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上海大學):孫少平有更為深遠的精神訴求,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時代局限,他有樸素的社會主義情懷,認為錢從社會來,要回饋社會,力勸少安為村民辦好事。他一直在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他的理想既不是在農村成為致富能人,也不是在城市裏成為市民,最後在煤礦成為工人,但又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他對勞動持強烈的肯定態度,又賦予勞動以很崇高的意義。這樣的形象很正麵,是其他作品裏不太能讀到的。作者是想要在這個人物身上,回答集體瓦解、個人凸顯、商品交換的時代裏,人的精神何處安置、人的追求是什麼的大問題。
倪偉:孫少平是一個在巨大曆史變動的縫隙中誕生出來的新的個人主體。雖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是一種個人主義者,並且與資產階級上升期的個人主體有相似性,但是也可以看到他身上有一種不同的東西,即革命清教主義的氣質,他是一個不斷追求精神超越的個人主體,他離開農村去城市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曆練自己、更好地體驗生活——於孫少平而言,任何一次貪圖安逸的停頓對於生活來說都意味著終結,這使得他區別於很多文學作品裏的進城青年。
勞動對於孫少平來說不是一個謀生的手段,而是檢驗自我、創造自我的途徑,這樣的勞動不會屈服於資本和市場的邏輯,孫少平根本不是優質而低廉又很馴服的打工者形象。孫少平身上的革命清教主義氣質,來自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精神遺產,這是很值得重視的。相比之下,當今的社會所宣揚的個人主義,基本隻有個人自由的一麵,但“精神超越”的一麵被放逐了。這種個性是偽個性,因為沒有內在精神的獨特性是不可能有真正個性的。
電視劇的底色
李晨(上海戲劇學院):對比1989版與2015版新老兩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兩部作品相隔25年,都打著各自鮮明的時代烙印。老版本帶著明顯的80年代氣質,洋溢著濃濃西北風。當代城鄉青年、黃土風貌、時代氣息是該劇的基本要素。從可查閱到的導演闡釋來看,“文化與勞動”被定為主題,但導演的著力點更多地放在文化上,推動情節進展的核心議題是文化匱乏的現實環境與對文化有著執著追求的青年人之間的矛盾,是愚昧蠻荒的黃土高原與先進的現代文明之間的矛盾。
新版電視劇以農村生產方式的變革和變革中翻身致富的孫家為主軸,相應地孫少安成為第一主角並提升了田福軍的位置。導演毛衛寧將這部總投資1.2億元的電視劇稱為充滿“中國夢”和“正能量”的作品,而且有信心打動90後。孫少安的形象既是成功企業家,又是取代了田福堂地位的英雄,與原作相比,不少情節過於突兀。田福軍的形象親民、質樸、堅決、堅定,體現了當今社會對官員的要求和希望,但田福軍的對立麵群體則一派刻板官僚作風,改革的阻力表現得很簡單,孫玉亭形象過於漫畫化。孫少平的形象塑造比較失敗,電視劇沒有很好地刻畫孫少平的心靈世界,使得電視劇裏的孫少平沒有小說那樣富有精神感召力。
鍾雪萍(美國塔夫茨大學):這部劇的主題曲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過去的陝西民歌與中國革命之間是有緊密聯係的,剛聽到這首歌的旋律時就感覺到它與我多年前聽到的《翻身道情》這一類的陝北民歌是有相似性的,可是一看這首主題曲的歌詞,發現它基本是一種個人化的敘述,與當下的其他歌曲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所以僅僅是音樂上有延續,但歌詞與曆史之間沒有什麼聯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