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廁所:兩百年“革命史”(2 / 2)

1858年

喬治·詹寧斯提出在“那些礙眼的、使大城市受到批評的瘟疫地區”建造適合“現代文明發展階段的廁所”的提議。

在1883年4月16日巴黎衛生住房委員會的會議上,納皮亞醫生質疑他的某些同事,認為他們25個人一個廁所的論點完全停留在經驗層麵。他大膽指出,這個數字必定會成為破壞衛生的一個原因。在他看來,每套住房都必須有自己的廁所。

倡導現代廁所的衛生戰役中,1883年是個標誌性的時間。除了嚴格意義上的技術進步外,還應指出的是,社會普及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不過這項提議直到19世紀70年代才被接受。

無獨有偶,在英吉利海峽的對麵,直到1871年巴黎市政廳仍然還沒有衛生設施。

公廁呼喚革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世界衛生統計資料》顯示,日本2009年人均壽命83歲,位居世界首位。長壽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有一點是大家都認同的,那就是良好的衛生設施和清潔習慣。

與日本這種智能型廁所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當今世界上還有26億人根本沒有什麼衛生設施。

全球還有40%的人生活在到處都是人類糞便的環境裏。

20世紀70年代富裕起來的日本社會對危險、肮髒、黑暗、臭氣熏天的茅廁再也不滿意了。潔具公司看準了市場需求,推出了有衝洗功能的坐便器。

日本和英國都有廁所協會,但各自隻掃門前雪。1996年一位成功的新加坡商人沈銳華看到了一篇新加坡總理呼籲人們提高“社會公共道德修養”的文章。這篇文章引發了他的思考,在他四處查看世界各地的公共廁所之後,於1998年組建了新加坡廁所協會,並開始建立全球組織的計劃。

迄今為止,世界廁所組織已經舉行了8次世界廁所活動,出席人數超過4000人。

但是他也知道,這個要求在很多人看來“太激進,完全是革命性的”。因為在當時,隨便翻開一本衛生報告看到的數字都是:

“塔內利街22號,70人共用一個廁所。

意大利大道135號,40人共用一個廁所。

埃斯基羅爾街41號,60人共用兩個廁所。”

1892年

19世紀最後一次霍亂爆發

塞納省死了1797人

1894年

10年後行政當局終於承認每套住房內部都應該附設衛生間的原則,並在1894年頒布法令。但這卻是在人們為此付出慘痛的生命代價之後。

相對於現代住宅廁所的緩慢發展,公共廁所卻因經銷商的大力推銷而快速遍地開花。巴黎的一份招標記錄顯示:“1873年,市政府決定建造一批男用公共小便池……”但是市政機構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女廁所的問題。

直到20世紀初,女廁所問題借著巴黎開建地鐵才得到真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