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社區治理方式分析(3 / 3)

①分形的層次。中國城市遵循3-4級的逐級迭代,而西方城市僅有從城市到建築單體的2級。

②分形的相似度。從城市結構的最末端——居住空間可以看出二者在分形相似度上的明顯差異:中國典型的四合院居住空間完整的沿襲了城市的分層關係,每一個平麵展開的四合院的空間概念都與整個城市相差無幾。而古代西方的住宅本身雖然很早就開始向高空發展,但受建築技術的製約,並不能完整的承襲分形特點。

綜上所述,古代中國城市是一個多迭代層次、均質化和整體性的分形體,古代西方城市則基本可以簡化為一個建築單體的集合。

4.1.3 現代中西方城市空間差異

現代中國幾乎全盤接受了現代主義城市理念,甚至比西方城市落實的更加徹底,因此現代中西方城市空間(新建區)幾乎沒有差異,都是寬馬路、立交橋、高層建築的現代主義聚合體,關於這一點,可以北京和洛杉磯為例。

因為是在舊結構的模式上擴展城市(包括大量的建設高層建築),而城市的道路係統仍然局限在地平麵上,使得現代大城市越來越暴露出它的弊端,如交通阻塞、高樓病、熱島效應、能源危機、人際隔離、貧富差距、市中心空殼化等等。

現代城市的建設模式繼承並發展了西方古代城市不斷向上疊加的分形特征,於中國傳統的平麵延展空間秩序則大相徑庭。

4.2 古今中西方社會關係差異及分形研究

4.2.1 古代中西方社會關係差異

首先來看傳統中西方在家庭關係方麵的差異,可總結為以下五點:

①西方家庭強調個人利益,中國重視家庭整體的福祉;

②西方家長隻照顧子女到成人,中國家長往往會照顧其一生;

③西方家長尊重子女的自由選擇,中國家長則經常替孩子決定一切;

④西方家人之間擁有個人隱私,中國家庭成員間幾乎是無個人空間;

⑤西方家庭強調夫妻關係,中國家庭則較重視親子倫理。

再看傳統中西方的整體社會關係,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①西方的社會關係建立在公民權的基礎上,中國的社會關係建立在宗族關係上;

②西方社會關係層級少,基本為“國家-社會集體(階級、政黨、民間組織)-個人”,有時甚至是“國家-個人”(比如選舉製度),以個人為基本單位,而中國的社會關係層級較多,基本為“國家-地緣集體(村莊、保甲等)-宗族-家庭(個人)”,以家庭為基本單位。

4.2.2 現代中西方社會關係差異

西方社會關係無論是從家庭角度,還是整個社會角度都沒有發生明顯改變,而中國在大規模開啟工業化發展後,社會關係較大程度西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

①獨立小家庭化。

②實行計劃生育後,宗族概念明顯弱化。

③建國後整體社會關係體現出強烈的“單位體製”,呈現“國家-單位-個人”的特點,但目前單位在社會關係中的重要性日益下降。

盡管家庭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但是中國人關於家庭、血緣的傳統觀念並沒有真正改變,在教育子女(特別是18歲以後)、贍養老人方麵並沒有接受西方的觀念,但是空間上的分離造成了很大的社會麻煩。

4.2.3 分形研究

對於傳統中國社會而言,“家”是濃縮了的“國”,“國”則是層層擴展後的“家”。中國的社會關係有著明顯的多層級迭代關係,並且各級迭代都存在與家庭類似的分形結構。在這個分形結構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特有的“大家庭”與“宗族”這兩層,是與西方社會有著鮮明區別的地方,這種特點在鄉土社會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白鹿原》等作品中有非常清晰的還原。

傳統西方社會自公元前五世紀起就奠定了以公民為主體的社會結構,呈現出“公民—城市—國家(聯邦)”的自相似分形結構,其中聚集平等公民的城市是西方社會群體關係的主要特點。

4.3 綜合關聯分析

綜合以上分形研究,將三個維度的迭代層級比較結果彙總如下。

可以明顯的看出,中國古代、西方的古代、現代,都存在著明顯的城市空間與社會關係基本相同的迭代層次,唯獨現代中國的城市空間(特別是居住空間)與社會關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迭代層次衝突,這可能正是當今中國諸多社會問題的根源之一,也是基層社區問題的根源之一。

5 以改變居住模式作為社區治理的重要方式

如上文所述,社區問題的本質在於沒有將社區視為“家”的認同感,這源於我們傳統的社會關係,因此本文所探討的社區治理方式是回歸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群居心理,通過設置“類宗族”居住圈層和拉近“血緣空間”的方式,來自動消減社區矛盾。

5.1 以建立認同感為目的的居住模式改良探討

首先明確的是在現代社會完全恢複宗族群居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的,其次通過研究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單位體製”我們發現,“類宗族”居住圈層是有可能實現的,但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依靠單位來完成這一職能又是不可能的了,在此我們可以探討的是,是否可以通過職業類型、興趣等非金錢的紐帶因素,建立存在認同感的居住模式。

將由高檔住區、中檔住區和低檔住區組成的居住體係轉變為教師村、醫生之家、設計村等組成的居住體係。比如在教師村中,可以來自不同的學校,但業主的職業類型是相近的,這樣就形成一種天然的“類宗族”,並且形成相同的職業類型,還會進一步引發社區活動、社區商業的進一步特質化,從而進一步強化認同感。

這種以職業為導向的社區完全可以通過市場化的運營模式得以實現,在尊重買賣自由選擇的前提下,采用定向優惠的方式即可實現,隻要當一個社區中“主體人群”超過1/3,其良性效應就會反應鏈式的出現,使每一個社區成為類似於以前“單位”的自我治理的細胞。

5.2以強化血緣紐帶為目的的居住模式改良探討

將一家三口的小家庭模式,回歸到祖孫三代的大家庭模式,在社會關係心理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中國的養老問題勢必會回歸家庭、回歸社區,西方的養老院模式並不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社區有老,如同有寶”,老年人是社區關係的粘合劑,也承擔著家庭順利運行的關鍵作用,因此未來的社區、住宅單體是否實現同在一個小區內居住或者是同一住宅內居住,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以強化血緣紐帶為目的的居住空間改良是一個一勞永逸的社區治理方式。

6 結語

本文進行了一次從空間角度研究社會的嚐試,以分形學探究兩者的本質及內在聯係,用簡單形象的方式剖析了這樣一個過程:中國與西方原本是兩條獨立的發展方向,但因為近代戰爭的原因,中國的城市空間體係突變吸收了西方城市空間體係,但中國的社會關係仍然延續著,因此出現了空間與社會的分形差異,這種差異也是諸多社會問題,包括社區問題的根源,進而針對這樣的根源,提出從空間角度的社區治理方式。

參考文獻:

[1] 趙麗娜,餘小——李敬.你認識你的鄰居嗎? [EB/OL].[2013-9-13].

[2] 闞勁軍.社區治理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淺析 [EB/OL].[2014-5-5] .

[3] 蔣拓,周勇航.“農民上樓”的社會後效:城市化對農民生活方式的改變 [EB/OL].[2011-11-24] .

[4] Tears Calon.分形城市、空間私有與NKS[J] 建築技術及設計,2004,(3).

[5] 張雲秀.從家族到市民社會——以中西方家族、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係對比為視角[J]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9(5).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