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飛人這個遲到的謝幕(1 / 3)

飛人這個遲到的謝幕

體育

作者:天宇

揮揮手難說再見。就在劉翔確認徹底告別職業生涯的前幾天,翔飛人吐露心聲:“我隻是覺得該退了,自己努力過了,早晚,是要和大家說再見的……”現在,他要選擇做回一個普通人,踏踏實實、快快樂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許,這是一個男人從青澀到遲暮、從糾結到坦然的最好的結局,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然而,這卻是一場遲來的告別,作為中國田徑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3年前、甚至是7年前他完全可以瀟灑離開,如今,距離倫敦奧運會的退賽,又過了整整900多天。

曾經之痛有誰懂?

近幾年,劉翔退役的消息不時傳出,不過最終都被證實是誤傳。事實上,在最近幾年的時間裏,劉翔始終糾結於退役與否的問題,內心的不甘和身體本身不可回避的傷病始終伴隨著他。幾度赴美治療,雖然讓劉翔的跟腱得到了一些康複,但有過跟腱撕裂,手術後再撕裂這樣反複出現的嚴重傷病,對於十分依賴於跟腱的跨欄運動員來說是致命的。劉翔的前隊醫、美國運動康複專家艾迪·蘭吉曾經在倫敦奧運會後做過診斷:劉翔今後最快隻能跑到13秒50,他已無力重返巔峰。誰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預言會一語成讖,劉翔和他的團隊多次嚐試,幾度往返美國尋訪專家,最終一直沒能徹底解決他的傷病問題。

不管你願不願意,競技體育就是這般嚴酷無情,姚明和李娜先後退役了,什麼時候翔飛人也正式退役呢?與姚明和李娜不同,劉翔的退役與否他一個人是做不了主的。姚明創造的運動生涯的籃球巔峰是在NBA,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職業輝煌可以說是“美國製造”。而李娜則是體製外的“單飛”,她兩次登頂網球大滿貫的係統訓練和傷病康複,大部分時間都在德國,她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說是“德國製造”。他們都是體製外的運動員,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是否退役。而劉翔當屬“中國製造”,如果是一般的運動員,因為傷病和思想原因,實在練不下去了,他們基本上都會在全運會、奧運會這樣的大賽後選擇退役,可是,這對劉翔來說卻不行,有關他是否退役的問題,需要體育總局和國家田管中心來做決定。

早在6年前,《新民周刊》2009年新年第1期,曾把“劉翔退賽”列為1998至2008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瞬間,因為那個瞬間的直播收視率直逼CCTV曆史最高點,偌大的鳥巢,9萬人頓時陷入沉寂。退賽前,劉翔是全體國人矚目的偶像,他在雅典奧運會獲得了中國男子田徑首枚金牌,並在世錦賽上以12秒88的成績打破了塵封了13年的世界紀錄,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麵,“劉翔退賽”如平地驚雷,此後短短1小時內,單條新聞在新浪的評論就超過了5萬條。4年後的倫敦,劉翔再次退賽,他再次成為了媒體追蹤的目標,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當時《新民周刊》曾撰文呼籲:“每個運動員都有自己的黃金時代,現在,劉翔是不是可以勇敢地毫無愧色地揮起手,向人們、向田徑場,坦然地說一聲‘別了,12秒88’,如果這樣,我們應當報以寬容的掌聲,讓他安安靜靜、毫無牽掛。請放過劉翔吧——允許他選擇退役,允許他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與運動有關的生意、開辦一個青少年的培訓班或在上海時尚的酒店裏與朋友相聚、參加國內一些綜藝節目的演出。現在就給他這樣的自由吧,而不要再迫使他繼續與傷病作鬥爭,再去征戰下一個奧運周期。”

2006年7月11日,劉翔在洛桑以12.88秒創造一個新的世界紀錄。

如今,劉翔終於可以說再見了。對劉翔而言,一句正式的道別包含了太多不舍,也包含了太多無奈。必須承認,劉翔的誕生是舉國體製的優勢。無論在中國校園還是社會,田徑運動屬於一片荒漠,真正好的苗子隻能在很小的時候被挖掘,沿著少體校、地方體工隊乃至國家隊的軌跡成長。這就是中國競技體育的舉國體製,將大量的資源用在個別體育精英的培養上。劉翔很小就進入少體校,他的競技軌跡隻有一次變奏,就是被孫海平教練發現從跳高改練跨欄,從此他成為了中國體育的“天之驕子”。

然而,得益於體製優勢的劉翔恰恰受困於體製。有評論者指出,劉翔既然在體製之內,就不可能擺脫來自上麵,來自有些外行的耳提麵命,他就不可能簡單純粹地為自己去跑,他需要肩負整個國家和民族的使命。羽球天王林丹在倫敦奧運前有一段感慨或許能引起劉翔的共鳴:“有些領導總是跟我說‘2012好好打’,他們希望我不斷比賽、不斷贏球,希望我永遠不會輸,不會累趴下,可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有專業人士指出,一個110米欄的運動員,其實並不是一個適合長期投資的商業開發對象。但中國田徑跑道上的男子世界冠軍太稀缺了,中國受眾對於榮譽的饑渴製造了一個巨大的市場,這是任何讚助商不可能拒絕的誘惑,對於能分別分走15%和20%商業利益的田管中心和地方體育局,同樣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