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社區治理方式分析(1 / 3)

城市社區治理方式分析

城市經濟與社會

作者:胡誌良 陳宇 霍玉婷

摘 要:現代主義城市建設浪潮席卷全球,中國大多數城市經曆了或正在經曆利用“西方城市營造法式”進行的改造,生活環境的確得到極大改善,但如何在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之間找到連接的橋梁成為新時代社區規劃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曆史上東西方居住空間的差異對比,從社會學角度嚐試分析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的分形特征差異,進而根據東方的居住分形特征提出社區改革圖景。

關鍵詞:社區;治理方式;空間;分形學

Abstract:Modernistic city construction is sweeping over the whole world. Most of the Chinese cities have experienced or is experie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which was conducted by use of “western cities’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how to find a connecting between physical space and mental space is becoming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of community planning in the new era.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living spaces, this article tried to analyze differences of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in living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community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living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ast.

Key words:community;governance pattern;space;fractals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8-39(8)

1 當今城市社區現狀

1.1 社區問題的表象

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於1881年首先使用“社區”這一名詞(Community,由費孝通先生翻譯),當時是指“由具有共同的習俗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係密切的社會團體或共同體”。盡管對社區的研究與定義非常多,但是社區的基本特點是固定的,“社”是指相互有聯係、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區”是指一定的地域範圍。

當今中國城市居住模式中,“區”的概念非常明顯,是指全部都有圍牆、保安、攝像頭的居住小區,但每個小區裏的居民,卻越來越遠離“社”的含義。在2013年一次對9013人的網絡調查中,約47%的人表示自己並不認識自己的鄰居,36%的人雖然認識鄰居,但隻是偶爾見麵打個招呼,認識並與鄰居有交往的不足18%;約62%的人並不關心鄰居家裏的人口狀況;60%的人從來不去小區鄰居家串門、聊天,鄰裏關係淡漠程度較深。

世界最遙遠的距離便是麵對麵卻視而不見,同在一個小區居住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群體如果缺少交往,那麼“共同的家園”便日益成了滋生社會問題的溫床。社區中的公共部分,便成了利益爭奪的主戰場,今天的社區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私搭亂建、亂占車位、在公共區域亂堆垃圾雜物等等。與此同時,物業與業主日益惡化的關係催生了越來越多的過度維權、甚至暴力維權。

複雜多樣的社區問題往往會歸結為法律執行不到位、多頭管理、居民意識等方麵,但這些原因背後還有更為本質的原因需要挖掘。

1.2 當今社區問題的本質

這個本質原因就是最老生常談的社區認同感。

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一直有一個超越獨立家庭的圈層範圍,在這個圈層中通過強烈的認同感進行維係,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熟人社會”的重要根基。這種認同感來源於兩點,一是血緣關係,這種關係至今都廣泛存在於鄉土社會中,另一種就是在城市中的穩定居住圈,從秦漢時的“亭長”,到唐朝的“裏正”,乃至後來的“保甲”。國家統治者都在設計與時代相適應的基層管理模式,通過建立比較穩定的社區圈層,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後設計出台的“單位體製”,盡管伴隨著市場經濟和房屋改革而迅速消亡,但其設計的合理性和良好效果都是出類拔萃的,單位大院、單位小區、居委會非常好的處理了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並建立了穩定和諧的社區認同感,這種認同感也是物質不發達時期,帶給老百姓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隨著“單位體製”的土崩瓦解,商品房製度給了人們自由選擇權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中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生人社會”時代。當人們炒菜發現缺鹽時,第一反應也是唯一反應是開車去超市,而不是敲開鄰居家門借時,社會的“潘多拉之盒”就此打開。

2 社區治理創新探索百花齊放下的症結所在

2.1 社區治理創新探索成果概述

社區問題廣泛存在,並日益影響著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曆屆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重視該問題。2013年胡錦濤同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強調,要“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製”。習近平總書記於2014年在談國家治理現代化中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在於促進群眾的城鄉社區治理,推進基層群眾自治,使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學術界近年來開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鄭杭生、黃家亮在《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新趨勢》中提出“各地開展了豐富多樣的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實踐,較為明顯地呈現出以下五種新的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五化”,即體製複合化、方式多元化、手段藝術化、機製科學化、城鄉一體化”。馬西恒等人出版了《社區治理創新》、《都市社區治理》等書籍;北野等社會觀察者以問題導向的方式提出社區治理的重點在於公民教育、社區執法和政治體製改革等議題;九三學社等社會黨派在建言獻策中提出狠抓居委會建設、培養社區幹部、下放權力等治理方法。廣大學者的百花齊放研究為社區治理的不斷深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2.2 社區本質問題尚待進一步解決

縱觀目前現有的社區治理研究,都對社區認同感這一本質問題非常重視,但大多數隻停留在問題層麵,並未在治理方式上有所突破,基本圍繞增加社區文化活動、增強社區事務公共參等方麵大做文章,但現實中收效並不顯著。另外在實體空間塑造上也有一些針對認同感的設計,但多數集中於統一標示、增加活動場地等簡單措施方麵,盡管對增強認同感有一定幫助,但並沒有從居住模式的根本上提出解決方案。

3從空間角度嚐試破解社區症結問題

內因與外因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一對矛盾體,社會和空間也同理,社會關係的產生以城市空間為依托,城市空間根據社會關係的特點變化而不斷改變。基於二者的關係,本文提出探討的是在社區治理的大課題下,通過改變居住空間模式從而達到增強社區認同感的子課題,作為社區治理的輔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