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城市變遷看曆史保育的文化動力(1 / 3)

從城市變遷看曆史保育的文化動力

中外名城比較

作者:程婉玲

摘 要:探討美國人口最多的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如何由一個不適合聚居的沼澤平原地,在十九世紀短短的50年間快速變成國際大都會;其間即使經曆天災人禍般的城市變遷,仍曆久不衰,甚至培養出對城市有承擔感、有曆史感、有文化素質、有保育意識的芝加哥人,為城市演變的進程注入一股曆史保育的文化動力。筆者將2015年5月考察芝加哥時的發現,結合曆史資料,研究芝加哥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曆史保育文化的力量和力度以及兩者間互動的成果。

關鍵詞:芝加哥;曆史保育;城市發展;建築設計;文化力量

Abstract:This paper looks into how Chicago, the third most populous 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ransformed from an uninhabitable swampland into the metropolis it is today within 50 year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ow Chicago groomed Chicagoans with big shoulders and strong sense of historical and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 the course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filled with natural and unnatural disastrous events; and how Chicagoans contribute their heritage preservation efforts as part of the city’s cultural strength. Based on the research tripto Chicagoconducted in May 2015, the author studies the cultural strength and its level of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s in Chicago’s urban development, based upon the findings and historical data collected from her field study.

Key words:Chicago;heritage preservation;urban development;architectural design;cultural strength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8-84(6)

中國有“愚公移山”的勵誌故事,勸勉人即使遇到大山般的困難,隻要有毅力就可把大山(困難)挪移。芝加哥百多年的城市發展中有多座“山”:天然河患、人為大火、貪汙走私、立法與施法間的種種障礙等。此文集中研究芝加哥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麵對天然環境的挑戰和人為的禍害時,如何齊心站起來克服逆境,培育出芝加哥的人文精神,在努力保育曆史同時,亦以積極前瞻的態度,締造今天芝加哥呈現世界的文化力量。

1 “鐵漢”芝加哥

芝加哥低海拔的地勢、不暢順的河流形態、河床淺、港口沙石多、高風速、大濃霧等地理條件本來一點都不適宜居住,但自從1837年創立為城市後的百多年來,不斷把環境弱勢扭轉過來,在2015年全球宜居城市指數調查中,竟排行第36名①。今天,芝加哥是美國人口最多的第三大城市②,是集海港、高速、鐵路、河流的交通樞紐,並成功地從製造業和商貿業轉型到服務業和娛樂業的經濟模式,在2015年被選為“十大最受歡迎美國旅遊城市”第二位,僅次於紐約③。

芝加哥人喜歡用“鐵漢(Big Shoulders)”④一詞來形容自己對芝加哥的擔當,如果城市也有性別,那麼芝加哥便是一個深思熟慮、堅毅不屈、知天命的穩重漢子。奧巴馬是美國首位黑人總統,當初他選擇以芝加哥為選區,就是因為芝加哥人以創新為立命之本、以勇氣為更新之源。 2015年5月12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芝加哥從其他大城市手中成功取得設立總統圖書館的資格,奧巴馬向傳媒稱:這裏是我開展事業和成家的地方。由馬丁路德金到奧巴馬,這個城市滿有一位位鐵漢領導的足跡!

2 自然和非自然的城市發展

由17世紀出現早期殖民的芝加哥至今400年的自然曆史中,芝加哥河的發展夾雜著自然的生態演變和非自然的人為建設。在這個文明進程,芝加哥人順應自然又保護自然,但受到環境威脅時就改變自然。芝加哥近200年的城市發展與芝加哥河流息息相關,兩者的互動迂回曲折。

芝加哥處於美國中西部,屬伊利諾伊州,東北麵為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受冰河時期的冰塊運動影響,一幅低海拔的平原於密西西比河及五大湖的分界線上形成,讓現在平原上的芝加哥處於獨特的地理位置。芝加哥名稱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當中有一則與自然生態相關的可信性較高:萬亞米伊利諾伊州早期殖民此地的原住民,為這地取名“chigagou”,即“野蒜頭”或“刺鼻的洋蔥”。很多曆史學家認為以植物名稱為大自然地標命名,是一個常規,因有助分辨不同植物的種植位置,方便日後收成。

Chigagou成為印第安部落的領地後,法國探險家及商人與印第安人進行皮草貿易。1780年,第一位外來歐洲人在芝加哥定居,並於芝加哥河畔開設此地區的第一家商店,標誌著芝加哥與世界接軌的開始,同時突顯了河流對芝加哥經貿發展的貢獻。從此,芝加哥在英國管治和法國權力的影響下,城市文化隨之而改變,1837年改名為充滿歐洲色彩的“Chicago(芝加哥)”,成為美國一個法定城市。

19世紀初,芝加哥雖內戰頻仍,但憑著其優越的湖盆與河流流域位置、人口與商貿活動逐漸的增長,屢作基建,與惡劣環境角力。

2.1 興建運河

因國家向西的發展,需要運輸係統的支持,故於1836年,開始建造伊密運河 (伊利諾密歇根運河Illinois-Michigan Canal),1848年完工。運河貫通了五大湖與密西西比河的河運,讓從南方墨西哥灣來的商船可直達東岸的紐約。其後,隨著鐵路的興建,河運與鐵運競爭的結果,令運輸費用保持在低水平,這更有利於芝加哥成為運輸中心的樞紐。

2.2 改善港口

在運河與湖泊交彙的港口,因水流速度減弱,沙礫及碎石漸漸堆積,再加上從湖麵向西南方吹來的盛行風加劇了風化及侵蝕,產生更多沙石沉澱在港口,形成沙洲。沉積物令河床變淺,大型船隻不能通過;運河出口方向被改變,船隻需繞道而行;另外再加上沙洲的不穩定狀態,這都為航運帶來了障礙,於是進行重建港口工程。

2.3 整治河患

1849年芝加哥連續三天的大雨造成泛濫,摧毀大量船隻及房屋,麵對大自然的威力,求存意誌強烈的芝加哥人繼續嚐試以不同方法製衡,如興建可升降大橋及河底隧道,連接河岸。

2.4 汙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