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保護中利用當地匠師資源的價值與路徑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石宏超
摘 要:在當下的民居保護中,存在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弊病,大量跨省的異地施工使文物建築丟失很多珍貴的地域特征;民居修好以後,日常性維護的缺乏也是古民居保護中的一大問題。文章分析了三個浙江的案例,指出組織當地民間匠師參與民居的保護或許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關鍵詞:民居;保護;當地;民間匠師
Abstract:Today,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dwellings,there exists a problem of blind pursuit of “Luxury,Large,Level up ”.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 buildings are repaired by the provincial craftsmen. This phenomenon makes the buildings lost a lot of geographical features. After the repair, the lack of routine maintenance is a big problem.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ree casesin Zhejiang, points out that the organization of local folk craftsmen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dwelling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Keywords:ancient dwellings;protection;local;folk craftsmen
中圖分類號: TU-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8-90(5)
1 問題的提出
傳統的古村落和古民居日益成為稀缺的文化標本,從文物部門到各級政府已經越來越重視對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保護工作。但筆者發現,在目前的保護中,存在著過於追求“高、大、上”的問題。至於“高”,指的是政府對古村落和古民居保護中施工隊伍的資質要求高,比如國保單位的保護要具有文物保護壹級資質的設計和施工企業,省保單位的保護要具有文物保護貳級資質的企業。資質要求高本沒有錯,但問題是高資質的企業太少,任務太多,造成大量急需搶修的古民居得不到及時保護。同時,高資質的要求使得當前存在大量跨省跨區域的異地設計和施工現象,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驅動下,設計和施工單位往往來不及對當地民居的形製和工藝進行深入研究,外地的工匠對於當地做法一知半解,從而使得修後的建築丟失了原有珍貴的地域性特征,造成“保護性破壞”的悲劇。至於“大”,就是政府重視規模大、投資高的“大”工程。往往前期的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和重要文保建築的保護較為到位,但後續“小”的方麵就不重視了,小修小補、日常性修繕往往無人問津。而對於以木結構為主的中國古民居來說,日常維護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建築壽命就會大打折扣。至於“上”,則是存在古村落保護成果“隻唯上”、僅僅為了上級領導滿意的問題。保護工程過於重視“麵子”,重視村落表麵的亮麗,而忽視“裏子”,忽視建築看不見部分的質量和壽命,忽視老百姓日常使用的需要。
古村落是複雜的活態係統,它有著長達千年的傳統宗法社會聚族而居的曆史積澱,居住著受到不同時代文化浸淫和碰撞的人群,麵臨著靜態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動態的村民生活、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古村落保護不是做好規劃、做完施工即可宣布工作結束,從而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時時刻刻經營的長期係統工程。“高大上”的保護弊病非常不利於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保護效果。
2 當地匠師資源的價值挖掘
如何破解古村落保護“高大上”的問題?首先要認識到保護民間建築的地域差異和鄉土可識別的重要性,以及能夠傳承民間建築這種差異性和可識別性的民間匠師的可貴。
2.1 傳統民居類型的豐富性
在古代,中國傳統建築存在兩大體係,一是官式建築體係,一是民間建築體係。官式建築由官方組織設計與施工,施工管理由營造類官員,即“工官”負責,建築的規模、形製都需符合官式建築的標準。而與官式建築相對的則是民間建築。民間建築完全由民間自主建造,官方除在建築規模、色彩等禮製上進行限製,要求不得僭越外,其他均由房屋的使用者與營造匠師決定。而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地理、氣候、語言、風俗、交通、建造材料等等因素的差異,造成中國存在非常豐富的地域建築類別。華南理工大學的陸元鼎教授在其編著的《中國民居建築》中,首先將民居建築分為“中國漢族民居”和“中國少數民居”兩大類,在“中國漢族民居”中又分“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兩類,書中對“北方民居”中介紹了七種,“南方民居”則介紹了十八種。東南大學的朱光亞教授提出了“建築文化圈”的概念,將漢族民居分為七個文化圈。並提出在“文化圈”之下還存在著大量“亞文化圈”。由此可見中國民居建築的類型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