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村落文化景觀的東西方審美認知差異(3 / 3)

3.2 東方文化景觀“申遺”的艱巨性與可行性

東西文化截然不同的價值體係和審美認知,在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定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受西方零散思維模式的影響,歐洲一些自然遺產研究者將自然和文化看成是完全對立的兩種事物,人類甚至不是自然中的一部分。這種觀念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謂甚囂塵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建立在西方價值觀以及荒野地之類的科學觀基礎上的《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是一個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產物,注重經典的“舊世界”的遺址和遺跡,對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著清晰的界限,將人和自然刻意分離。“文化景觀”理念的興起,對彌補自然與人文之間的裂痕起到決定性作用。但起源於鄉村景觀的“文化景觀”理念,其西方文化色彩仍然非常濃厚。世界文化景觀遺產類別的設立已有20餘年,其中有近80%分布在歐洲。而我國到目前為止所擁有的47項世界遺產中,僅有4項為文化景觀遺產。由此可見,受東西方價值體係和審美認知差異的影響,東方文化景觀的“申遺”工作舉步維艱。

所幸目前世界遺產界已正視這一問題,國際文化景觀科學委會(ICOMOS—IFLA),建立了文化景觀清查卡,確立了文化景觀的地方含義,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IFLA還成立了文化景觀地方委員會和亞太地區文化景觀指導委員會,來推進東方文化景觀“申遺”工作。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也對文化景觀表示了極大興趣,改變了以往注重自然生物多樣性的傳統觀念,將景觀保護與社會價值、地方經濟緊密聯係起來。2004年3月,ICOMOS國際研討會上通過了《關於遺產景觀的宣言》(奈克提西宣言,Natchitoches Declaration on Heritage Landscapes),對文化景觀賦予了“人和自然隨時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的定義,強調了自然與人的聯係。當前,體現東方生存智慧的東方文化景觀已逐漸成為歐洲、亞太或其他地區世界遺產界關注的熱點。致力於東方文化景觀“申遺”的廣大專家學者,也逐漸厘清了適合東方文化景觀保護和管理的行動方向。

3.3 地域性文化景觀的可持續發展與未來趨勢

“景觀(landscape)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自然空間、一處自然環境。每處景觀都是我們人類的時空場所”[14]。村落文化景觀是存在於特定鄉村地域範圍內的文化景觀類型,與特定的地理環境相適應而產生和發展,是記錄鄉村地域人類活動曆史和傳承鄉村傳統地域文化的載體,因此村落文化景觀屬於典型的地域性文化景觀。地域性文化景觀作為活化的存在見證和社會曆史的生動記錄,不僅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形態變化,同時留下了人類文化活動的物質證據。從某種意義上說,地域性文化景觀反映了完美的人和自然相互作用關係,形成了一種有著持續生命力的曆史文化遺產。

因此,地域性文化景觀遺產在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東方地區顯得尤為重要,自然和文化因此被賦予了地方特色,人類被納入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地域性文化景觀遺產類別的興起,呼喚著一種人和自然不可分離的遺產保護模式,這種模式蘊藏於“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中。漢字中“一人為大”、“一大為天”,即“天人合一”的具象化表現。人既在宇宙中,宇宙也在人心中,地域文化景觀是“自然宇宙”與“心靈宇宙”的精致縮樣,在這裏人與自然不僅是彼此參與的關係,更是契合無間、渾然如一的整體。

盡管東西方對文化景觀的審美認知還存在一定差異,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不斷傳播和推廣,傳統文化的“能指”的社會約定性能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尊重,相信一定會有更多國際人士進一步重視和挖掘中國農耕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價值,理解和認可村落文化景觀作農耕文化代表的普世意義。當然,中國村落文化景觀申遺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向全世界推廣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特別是在當前全球化時代,隨著資本經濟的流動和擴張,全球文化麵臨趨於扁平化和同一化的危機。中國村落文化景觀所蘊含的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是一種對工業文明、城市化以及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環境危機和緊張人地關係的反思,更是一種對全球文化多樣化的倡導和踐行,不僅是社會更新和適應新變化的智慧源泉,而且是人類社會重新聯係傳統精神和文化、探索未來發展的寶貴資源,事關人類文明的續存和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轉型維度的根本考量。

參考文獻:

[1]單霽翔.走進文化景觀遺產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30.

[2]周星.姚村:物態象征的民俗世界//亞細亞民俗研究》第5輯[C].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283-303.

[3]呂洪年.楠溪江古村落的民俗風貌//杭州大學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神奈川大學人文學研究所.中日文化論叢[C].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83-92.

[4]顧希佳.前童:一個村落家族的民俗學考察//葉春生.民俗學刊(第2 輯)[C].澳門:澳門出版社,2002:43-50.

[5]單霽翔.走進文化景觀遺產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10.

[6]Prentice R.Tourism and Heritage Attraction. London:Routledge,1993, P39.

[7]Marc Antrop.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process in Europ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7): P9~26.

[8]Hoskins W G.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M].London:Hodder&Stoughton,1955.

[9]王雲才.江南水鄉區域景觀體係特征與整體保護機製[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6, 15(6):708~712.

[10]趙林.中西文化的源流傳統與基本精神[J].人文雜誌,2003,(4):18-23.

[11](日)鈴木大拙:禪與心理分析[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18-19.

[12](美)西蒙德.景園建築學[M].北京:建築譯叢出版,1985:13.

[13]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431.

[14]Jackson J B.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責任編輯:王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