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相信自己,有自信才能贏(1)(3 / 3)

我們看這類電影時會流淚,因為我們真心關懷。我們愛、我們受傷,每個人都擁有一顆最真、最美、最單純的心,這分心情理藏有多深,端視一個人所受傷害有多深而定,但它確實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

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災難或饑荒的新聞報道,內心都不由得感到痛楚。每個人對於如何幫助這些受苦的人,都有不同的主張,但每個人都一樣地關心。這就是人性。

5.相信自己一定會爬起來

世上真不知有多少失敗者,隻因沒有堅強的自信力,他們所接近的也無非是些心神不定、猶豫怯懦之輩,他們三心二意,永無決定事情的能力;他們自身明明有著一種成功的要素,卻被自己活生生地推了出去。

他們應該不急躁、不懊惱,不輕易發怒,更不應該遇事遲疑不決,這些良好的品性,往往比焦心憂慮更容易解決許多困難。

噴泉的高度是無法超過它的源頭的,一個人做事也是一樣,他的成就絕不會超過自己所相信的程度。如果你已經有了適當的發展基礎,而且你知道自己的力量確能愉快地勝困難,就應該立刻拿定主意,不要再發生絲毫動搖,即使你遭遇一些困難和阻力,也千萬不要想到後退。

無論你現在處於一種什麼地步,千萬不要失去最可貴的自信力!你應該昂起的頭,切勿被困難壓下去;你堅決的心,切勿被惡劣的環境所屈服。你要做環境的主人,而不是環境的奴隸。你無時無刻不在改善你的境遇,無時無刻不在向著目標邁進。你應該堅決地說:你全身的力量已經足以完成那件事業,絕不會有人來把你的這股力量搶了去。你應該從自己的個性改起,養成一種堅強有力的個性,把曾被你趕走的自信力和一切因此喪失的力量重新挽救回來。

有許多人對事業曾經失去過信心,但最後還是重新建立了自信,挽回了事業。世人應該保持這種價值連城的成功之寶,正如應該爭取高貴的名譽一般重要。

諾貝爾的成功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我們知道,在諾貝爾的遺囑中,他將價值瑞典幣三十餘億克朗的財產,部分贈予親友,大部分留作基金,以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每年頒發一次,給予在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方麵有貢獻的人,以及有效地促進國際親善,廢除或裁減常備軍,對促進和平事業有貢獻的人。受獎人不受國籍限製,這就是自1901年起頒發的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獎金。

諾貝爾是因為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的引爆裝置而獲得了巨額財富。

諾貝爾初次見到硝化甘油,是在聖彼得堡。當時,一個名叫西寧的教授拿硝化甘油給諾貝爾父子看,並放在鐵砧上錘擊,受錘擊的部分立即發生爆炸。這引起了諾貝爾極大的興趣。西寧教授說,如能想出切實的辦法,使它爆炸,在軍事上大有用處。從這以後,年輕的諾貝爾就對此念念不忘,力求完成這一發明。

諾貝爾經過長期思考和實踐,認識到要使硝化甘油爆炸,必須把它加熱到爆炸點或以重力衝擊。尋求一種安全的引爆裝置,這正是諾貝爾為自己確定的課題。1862年五、六月間,諾貝爾在聖彼得堡的實驗室裏,進行了第一次探索性的試驗。他先把硝化甘油封裝在玻璃管裏,再把玻璃管放進裝滿火藥的錫管裏,然後裝進導火管。裝好以後,諾貝爾兄弟三人一起來到水溝旁,將導火管點燃,丟人水中,結果,水花四濺,地麵震動,爆炸力遠大於一般火藥,表明硝比甘油與火藥都已爆炸了。這是一次用較多的火藥引爆較少的硝化甘油的試驗,它的意義不在於實用,而在於第一次發現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

自此以後,諾貝爾努力尋求硝化甘油爆炸的引爆物。這種引爆物的用量,當然應該遠小於硝化甘油,才有實際意義。他經曆了多次失敗,仍以頑強的毅力堅持試驗,以至於就連他的父親和哥哥都嘲笑他“固執”。

有一次,諾貝爾以為已經找到了引爆硝化甘油的辦法,滿懷信心地進行試驗。他用一隻小玻璃管,裏麵裝滿火藥,與導火索接好後,浸入裝有硝化甘油的容器內,點燃後,他像一個放爆竹的孩子一樣期待著轟然一聲巨響。但是,玻璃管內的火藥爆炸卻未引燃硝化甘油。現在看來,這次失敗可能是偶然的。引爆硝化甘油並不困難。然而,在曆史上諾貝爾確曾走過這樣的彎路。可貴的是,他遭到失敗而不急躁,不灰心。又經多次反複試驗和細致分析,他終於發現是由於玻璃管口沒有封緊,火藥不能炸碎玻璃管,沒有產生足以使硝化甘油爆炸的衝擊力和溫度。於是他用蠟將管口封死,終於獲得成功。

1868年2月,瑞典科學會授予諾貝爾父子金質獎章,獎勵老諾貝爾用硝化甘油製造炸藥的長期努力,獎勵愛佛萊·諾貝爾首次使硝化甘油成為可以用於工業的炸藥。

於是,諾貝爾給自己定出了新的目標,試製一種兼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和猛炸藥的安全性能的新品種。不久,堅結的膠質炸藥和柔軟的可塑性極好的膠質炸藥相繼問世。它的爆炸效力高,價錢又比較便宜。它比硝化甘油有更大的爆炸力,而又具有更大的穩定性,點燃不至爆炸,浸水不會受潮。膠質炸藥很快在瑞士、法國、意大利的爆破工程中被廣泛采用,盛行起來。

諾貝爾是一個具有豐富想象力的人。他在各個科學技術領域,都以進取的姿態竭力發揮自己的才能。他往往同時從事幾種研究,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的工作是間歇的,我將一件事放下,過一陣子又重新做起。我差不多常常這樣。不過,凡是我認為可以得到最後成功的事,我總回過頭去做好。”

諾貝爾就是這樣,以頑強的意誌和毅力,不怕失敗,不怕困難,最終取得了成功。

在實現夢想的征程中,誰都會遇到風浪,而隻有戰勝風浪,才能“閑庭信步”,獲得勝利後的喜悅,取得最後的成功。

6.帶著信念走向成功

很多人在小的事情上能夠保持自信,而一旦麵對挑戰性比較大、實現起來需要很大難度和很長時間的事情時,他們就退縮了,因為他們沒有必勝的信心。又有多少人相信自己能夠成為百萬富翁呢?但如果你仔細研究百萬富翁的身世,你會發現很多人出身平凡且智力並不比常人高多少,他們為什麼就能成功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必定會成功的信念!

德國一家電視台有一檔智力遊戲節目,欄目名稱叫《誰是未來的百萬富翁》。

節目類似央視的《幸運52》,因為獎金豐厚,懸念迭出,吸引了許多德國觀眾。這檔節目有一個特點,就是每答對一道題目,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而如果繼續答題時沒有答對,那麼就退出比賽,並且剝奪已經取得的獎勵。

前十幾期沒有一位參與者能夠獲得100萬的獎勵,能夠在節目中有所收獲的隻是一些見好就收的人。

自節目開播幾年來,雖然參賽者強手如林,可真正一路過關斬將直到最後的人卻從來沒有出現過。因此,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學乖了,最多到10萬左右,便放棄答題,退出比賽。直到一位叫克拉馬的青年人的參與,才第一次產生了百萬巨獎。

令人奇怪的是,克拉馬取得的百萬巨獎並不是因為他知識淵博,據當地媒體評論說,成就克拉馬的不是他的學問,而是他的心理素質和野心。因為在50萬之後,每一道題都相當簡單,隻需略加思考,便能輕鬆答出。

那麼多人與巨獎失之交臂,都是因為自己“見好就收”,沒有成為百萬富翁的野心。現在很多人崇尚、“知足常樂”,固然,知足常樂可以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可以讓人過得更輕鬆,但是卻絕對不可以當作人生信條。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必須要不斷地奮鬥,不斷地向另外一個目標前進。沒有野心的人是可悲的,不管他多麼有才華,沒有了進取的信念,就隻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人。

明宇和葉子考進了同一所全國著名的學校,在學校學習期間,兩個人都十分努力,成績優秀。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幸運的是,畢業的時候,一家國際知名的大企業到學校來招聘,兩個人都順利地過關斬將,成功地獲得了僅有的兩個待遇優厚的職位。

因為是校友,又到了同一個公司,兩人自然就成了好朋友。

在別人眼裏他們是幸運的,從一個普通學生一下子就跨入了白領階層。葉子也是這樣想,她對自己的工作十分滿意,認為自己以前所有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所以,她總是小心翼翼地在工作上不出一點差錯,生怕丟了飯碗。

可是明宇則不然,到公司以後,他的工作也很出色,頗受上司賞識。但是明宇覺得這家公司不大適合自己發展,於是積累了一段時間經驗以後,毅然決定辭去待遇豐厚的職位,打算自己下海打拚,臨行前,明宇和葉子打了個招呼。

“什麼?你瘋啦!好好的工作不做,辭職了沒收入怎麼辦?做生意破產了怎麼辦?”葉子顯然不理解明宇的想法。

“工作了一段時間,我覺得應該出去闖一闖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也可以做一番大事業,也可以自己當老板!”明宇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