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文明視角下城市人居環境綜合評價(3 / 3)

6.3 以人本理念為指導為市民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條件

為市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是良好人居環境的應有之義,但濟南“生活方便”得分為0.5534,因此,濟南需要在以人為本理念指導下為市民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條件,應在以下四個方麵進行綜合改進:首先,要把握市民的行為尺度及其特點和規律,包括交往空間尺度、運動尺度、休息空間尺度、步行距離和時間尺度等,在城市改造或建設過程中要把這些因素統籌考慮。其次,要把握居民需求的個性特點,了解和掌握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社會需求。第三,在城市規模預測,城市職能定位,道路交通、綠地、公共空間的規劃方麵做到合理,滿足普通市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基礎設施需要。最後,重視並滿足市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增強安全感、私密感、友善感,在景觀構建時強化地方性。

6.4 以新型城鎮化為動力合理進行城市規劃,提升城市形象

目前濟南城市規劃不合理、城市建築不協調、古建築保護不到位等問題比較嚴重。以集約節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特征的新型城鎮化為濟南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城市規劃方麵,要堅持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構建“一城三區”的城區發展格局:老城區實現優化提升,西部新區、東部新區和濱河新區實現快速發展,四個片區協調互補發展,建設現代化大都市;按照網絡化、快捷化要求,完善城區路網結構和快速路係統,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勵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出行。在城市形象方麵,全麵打造以“天下泉城”為主題的現代化省會城市新形象,城市景觀設計以及城市形象塑造要突出泉水的境界與泉文化特色,突出“天下泉城”的形象,利用現有優勢資源,打造千佛山、護城河、趵突泉、大明湖、濟南老城一體聯動的城市新意境。

參考文獻:

[1]封誌明,唐焰,楊豔昭,等.基於GIS 的中國人居環境指數模型的建立與應用[J].地理學報,2008,63(12):1327-1336.

[2]李雪銘,晉培育.中國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特征與時空差異分析[J].地理科學,2012,31(05):521-529.

[3]魏偉,石培基,馮海春,等.幹旱內陸河流域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以石羊河流域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2,27(11):1940-1950.

[4]劉立濤,沈鐳,高天明,等.基於人地關係的瀾滄江流域人居環境評價[J].資源科學,2012,34(7):1192-1199.

[5]鄧神寶,張青年.基於GIS的廣東省人居環境自然適宜性評價[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3(1):127-134.

[6]朱邦耀,李國柱,劉春燕,等.基於RS和GIS的吉林省人居環境自然適宜性評價[J].國土資源遙感,2013,25( 4):138-142.

[7]阿依努爾·買買提,瓦哈甫·哈力克,古麗格娜·哈力木拉提,等.基於GIS的南疆地區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J].幹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26(4):11-17.

[8]王重玲,朱誌玲,王梅梅,等.寧夏沿黃經濟區城市群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2):189-193.

[9]李雪銘,張英佳,高家驥.城市人居環境類型及空間格局研究——以大連市沙河口區為例[J].地理科學,2014,34(9):1033-1040.

[10]叢豔國,夏斌.廣州市人居環境滿意度的階層分異研究[J].城市規劃,2013,37(1):40-44.

[11]周侃,藺雪芹.新農村建設以來京郊農村人居環境特征與影響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1,26(3):76-82.

[12]李軍紅.農村宜居指標體係設計研究[J].調研世界,2013(4):55-58.

[13]李伯華,劉沛林,竇銀娣.轉型期欠發達地區鄉村人居環境演變特征及微觀機製——以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為例[J].人文地理,2012,27(6):56-61.

[14]叢豔國,夏斌,魏立華.廣州社區人居環境滿意度人群及空間差異特征[J].人文地理,2013,28(4):53-57.

[15]李雪銘,張建麗,楊俊,等.社區人居環境吸引力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2,31(7):1199-1208.

[16]黃寧,崔勝輝,劉啟明,等. 城市化過程中半城市化地區社區人居環境特征研究——以廈門市集美區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6):750-760.

責任編輯:於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