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讓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海不拒細流,方能成其深。
在生活中,一些人目光隻會停留在眼前利益上,無論做什麼都不舍一分一厘,隻求自己獨吞利益。所以常常因一時賺得小利,而失去了長遠之大利,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富豪李嘉誠就深諳博弈論舍棄小利而贏得大利的道理。
李嘉誠是十餘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歸入長實公司賬上,自己全年隻拿5000港元。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的生活水平,像長實係這樣贏利狀況甚佳的大公司主席的袍金,一家公司就該有數百萬港元,而5000港元還不及公司一名清潔工的年薪。進入90年代,袍金便遞增到1000萬港元上下,而李嘉誠20多年依舊維持不變。
李嘉誠每年放棄了上千萬港元袍金,所以獲得公司眾股東的一致好感。愛屋及烏,他們自然也信任長實係股票,甚至當李嘉誠購入其他公司股票時,投資者莫不緊隨其後。李嘉誠是大股東,長實係股票被抬高,長實係股值大增,得大利的當然是李嘉誠。就這樣,李嘉誠每欲辦大事,總是很容易得到股東大會的通過。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李嘉誠所持長實、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共計124億港元——尚未計算他的非經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價值。
人生中,怎樣在比較直接的小利益之後把眼光放長遠,發現更隱蔽的大利益,這是需要博弈智慧的。李嘉誠其實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他是以小利為誘餌來釣大魚。而促使他這樣做的原因,其背後所蘊涵的哲理是他與股東之間建立的一種重複博弈關係。
在一次博弈中,博弈論通常都是把雙方假設成為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動用一切手段來與對方進行較量,也就是所謂的理性人博弈。然而,現實中的一次性博弈也確實如此,在沒有強烈的道德與情感的因素約束下,參與人都會為自己當前的最大收益奮鬥。他們之所以不太關心自己未來的利益,是因為他們確信今後自己不再和對方進行博弈,所以他們可以盡可能地施展所有手段,而不用擔心未來的後果。而在商場上,這種一次博弈的思想往往會給自己的發展帶來障礙。如果隻看到眼前的利益,也就是那些小惠小利,那麼會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到頭來沒有信任自己的合作者,從而也就讓自己走到了盡頭。
要建立良好的重複博弈關係,就要兼顧到雙方的利益。像李嘉誠一樣,以放棄那些眼前利益來換取更和諧、更廣泛的合作關係,從而無形中建立了一種誠信體製,這為自己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事實上,商場上的很多博弈都是多次博弈。多次博弈的情況遏製了人們的絕對功利性,每一個參與人的行動都是小心翼翼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是一次博弈,所以他們需要為將來考慮。如果有誰在第一次博弈中就耍盡卑鄙手段,或者背叛,或者不誠實合作,那麼他將麵臨被孤立乃至失敗的危險,甚至在隨後的博弈中,對手會毫不留情地予以報複。這樣,雖然他在第一次博弈中占了便宜,但是在未來的博弈中,他將付出代價,顯然這樣對他來說是不劃算的。因而,多次博弈能夠逼迫博弈參與者誠實守信,始終保持合作。
有人問李澤楷:“你父親教了你哪些賺錢的秘訣?”
李澤楷說,賺錢的方法什麼也沒有教,隻教了他一些為人的道理。李嘉誠曾經這樣跟李澤楷說:“你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麼拿六分就可以了。”
所以,做小生意講究的是做事,而做大生意講究的是做人。李嘉誠長遠的眼光為他穩定了事業,爭取了更多的資源。雖然一時的吃虧可能使收益變少,但正因為這種吃虧,才讓更多人願意與他合作。
良好的合作關係是以雙贏為目的和基礎的,如果要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那麼保持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均衡就非常重要。建立良好的聲譽和誠信的形象,對於長遠利益的回報有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