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百鳴:人生才是最大的喜劇
文化
作者:闕政
先來講個段子。
電影《六樓後座2》裏,黃百鳴客串出演黃百鳴本人,接受一個記者的專訪——
記者:“其實呢,我想知道,你做過什麼啊?”
黃百鳴:“你不知道我做過什麼嗎?”
記者:“我上網找不到關於你的資料……”
黃看了一眼記者手裏的本子,上麵赫然寫著“采訪黃百嗚”。
黃百鳴:“我叫黃百鳴啊,雛鳳鳴的鳴!你打黃百嗚當然搜不到啦!”
段子來源於生活,黃百鳴說,“這是很普遍的事情嘛,電影裏不過誇張一下。”眼前這位無論你想講香港電影史還是兩地合拍片史都繞不開的黃老板,身上貼著太多標簽:編劇、演員、監製、製片、導演,曾經的“新藝城”老板、如今的“天馬電影”老板……如果生活也像電影,黃老板的這部電影,一直都是喜劇。
洋行經理的“奮鬥”
入行之前,黃百鳴在一家出名的洋行當經理,收入很好。出於興趣,他業餘組織了一個話劇社,改編一些國外名著,每年都有幾次演出,男一號通常都是他自己。《羅密歐與朱麗葉》?黃百鳴笑著搖頭:“沒演過羅密歐,但是演過莎士比亞的《馴悍記》,也演過莫裏哀的《偽君子》、《吝嗇鬼》、《太太學堂》……我喜歡喜劇。”
有一年,黃百鳴還受“北角街坊福利會”之邀,開辦暑期戲劇班,教一幫學生舞台表演。後來和他合作默契的著名導演高誌森,正是他暑期班的學生。當年來參加話劇社的有老師,有校長,還有一些電視台編導。沒過多久,黃百鳴被電視台編導邀請去客串一些電視劇,“我就抱著玩玩的心態去了”。
玩到後來,不僅客串電視劇,還幫電視台寫劇本。早年的電視劇版《黃飛鴻》,就出自黃百鳴筆下,還拿了收視冠軍。漸漸地,認識的圈內朋友越來越多,大家都萌生了一起“做電影”的念頭。“每個人都拿點小錢出來,也不收工資,由我來寫劇本、演男二號。”
1978年2月,這部由黃元申、趙雅芝主演的開業之作《漩渦》公映了。無論是投資還是當編劇、做演員,這都是黃百鳴的第一部電影,當年他32歲。不過,出師不利。後來他明白過來:“其實電影是很複雜的,除了拍戲,你還要懂得怎麼去發行、排片等等。這些我們都不懂,所以電影拍完就隨便賣掉了,後續的東西一塌糊塗,然後賠本,才一部電影就讓公司解散了。”
看起來是悲劇的開篇,卻在黃百鳴手裏轉悲為喜。“解散以後,好多人覺得我以後都不會再做電影了,但是在我看來,這一次的失敗反而是鼓勵我要全情投入。”就在大家都以為黃百鳴會老老實實回去當他的洋行經理時,他一轉身索性把工作給辭了:“我不幹了!我要全心紮進電影裏去!”
《九星報喜》劇照。
這之後,他去各種小型電影公司打工,做了一兩年的幕後——當場記、搬道具、寫劇本、做製片、擔任副導演……“反正什麼工作都做,就想要了解電影是怎麼做的,把每個流程都搞清楚。”1979年,距離第一次的失敗僅僅一年多之後,他又與同道成立了“奮鬥”影業,又過了一年,“奮鬥”變成了後來香港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新藝城”。
“新藝城”仨老板都當過男一號
說到“新藝城”,總是離不開大名鼎鼎的“新藝城七傑”——黃百鳴、麥嘉、石天、徐克、施南生、泰迪羅賓、曾誌偉。雖說前三個是老板,後麵都是打工的,但當年老板沒有老板的架子,打工的也絕不拿自己當外人,幾乎每個晚上七傑都在美孚的小公寓裏談劇本,這種工作氛圍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七傑之外,“新藝城”還有個難得一見的現象——三個老板都特愛演戲。光頭麥嘉演過不少喜劇,本身就是笑星;石天在《英雄本色2》裏的戲份幾乎和周潤發一樣多,還安排了精神分裂的複雜人設;而黃百鳴擔當男一號的《開心鬼》,最後甚至發展成了五部係列電影,部部票房大賣。
“當然我們愛演戲,但也是被逼出來的。”黃老板說,“當時我們剛成立新藝城的時候,還隻是一個小小的公司,而電影業已經有兩大巨人——邵氏和嘉禾,它們都是壟斷的,有自己的院線、攝影棚、衝片場,還有自己的演員。可以說所有的大演員、大導演都是它們的人。所以我們要找一些有分量的演員也很難,索性決定自己來演。最初三個老板的分工是:麥嘉當導演、我當編劇、石天當演員,從奮鬥到新藝城,一路都是這樣。但後來公司越做越大,需要的演員越來越多,所以沒辦法,三個老板都當了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