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奢侈品降價,齊步走!(3 / 3)

經營路易威登(LV)等品牌的法國LVMH集團2014年營業利潤時隔5年出現了下滑。在2015年2月的中國春節期間,中國境內的奢侈品銷售仍然表現低迷。擁有古馳(Gucci)等奢侈品牌的法國開雲集團(Kering,原巴黎春天集團PPR)2014年利潤下跌4.4%。

而擁有卡地亞(Cartier)等品牌的瑞士曆峰集團更是流年不利:反腐後腕表的禮品消費少了,2015年初瑞郎大幅升值了,曆峰交出六年來最差業績。同病相憐的還有瑞士斯沃琪(Swatch)集團,中國大陸是該集團最重要市場,占40%份額。根據瑞士鍾表行業協會發布的2014年瑞士鍾表出口數據,中國香港以41億瑞士法郎的出口額位居第一,與2013年持平,占2014瑞士鍾表出口總額的18.4%。而受到“占中”的影響,赴港消費的內地富人也少了。

另外,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在發生變化。“以往,越貴的品牌受渴望度越高。而現在,中國內地消費者向往的奢侈品牌是適合他們的,因此需要更多更新更獨特的產品和服務。”周婷表示,奢侈品消費目前出現消費多元化、品牌多極化的現象,奢侈品牌能否為消費者提供專屬性產品非常關鍵。所以,一些輕奢、定製、高端小眾及設計師的產品正在興起,稀釋了很多大品牌的市場份額。

未來戰略:“觸電”+美食

除了降價稱,深受業績困擾的奢侈大牌們還祭出了兩大親民招數:進軍電商和餐飲界。是的,你沒看錯,奢侈品越來越接地氣了。

據鈦媒體稱,以往奢侈品排斥網上開店,是因為客戶可以在門店直接接觸精品,去享受隻有精品店才可以提供的服務。與此同時,精品時裝和箱包的做工極為精巧,客人通過觸摸才能感受其繁複考究的做工,有些品牌還提供專門的裁縫量體裁衣,而這些服務是電商無法企及的。而在互聯網大潮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消費者,對奢侈品有所了解,又希望直接網商下單。

為此,奢侈品們不惜放下身段。2010年底,阿瑪尼(Giorgio Armani)宣布在中國地區推出電子商務渠道,成為首個在中國推出線上商店的高端時裝品牌。2014年,美國蔻馳(Coach)選擇自建電商平台,英國博柏利(Burberry)在天貓開設了官方旗艦店。而意大利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德國雨果博斯(Hugo Boss)則授權國內電商網站走秀網展開線上銷售。2015年春季,Fendi也將推出一個電子商務網站,雖然早期它隻提供28個歐洲國家的送貨服務。而一直抵觸電商模式的香奈兒則宣布可能在2016年四季度開始在線零售,作為其新的增長點。

與此同時,奢侈大牌們也把觸角伸向了美食圈。根據中奢網,2015年6月,位於倫敦攝政街的博柏利旗艦店將新增一個咖啡廳和禮品區。博柏利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阿瑪尼早在2013年5月在法國戛納新店隔壁設立相連的咖啡店,店內擺設的椅子全都來自旗下Armani/Case家具係列。普拉達、古馳、愛馬仕(Hermès)、範思哲和寶格麗也都是咖啡館業主。

除了咖啡生意,奢侈大牌也染指餐廳——2006年阿瑪尼在米蘭開了第一家餐廳,成為奢侈品牌涉足餐飲業的先鋒——目前全球範圍內已有16家阿瑪尼餐廳。之後,杜嘉·班納(Dolce &;Gabbana)、古馳和拉夫·勞倫 (Ralph Lauren)等品牌也紛紛效仿,做起了餐廳和酒吧生意。2015年初,拉夫·勞倫在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艦店二樓增開了一間名叫Polo Bar的餐廳。

為了讓顧客有一個去實體店的理由,也為了讓顧客多停留一會兒,奢侈品大牌們也是蠻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