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型城市化: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模式(1 / 3)

文化型城市化: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模式

城市戰略定位

作者:張懿瑋 周繼洋 劉士林

摘 要: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產生和發展本質上是基於計劃經濟的政治型城市化和以GDP為中心的經濟型城市化發展的結果,而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導致的城市衰退正反映出這些傳統的城市化道路正逐步走向末路。在文化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重視文化生產力,挖掘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以實現文化城市為目標的文化型城市化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為建設文化城市,資源型城市要做好文化型城市化的頂層設計,圍繞產業支撐要素,強化文化政策重點,同時大力推進文化產業與傳統工業的融合,促進工業的文化轉型。

關鍵詞:文化型城市化;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Abstract: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in China are essentially the output of political urbanization which is based on planned economy, and economical urbanization which is around GDP. But the urban decline resul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 and resource exhaustion reflects these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methods no longer work.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and economy integration, cultural urbanization which refers to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ural productivity, exploiting cultural resources, developing cultural industry, and focusing on the goal of cultural cities, provides new idea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To construct cultural cities, resources-based cities should make top design of cultural urbanization, intensify the keys of cultural policies around supporting factors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convergence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to advance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Keywords:cultural urbanization; resources-based cities; transformation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8-78(6)

2013年12月3日,作為美國最大的城市之一,曾經素有“汽車之城”美譽的底特律因負債超過180億美元,被美國聯邦破產法院法官正式裁定破產,為我國很多產業單一的資源型城市敲響了警鍾。同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納入這個規劃的城市達262個,其中包括地級行政區(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等)126個、縣級市62個、縣(自治縣、林區等)58個、市轄區(開發區、管理區)16個。當前我國城市計有658個,不考慮區、縣情況,資源型城市約占我國城市的30%,體量龐大。作為一定曆史時期的產物,這些城市為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其中大多數城市開始麵臨“礦竭城衰”的不利局麵,[1]是否能夠實現順利轉型,不僅直接影響到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更關係到國家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1 資源型城市麵臨的根本問題

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是資源型城市麵臨的兩大根本問題。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長期以來的粗放式開發嚴重破壞了城市的生態係統,既有地表沉降與塌陷、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生態破壞問題,也有大量廢水、廢氣、廢物排放導致的環境汙染問題。據統計,2011年,全國116個資源型地級市共排放廢水63.43億噸,工業二氧化硫877.79萬噸,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28.60%和46.76%。①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方式不可持續,綠色經濟才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城市發展的根本,也是資源型城市必須要解決的重大問題。而且,這種對生態環境的訴求必將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更加高漲。

資源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但礦產資源是有限的,長期以來對這種資源的掠奪式開發更是嚴重消耗了資源的可利用數量。目前資源型城市中已有67個城市屬於衰退型城市,資源麵臨枯竭的危險,這將直接影響城市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的就業,最終導致城市衰落。如以油田立市的甘肅玉門例,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存儲量達到16898.17萬噸,其中可采存儲量為4773.87萬噸。但目前剩餘可采存儲量僅隻有264.2萬噸,而且品質低,開采難度大。[2]-石油枯竭導致玉門經濟遭受重創,市屬30多家油田相關企業紛紛破產,近7000名職工失業,玉門老城區人口也由原來的10萬萎縮至3萬左右,城市衰退嚴重。[3]資源型城市發展出現了明顯的“逆城市化”現象。因此,集約利用資源,突破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資源型城市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

2 資源型城市的主要發展模式

早在20世紀90年代,資源型城市的各類矛盾就開始逐漸顯現,尤其是到了21世紀隨著人們對環保的日益關注和對資源耗竭的擔憂,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索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問題。如張米爾和孔令偉(2003)基於再造競爭優勢的角度,提出了資源型城市產業延伸模式、產業更新模式和複合模式。[4]黃溶冰和王躍堂(2008)基於比較優勢、產業、地域和環境等因素,總結了資源型城市優勢延伸、優勢組合、優勢互補和優勢再造等四種模式。[5]丁湘城和張穎(2008)基於國外典型案例總結了三類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以美國休斯敦為代表的產業延伸模式,以德國魯爾區為代表的產業多元化模式和以日本北九州為代表的產業更新模式。[6] 從現有文獻看,關於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模式大多都是基於策略層麵的思考,而缺乏頂層設計的宏觀視野,大多是基於技術層麵的探索,而缺乏有力的城市理論支撐,大多是強調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而缺乏對環境和資源雙重問題的根本性解決,大多是就事論事,而缺乏對城鎮化這一時代背景的考察。因此,有必要基於中國城鎮化發展背景,探索新的理論,並從頂層設計構架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道路。

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產生和發展根本上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政治型城市化和經濟型城市化。“計劃經濟”是政治型城市化的典型特征,國家通過行政手段統一調配全國的各類資源,將整個經濟發展納入國家政治需要的框架,城市的發展本質上是在計劃經濟調控下資源的不斷集聚過程。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服務於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國家新設或新建了雙鴨山、雞西、鶴壁、焦作、平頂山、棗莊、石嘴山、銅川等煤炭城市,[7]以及大慶、玉門、克拉瑪依等石油城市,這正是典型政治型城市化的結果。在全國資源有限,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條件下,通過政治型城市化建設一批資源型城市有效促進了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雖然國家又新設了一批資源型城市,但城市本身的運轉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資源型城市由原來被動服從於國家的能源調配開始向主動尋求城市自身經濟發展轉變。在整個社會脫貧求富的強烈願望下,計劃經濟讓位於市場經濟直接導致經濟型城市化。這是一種以GDP為中心、一切服從於發展經濟的城市發展模式,它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對環境的肆意破壞,正如劉易斯·芒福德描述的城市“有如黑暗的蜂房,叮叮當當,喧鬧不休,滿天煙霧,烏煙瘴氣”[8]。這不僅直接影響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剝奪了居民城市生活的美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