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社區治理方式分析(2 / 3)

3.1 空間與社會具有緊密的相互作用關係

空間與社會的作用關係,好比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二者基本屬於相互作用的共同演化過程,為更加明確這種相互關係是存在的,下麵舉兩個單方麵突變導致另一方隨之改變的例子。

3.1.1 居住空間突變導致社會關係發生改變

最顯著的例子是農民上樓後的鄉土關係瓦解(類似的還有城市裏胡同改造、城中村改造等等)。費孝通先生指出,中國鄉土社會中血緣和地緣是社會網絡中的重要關係。閻雲翔先生認為,鄉土社會以其成員間緊密的社會互動區別於城市社區。農村住房的特點能夠支持這種緊密社會互動,如北方農村的火炕,白天用做客廳,鄰裏親戚間串門不需要通報,直接進門坐在炕上聊天、吃瓜子;有時廚房也是向外人敞開的,鄰居家可以來搭火一起做飯。這種居住空間的非私密性拉近了鄉土社會中人與人的距離。而“上樓”後的住宅則僅適合與家庭內部活動,對鄰裏活動的支撐作用相當小。

3.1.2 社會關係突變導致居住空間改變

當代中國經曆的最劇烈的社會關係突變,來自於改革開放的影響,在全麵啟動經濟建設的早期,一部分先知先覺的人成為了首批個體戶、萬元戶,急劇增大的經濟收入差異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分化,這種突變的社會關係也使原本平均主義分配下的居住空間迅速瓦解,從而直接催生了住宅產品的商品房改革,從而將原本的“同工作同居住”的計劃體製下的居住空間模式轉變為“同收入同居住”的市場經濟體製下的新模式。

在住宅內部空間上也經曆了一次悄然無息而又深刻的變革,就是從中國傳統推崇的“四世同堂”的合住模式,逐漸變成了小家庭獨立居住模式,其原因可以追溯到隨著工業化大舉推進而形成的工業化思維與工業化生活方式。在這一次“分巢”居住變革發生二十多年之後,其引發的子女上學、養老等問題一下子浮出水麵,成為當下中國必須尋求解決方式的社會問題。

3.2 建立三個維度的比較分析框架

本文核心在於探討如何通過改善居住空間模式,達到增加社區認同感的作用,從而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問題,在這個研究中,存在兩個認識上的盲區需要通過多維度比較分析來認識,這兩個盲區分別是居住空間的表象與本質是否存在差異,社會關係的表象與本質是否存在差異,因此首先需要建立時間維度,分析從古到今的空間與社會發展變化情況,另外需要建立中西方對比維度,因為中國近代史的原因,導致近現代中國的空間與社會關係發生植入式的突變,需要從中西方的本質比較層麵推演出中國的空間與社會可能會發展成何種關係。

因此,本次研究確定的三個對比維度分別是空間與社會、古代與現代、中國與西方。

3.3 以分形學作為跨界研究的橋梁

3.3.1 分形學概述

分形(Fractal)被稱為非線性科學(nonlinear science)中最重要的三個概念(分形、混沌、孤子)之一。自70年代初誕生以來,分形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以幾何為基礎,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法論甚至電子藝術的完整體係。

通俗一點說,分形學就是研究無限複雜但具有一定意義下的自相似圖形和結構的幾何學。自相似廣泛存在於大自然之中,例如一棵蒼天大樹與它自身的樹枝及樹枝上的枝杈,在形狀上沒什麼大的區別,大樹與樹枝這種關係在幾何形狀上稱之為自相似關係,類似的例子還有葉脈、血管、海岸線、山峰等等。

近年來分形學在建築規劃等空間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研究進展,出版了《城市與形態》(Serge Salat)等一係列專著,從更加本質的角度揭示紛繁複雜的建築、城市空間背後的內在生成邏輯。

3.3.2 選擇分形學為研究方法的理由

分形學起源於對自然空間形態的分析,提出自相似的演變迭代,形成一種從複雜現象到複雜現象的新方法論,並未深究分形現象的原因,往往會稱之為“大自然的奧秘”,這是一種類似中國古代傳統經驗主義哲學的方法。後來發現同樣適用於城市、建築等人類意識主導形成的空間,這裏就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大自然的奧秘”與人類意識之間或許有類比性,甚至是因果相關性,因此這就出現了類比式研究的可能性。空間與社會的表象與本質的四種排列組合中,空間本質與社會表象相對難以洞悉或快速掌握(空間本質指“奧秘”,社會表象上文提到正處於快速變革與發展階段),而空間表象與社會本質是長期以來研究成果、方法比較完善的部分,那麼隻要將空間與表象建立起類比聯係,就可以探討這種跨界相互支撐的研究,分形學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性。

4 對古今中西方城市空間與社會關係的分形研究

4.1 古今中西方城市空間對比及分形研究

4.1.1 古代中西方城市空間差異

選取在古代城市建設史上取得輝煌成就的代表:唐長安和古羅馬城,作為研究對象。

中西方古代城市空間有以下三個重要的差異:

①街道格局差異

從空中俯瞰城市平麵,最容易發現的兩者差別無疑是道路格局:中國城市遵循自《考工記》以來嚴格的正交棋盤式路網,從長安到北京皆是如此,並且從城市幹道到胡同小路都是類似的形製。

古代西方城市的街道格局受自然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雙重支配,存在一些方格網格局的城市,如米利都城等,多數為自然生長而呈現出自由形態,最典型的代表為雅典衛城。

②開放空間差異

中國古代城市的開放空間主要為街道,城市級開放空間就是東西兩市中的商業街道,其次的開放空間則是裏坊中、胡同中的街道空間。

而西方城市的公共空間則主要表現為城市廣場,街道在西方隻是到達廣場的通道。

③建築形式差異

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麵平麵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在簡單的重複間給人以深深的震撼。中國建築更多的是講究用建築圍合出帶有象征意義的空間,突出“虛空”形象。

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通常采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突出“實體”形象。

4.1.2 古代中西方城市空間分形研究

上述提到的三類差異,表麵上看沒有什麼直接聯係,但用分形學的觀點來看,則可以看出內在聯係。

由我們老祖宗世代傳留下來的中國傳統城市,正是一個非常標準、非常簡潔的四邊分形體。以唐長安城為例,以“城、坊、院、屋”分為四個層次,構成完美的自相似結構。

通過街道、開放空間、建築的特點可以看出“牆”是分形迭代的主體。從外圍最高大的城牆,到各街坊每晚需要各自關閉的坊牆,再到各家各戶自己的院牆,最後是每間屋子的圍合牆壁,不同的牆代表了不同等級的所有者權限。城市道路則是在“牆”劃分後的結果,是被動形成的交通體係,而這個交通體係同樣貫徹了完整的分形結構:從朱雀大街這樣的九軌大道,到各坊間的次幹道,再到坊內小街小巷(清代稱胡同),最後是院內的走道、庭和廊。

而西方城市分形迭代的主體是建築體,通過每個建築單體擴大了規模,增加了麵積和高度,是一種簡單的垂直拉伸或者說累加形成了城市整體。

從分形的角度,更清晰的看出了中國城市在空間結構和功能使用上的鮮明特點,而這決非是通過單純的四合院、十字街和大屋頂就能概括的外部形象。這使我們能更清晰看到東西方城市隱含在外觀形象及街道平麵圖之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