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兒等品牌等降價決定,讓昔日蓬勃的“海外代購”集體哭暈在廁所。淘寶、聚美優品、京東等知名電商平台都有海外代購這種形式。不少自稱是空姐、留學生也打出“海外代購”的旗號,從事“量身訂購”的代購服務。從名牌箱包、化妝品到手表、代購的奢侈品種類可謂應有盡有。
如今,買一個包包就能賺回往返歐洲機票錢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而對於一向高冷的香奈兒而言,如此大動作的降價足以打壓國內其他奢侈大牌。而且,香奈兒近年來淪為品牌展示廳的中國內地門店在最短時間內有效盤活,意味著國內降價並不會拉低其中國市場的整體收入。
當消費者不再“有錢任性”
奢侈品或明或暗地降價的主要原因,是一向高歌猛進的中國市場表現不佳。根據貝恩谘詢的數據,2014年中國內地奢侈品消費總額約為1150億元人民幣,增長率-1%。這是自2000年以來,中國奢侈品市場首次出現的負增長。中國奢侈品消費,從2000年進入第一個增長點。“先富起來”的一批人拿著現金去購買LV箱包,也曾成為坊間的熱點話題。奢侈品一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無論是哪個品牌,隻要LOGO露在外邊,就一定會賣得很好,幾乎成了一種“上流社會”的認證標誌。2008年,奢侈品品牌在中國遍地開花,並進軍二線城市,第一輪品牌普及性消費結束。在出境遊和互聯網發展的前提條件下,國人也看到中國市場與海外市場在價格上的巨大差異。
根據奢侈品研究和顧問機構財富品質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中國奢侈品報告》,2014年全球奢侈品市場總容量達2320億美元,其中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060億美元,占全球奢侈品市場總量的46%。中國人76%的奢侈品消費都發生在境外,尤其在歐元貶值以後。據統計,2014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1.1億人次,到境外買點相對便宜的奢侈品是他們的重要旅遊環節。
香奈兒品牌總監此前表示,香奈兒過去在中國的售價比歐洲高出40%左右是因為高關稅。但國內多名業內人士駁斥,其實進口關稅大約是奢侈品成本價的10%,而奢侈品定價規律是經濟越不發達的地方,定價越高。在3月31日的例行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歡迎香奈兒在中國大陸主動實施商品降價,這有利於境外消費回流。商務部將會研究和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盡量做到讓國人不出國門也可以買到價位比較合理的高端消費品。相信這也有利於境外消費回流。”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政府反腐倡廉工作的落實與推進,“奢侈品饋贈風潮”退去後,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的不景氣也就可想而知了。受累於中國市場的疲軟,奢侈品巨頭過去一年的業績自然就不太好看。
上海, 恒隆廣場, 顧客寥寥的TOD`S 和 dunhill品牌店。香奈兒CHANEL 宣布中國降價後第二天,位於恒隆廣場的CHANEL的專賣店門口依舊大排長龍,而其他未降價的奢侈品牌店內則冷冷清清,形成巨大反差。
意大利普拉達集團最新財報顯示,受中國和歐洲銷售下滑拖累,公司2014年淨利潤大幅縮水28%。全年實現銷售額35.5億歐元,淨利潤4.507億歐元,遠低於2013財年的6.278億歐元,這也是普拉達在港上市4年來首次出現業績下跌。業績下滑的罪魁禍首是在亞太市場表現糟糕,按不變彙率計,亞太區銷售額同比下降4.5%,其中零售渠道同比下滑近7%。尤其是2014年下半年中國香港和澳門的業務狀況明顯下滑,拉低了公司的整體業績。為此,普拉達準備短期內削減成本,多管齊下提升公司供應鏈整體效率和單店產值,“降價”策略也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