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型城市化: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模式(3 / 3)

從戰略框架上看,文化型城市化就是基於文化資源的開發,大力促進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通過文化傳播全麵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並反過來進一步促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而對資源型城市而言,當前最重要的是以人文精神塑造為引領,以文化資源開發為基礎,以文化產業發展為重點,以文化形象轉型為目標。從固守礦產資源到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發展人文精神,既要能實現觀念突破,充分認識文化的經濟價值,形成從政府到市民投入文化建設的熱情,又要能具備參與文化建設、發展文化產業的文化素質。其次,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資源,依托地區優勢,打造特色文化產品。比如河南焦作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優勢,開創了文化旅遊的“焦作模式”。再次,經濟永遠是城市化進程中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城市的轉型重點是經濟的更新。因此,必須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最後,需要通過擴大宣傳力度,重塑城市形象,完成文化城市的最終轉型。

4.2 圍繞產業支撐要素,強化文化政策重點

資源型城市的文化型城市化道路要以文化產業發展為核心。從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大階段,而大多數資源型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落後,與北京、上海等文化強市存在巨大差距,還處於形成期這一產業發展初級階段。形成期支撐文化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才、文化和技術”,[17]由於技術最容易解決,因此政策應以人才和文化為重點。然而,文化人才傾向於向大城市集中,“因為那裏可以提供多樣化的經濟機遇、富有啟發式的環境以及愉悅的生活方式”[18]。因此,如何吸引文化人才是當前資源型城市迫切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一方麵,要通過創造相對寬鬆自由的文化氛圍,提供適合生活和發展的宜居環境,完善城市的各項公共服務功能,以標誌性文化設施、重大文藝作品、文化資源開發為載體,以富有競爭力的人才政策,吸引包括經濟、管理、設計、文創、科技等各領域的國內外高端文化人才落戶。另一方麵,要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支持本地高校對文化人才的培養。要充分發揮當地高等院校的作用,既要培養文化藝術、經營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麵的高層次人才,也要培養文化藝術工作急需的實用型人才。要積極探索新的學校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對當地文化的深入認識,同時打破學曆和資曆的界限,促進本地文化人才脫穎而出,充分發揮作用。

文化是基礎,在“文化”要素上,要側重於對當地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宣傳。我國很多資源型城市的文化資源一直未能得到充分重視,要抓緊對當地文化資源進行重新整理和審視。要通過深入挖掘,充分發現其曆史文化價值,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展現地域文化的魅力。在形成期,政府要通過對當地獨特文化的提煉、加工和展示,提升文化吸引力,促進文化人才和文化投資者的集聚。

4.3 推進產業融合,促進傳統工業的文化轉型

文化產業是最具兼容性的產業,最容易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資源型城市大多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落後。促進文化產業與傳統工業的融合,既是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實施文化型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的迫切需要。如德國魯爾區是以采礦業為主導的工業區,其煤炭產量曾一度達到德國總挖掘量的80%。[19]但是上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煤炭開采成本的上升,開采量的逐年下降,大量煤礦和鋼廠開始關閉,地區工業產值不斷下滑,失業率不斷提高,魯爾區麵臨嚴重的發展危機。然而,通過促進文化產業與工業的融合發展,將廢舊工業建築改造成藝術館、博物館或戲院和舞廳,將煤礦改建成建築公園,通過大力發展工業遺產旅遊和文化產業,使現在的魯爾區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工業區。而魯爾最大的城市之一埃森還獲得了歐洲2010年文化之都的稱號。魯爾區的文化發展為資源型城市文化轉型提供了經驗借鑒。發展文化產業,並不意味著完全拋棄原有的工業基礎,而是要通過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使原來的工業設施和工業產品散發出新的活力。

5 結論

文化與經濟相互作用。經濟是文化的基礎,無論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繁榮,還是我國唐宋時代文化的發達,都是基於當時相對穩定寬鬆的政治氣候和雄厚的經濟基礎。但反之,文化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尤其是在文化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文化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更強。我國資源型城市普遍曆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在城市麵臨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的困境、陷入經濟增長危機的當下,重視文化生產力,挖掘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以實現文化城市為目標的文化型城市化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路漫漫其修遠兮”,如何成功建設文化城市,還需要不斷探索。

注釋:

①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2》數據計算獲得。

②根據世界文化論壇數據整理獲得。

參考文獻:

[1] 劉樹根,朱南文,鄭毅.環境汙染問題對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製約與應對策略分析[J].環境汙染與防治,2010,32(7):92-99.

[2] 袁名富,王建宏.甘肅玉門油竭城衰,資源枯竭型城市陷轉型困局[N].中國經濟時報,2010-6-15.

[3] 毛濃曦.關注資源枯竭型城市:玉門[N].工人日報,2004-8-25.

[4] 張米爾,孔令偉.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模式選擇[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3(1):29-39.

[5] 黃溶冰,王躍堂.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模式的選擇[J].經濟縱橫,2008(2):35-38.

[6] 丁湘城,張穎.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發展模式選擇——基於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8(8):109-113.

[7] 李新春,李賢功,趙晶.中國煤炭資源型城市化剖析[J].中國礦業,2006,15(11):20-23.

[8]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宋俊嶺,倪文彥,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331.

[9] 劉士林.關於人文城市的幾個基本問題[J].學術界,2014(5):32-35.

[10] [德]弗裏德裏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係[M].陳萬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26.

[11]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82.

[12] 金元浦.文化生產力與文化經濟[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0(1):136-144.

[13] 吳良鏞.總結曆史,力解困境,再創輝煌[C]//國家圖書館.部級領導幹部曆史文化講座.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348.

[14] 劉士林,劉永.上海浦江鎮的文化資源與發展框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2):1-10.

[15] 張曾芳,張龍平.論文化產業及其運作規律[J].中國社會科學,2002(2):98-106.

[16] 秩名.文化之光耀家園[N].阜新日報,2011-11-20.

[17] 張懿瑋,劉士林.對文化創意產業與其支撐要素的關係探討[J].現代城市研究,2013(11):5-9.

[18] [美]理查德·佛羅裏達.創意階層的崛起[M].司徒愛勤,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2.

[19] 陳濤.德國魯爾工業區衰退與轉型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2009:61.

責任編輯:於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