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成功的力量,隻要你相信自己能成功,並以這種自信的心態去追求你想擁有的東西,在奮鬥的過程中不怕艱苦、不怕失敗,總有一天,你的目標就會實現。常言道: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淌不過的河,隻是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多了,世界上才有了“困難”這個詞。
一般人經常害怕恐懼害怕被拒絕,害怕失敗。為什麼害怕?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因為他不夠喜歡自己。如果讓你喜歡你自己,你必須重複地念著:“我喜歡我自己,我喜歡我自己,我喜歡我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
包玉剛就是以一條破船闖大海的成功者,當年曾引起不少人的嘲弄。包玉剛並不在乎別人的懷疑和嘲笑,他相信自己會成功。他抓住有利時機,正確決策,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事業,終於成為雄踞“世界船王”寶座的名人巨富。他所創立的“環球航運集團”,在世界各地設有20多家分公司,曾擁有200多艘載重量超過2000萬噸的商船隊。他擁有的資產達50億美元,曾位居香港十大財團的第三位。包玉剛的平地崛起,令世界上許多大企業家為之震驚:他靠一條破船起家,經過無數次驚濤駭浪,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終於建起子自己的王國,結束了洋人壟斷國際航運界的曆史。回顧一下他成功的道路,他在困難和挑戰麵前所表現出的堅定信念,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啟發。
包玉剛不是航運家,他的父輩也沒有從事航運業的。中學畢業後,他當過學徒、夥計,後來又學做生意。30歲時曾任上海工商銀行的副經理、副行長,並小有名氣。31歲時包玉剛隨全家遷到香港,他靠父親僅有的一點資金,從事進口貿易,但生意毫無起色。他拒絕了父親要他投身房地產的要求,表明了欲從事航運業的打算,因為航運業競爭激烈,風險極大,親朋好友紛紛勸阻他,以為他發瘋了。
但是包玉剛卻信心十足,他看好航運業並非異想天開。他根據在從事進出口貿易時獲得的信息,堅信海運將會有很大發展前途。經過一番認真分析,他認為香港背靠大陸、通航世界,是商業貿易的集散地,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從事航運業。37歲的包玉剛正式決心搞海運,他確信自己能在大海上開創一番事業。於是,他拋開了他所熟悉的銀行業、進口貿易,投身於他並不熟悉的航運業,當時,對於他這個窮得連一條舊船也買不起的外行,誰也不肯輕易把錢借給他,人們根本不相信他會成功。他四處借貸,但到處碰壁,盡管錢沒借到,但他經營航運的決心卻更加強了。後來,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他終於貸款買來一條20年航齡的燒煤舊船。從此,包玉剛就靠這條整修一新的破船,掛帆起錨,躋身於航運業了。
成功是產生在那些有了成功意識的人身上的,失敗則源於那些不自覺地讓自己產生失敗意識的人身上,適時地給自己建立一個有效的自我激勵體係,這樣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快樂與收獲。
9.抬起頭,遠離自卑
常聽到別人說:“我很不自信,我常覺得自卑”。這樣一講,就已顯得底氣不足,如果再麵臨強大的對手,隻有落荒而逃的份。
一個自信的人,他是不會承認對手的強大的,他更不會說:“我不自信!”,相反,他常會說:“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優秀的!”久而久之,他真的成了最好,最棒,最優秀的了!因為他以此為目標,不斷地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所以,他才不會回頭,他才不會猶豫和退縮!
不自認卑微,盡管你職務不高,薪水不多,可是,離開了工作崗位,你和別人一樣,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不同。對任何人,都用一樣的態度,而不必諂媚,不必刻意討好。對任何人都不卑不亢,你就是你,你不比任何人矮一截,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一個人貧窮點沒關係,地位低些也沒關係。這些都是外在的,是可以憑自己的努力改變的,或者說得極端些,不改變又怎麼樣呢?各人有各人的生活,隻要不妨礙別人,不對不起別人,窮些苦些又怎麼樣呢?但如果一個人自輕自賤,那就麻煩了,那就沒有救了。一個自輕自賤的人,就算你的地位怎麼高,財富怎麼多,人家仍會覺得你有缺陷,仍會覺得你需要改變。當我們說一個人沒有出息的時候,主要的不是說他沒有做出成就,沒有成家立業什麼的,而是指那個人自輕自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打自己耳光,自己不給自己臉麵。
而自輕自賤的孿生兄弟,就是自卑。奧地利心理學家奧威爾在《自卑與人生》中說:“自輕自賤的人,必定是自卑的人;或者說,自卑的人,必定是自輕自賤的人。”自卑就是拿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作比較時得到的那種感覺,是一種自己感覺低人一等的慚愧、羞怯、畏縮,甚至灰心喪氣的情緒。有自卑感的人,常常輕視自己,總認為自己無法趕上別人,並因此而苦惱。
一個好端端的人,為什麼會自卑,會自輕自賤呢?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持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欲,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這就是說,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如果隻看短處不看長處,或者誇大短處縮小長處,則會形成自卑感。苛求自己沒有短處,這是不可能的。有時,某些短處甚至還很難彌補,如身體的缺陷便是如此。積極的態度是揚長避短,以“長”補“短”。這一方麵不行,也許另一方麵比別人強。比如,盲人阿炳,雖然失去視覺,但卻拉得一手好二胡,他不就是靠聽覺和觸覺來體驗、創造生活的嗎?當認識到自己的短處時,可以設法彌補,或選擇更適合於自己的途徑發揮自己的長處,自卑的心理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一位高考失利的青年,感到十分失意,就騎著自行車在大堤上亂走,一不留神,車子歪了下去,險些撞著坐在堤下的一個老人。在向老人表示了歉意後,他沒馬上走,而是坐在老人身邊。那是春天的一個上午,陽光明媚,清風徐來。草綠了,花開了,那些花兒,在遠遠近近的綠草間像星星一樣閃爍。無數老人、孩子在草裏徜徉,花裏漫步,也像春天的陽光一樣燦爛。隻有這位青年感到例外。
那時候,失意就像春天的草一樣在他思想裏蓬蓬勃勃。很久以來,他看見一片落葉,便傷感,覺得自己也是一片落葉;他看見一片落花,也傷感,覺得自己是一片落花;看見流水,還是傷感,覺得自己的生命就在這平平淡淡中像水一樣流逝了。
老人看出了他的失意,跟他說起話來,老人說:“年輕人,怎麼這樣無精打采呢?”他當時手裏正纏著一根草,在老人問過後,他舉了舉那根草說:“我這輩子將像這根草一樣平凡。”老人沒做聲,隻是靜靜地看著他。在老人的注視下他說了起來,他說:“我是一個很不幸的人,初中時因一場病休學一年。此後,學習成績一直很差,勉強讀了高中後,又沒考上大學。”他又說:“一個人連大學都沒上過,毫無疑問是一個平凡的人,我這一輩子將在平凡中度過。但我不甘心,也不想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從小就立下誌願,一定要讓自己的人生輝煌。”說到這裏,他流淚了,他心裏裝不下太多的失意,那些失意像洶湧的洪水,終於找到了決口。
這時老人開口了,老人說:“你知道你手裏拿的是什麼草嗎?”“不知道。”“它是蒲公英。”“這就是蒲公英嗎,我常在詩人筆下見到它,可它也很普通呀。”他說。“你沒看見它開著花嗎?”“看見了,一種小花,毫不起眼。”“是不起眼,但它也可以輝煌。”“在詩人的筆下?”“不。”老人搖了搖頭,注視著他。
過了一會,老人站了起來,跟他說:“我帶你去看一個地方吧。”他聽從了老人的話,也站了起來。隨後,他跟著老人沿著那條堤往遠處走去。大約二十幾分鍾後,他看見了一個足以讓他一生都為之震撼的景致:那是一塊很大很大的河灘,有幾十畝甚至上百畝大,整個河灘上全是蒲公英,無邊無際。蒲公英開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黃黃白白的小花,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那樣美,那樣爛漫,那樣妖嬈,那樣蔚為壯觀,炫目輝煌。一朵小花,也可以這樣輝煌嗎?他們再沒說話,就那樣佇立著,起風了,花兒輕輕地向他湧來。他心裏一下子飄滿了那些美麗的蒲公英,忽然覺得自己也是一朵蒲公英了!
從那以後,那漫無邊際的蒲公英一直在他眼裏爛漫著,他仿佛從那裏看見了自己。他同時也深深懂得了平凡的人生也可能充滿著不平凡的道理。
當然,對於人生來說,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本質並不是競爭性的,一個人不必把奪取第一看得高於一切,它隻是個人對自我發展和幸福美好的生活追求而已。那些每天一早來到街頭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們,那些隻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們,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姿態和成果品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他們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當眾展示、參賽獲獎,而是自得其樂、自有收益,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