水,一個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體的饑渴,怨恨之下竟將半碗水潑掉了;另一個也知道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體的饑渴,但他卻擁有一種發自心底的感恩,並且懷著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這半碗水。結果,前者因為拒絕這半碗水而死在沙漠,後者因為喝了半碗水,終於走出了沙漠。

隻要我們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你就會有一種平靜的心態,遇到災難也不會亂了手腳,會熬過去的,而那些常抱怨生活的人,成功就會與他失之交臂。

南非的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當時盡管曼德拉已經高齡,但是白人統治者依然像對待一般的年輕犯人一樣虐待他。

但是,當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他在總統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總統就職儀式開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他的來賓。他先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後他說,雖然他深感榮幸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他被關在羅本島監獄時,看守他的3名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他邀請他們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紹給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寬宏的精神,讓南非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得無地自容,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都靜下來了。

後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製情緒才活了下來。他的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苦難的痛苦。他說,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

他說起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我們之所以總是煩惱纏身,總是充滿痛苦,總是怨天尤人,總是有那麼多的不滿和不如意,是不是因為我們缺少曼德拉的寬容和感恩呢?

記住曼德拉27年牢獄生活的總結: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

8.控製怒氣,寬容別人

世界上很少有人天生就有好脾氣,但也沒有哪個人天生脾氣就十分糟糕,即使經過一定的教養也不能加以改善,使之變得令人愉悅的好脾氣。

馬修·亨利說:“我曾經聽說,有一對大蝦的脾氣都很急躁,但他們在一起共同生活卻相安無事,過得舒適而安逸,因為他們製定了一條共同遵守的原則——一個人發怒時另一個就保持冷靜和寬容。”

蘇格拉底一旦發現自己將要發火時,他就會降低聲音來控製怒氣。如果你意識到自己處於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那麼一定要緊閉嘴巴,以免變得更加憤怒。許多人甚至會因為過分憤怒而亡,突然的暴怒往往會引發一些突發的疾病。

習慣性的寬容所帶來的平靜是多麼美妙呀!它能使我們免除多少激烈的自我譴責啊!一個人麵對突如其來的挑釁,能夠做到一言不發,表現出一種未受幹擾的平靜心態,當他這樣做時,他必定不會感到後悔,而是認為自己做得完全正確,所以他的心靈會非常安寧。

相反,如果他當時發怒了,或者僅僅因為當時的憤怒,或者因為自己不小心說錯了話,或者表現了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從而使他顯得有失風度,隨後他必定會感到一種深深的不安。緊張和易怒是一個人個性中的最重大的缺陷之一,它往往是激化矛盾的催化劑,它往往會破壞一個人行為處世的原則,使他的個人生活變得一團糟。

阿特姆·沃德說:“喬治·華盛頓可以稱得上世界上最優秀的人了。他頭腦清楚、為人熱心、處事冷靜。他從來不會突然爆發激烈的感情或者陷入深深的感傷!大多數公眾人物的主要缺陷就是感情的爆發或者情緒波動。他們行事匆忙而草率。在壓力大的時候他們往往無所適從。他們急不可待地跳上路過的第一匹馬,一點都沒有注意到正有一隻蜜蜂叮在它身上,這匹馬四處亂踢、心煩氣躁。當然,這個人肯定會從馬背上摔下來,隻是一個早晚的問題。當他看到大家蜂擁而至,對他讚不絕口時,他馬上開始變得心浮氣躁、盛氣淩人,而不是心平氣和、實事求是。他們不懂得,現在大家把他捧到天上,一旦他們認為自己受騙上當,就會毫不猶豫地把他狠狠地摔在地上,從此他就可能一蹶不振。華盛頓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他根本不是那樣的人。”

亞伯拉罕·林肯剛成年的時候,是一個性急易怒、一觸即發的人。但後來,他學會了寬容,成為了一個富有同情心、具有說服力又有耐心的人。他曾經對陸軍上校福尼說:“我從黑鷹戰役開始養成了控製脾氣的好習慣,並且一直保持下來,這給了我很大的益處。”

出口不遜的言辭從未給任何一個人帶來過一丁點兒好處,那隻是虛弱的標誌。沒有人會因為它而變得更富有、更愉悅或更聰明。它從不會使人受到他人的歡迎;它令教養良好的人反感,使善良的人感到厭惡。

著名作家莎士比亞曾經描寫了無數失控的情緒造成的精神毀滅的例子。他筆下的約翰王,因其對權力的欲望逐漸泯滅了高尚的品質,結果沉淪到幾近失控的地步,像一頭野獸。李爾王則是失控的情緒的犧牲品。在麥克白先生那裏,野心超越了榮譽,甚至促使他走上謀殺犯罪的道路,而謀殺後的恐懼、懊悔與自責又立即帶來了可怕的報應。而奧賽羅是被自己嫉妒的怒火慢慢毀滅的,許多其他人物的遭遇更說明了這樣的教訓:那些不能寬容的人一定會遭到他們朋友的冷落。

許多名人寫下了無數文字來勸誡人們要學會寬容。詹姆士·博爾頓說:“少許草率的詞語就會點燃一個人、一家鄰居或一個民族的怒火,而且這樣的事情在曆史上常常發生。許多的訴訟和戰爭都是因為言語不和而引起的。”喬治·艾略特則說:“如果人們能忍著那些他們認為無用的話不說,那麼他們牛數的麻煩都可以避免。”

赫胥黎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希望看到這樣的人,他年輕的時候接受過很好的訓練,有著非凡的意誌力,應意誌力的要求,他的身體樂意盡其所能去做任何事情。他應頭腦冷靜,邏輯清晰,他身體所有的力量就如同機車一樣,根據其精神的命令準備隨時接受任何工作。”

9.分享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快樂

一位考古學家說:“人類之所以成為進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分享的行是功不可沒的。”人類社會中金錢、財富、物質……都是可以與人分享的,包括快樂也是可以分享的。

給予是快樂的源泉,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會處於快樂的包圍之中。快樂是可以分享的,你給別人帶來了快樂,你分享給別人的東西越多,你獲得的東西就會越多。你把幸福分給別人,你的幸福就會更多。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社會裏,人類生存的需要決定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須是相互依存的,你關心了別人,別人也會關心你,當你為別人做了好事時,你會有一種由衷的快感和心靈的慰藉,而同時又贏得了別人的敬慕。

從前有個國王,非常疼愛他的兒子,總是想方設法滿足兒子的一切要求。即使這樣,他的兒子卻總是整天眉頭緊鎖,麵帶愁容。於是國王便懸賞尋找能給兒子帶來快樂之能士。

有一天,一個大魔術師來到王宮,對國王說有辦法讓王子快樂。國王很高興地對他說:“如果你能讓王子快樂,我可以答應你的一切要求。”

魔術師把王子帶入一間密室中,用一種白色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寫了些什麼交給王子,讓王子走人一間暗室,然後燃起蠟燭,注視著紙上的一切變化,快樂的處方會在紙上顯現出來。

王子遵照魔術師的吩咐而行,當他燃起蠟燭後,在燭光的映照下,他看見紙上那白色的字跡化作美麗的綠色字體:“每天為別人做一件善事!”王子按照這一處方,每天做一件好事,當他看見別人微笑著向他道謝時,他開心極了。很快,他就成了全國最快樂的人。

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幸福和快樂》中寫道:詩人找遍俄國,最終找到的快樂人物竟然是枕鋤瞌睡的農夫。是的,這位農夫有強壯的身體,能吃能喝能睡,從他打瞌睡的眉目裏和他打呼嚕的聲音中,便流露出由衷的開心。這位農夫為什麼能開心?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知足常樂,二是勞動能給人帶來快樂和開心。正是因為農夫付出了能讓別人快樂的勞動,所以他才能成為最快樂的人。付出最多的人,往往獲得也最多。

有一個關於動物的故事:

樹上落了一隻嘴裏銜著一大塊食物的烏鴉。許多追蹤這個富有者的烏鴉立刻成群飛來。它們全都落下來,一聲不響,一動不動。那隻嘴裏叼著東西的烏鴉已經很累了,很吃力地喘息著,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把這一大塊東西吞下去呀。它也不能飛下去,在地上從容不迫地把這塊東西啄碎。那樣烏鴉們會猛撲過去,於是就要開始一場通常所說的混戰了。它隻好停在那兒,保衛嘴巴裏的那塊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