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改革開放後流動離散農民工對於從三來一補、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世界工廠”(例如珠三角、長三角等地企業),很難說,他們也具備老一輩工人對於工業企業的單位鄉愁和城市鄉愁,流動農民工更多的是被高度現代化的工廠流水線所異化的勞工,即便是對於他們所來自的故鄉,由於鄉村的凋敝,而變成他們回不去的鄉愁,對於他們打過工的城市,他們可能存在進不去的“城愁”。因此,對於諸如農民工博物館這樣的工業遺產保護模式,最重要的應是思考如何體會和展現這批流動農民工的情感和記憶。而這些體會和理解,需要彌合同輩之間不同階層的橫向隔閡,也就是說,在保護、規劃、設計和利用流動農民工階層的工業遺產的過程中,如何理解作為城市草根階層的流動農民工本身的階級情感和集體記憶,以及回不去的鄉愁和進不去的城愁,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4 結論與討論
從鄉愁概念出發,結合中國目前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的現實,有利於我們對工業遺產內涵豐富而複雜曆史之保護價值的挖掘。我們認為官方版本浪漫化的鄉愁概念,隻是體現了遺產保護中的懷舊部分,而地產商之商品概念的鄉愁,隻是加速了工業遺產開發的商品化。鄉愁概念所蘊含的集體記憶和個體回憶、國家曆史與私人敘述、農業與工業、鄉村與都市、生活與生產、童年與成年、本地與外部、國內與國際等複雜糾結的關係,是尤其值得進一步深入分析和揭示的。這種揭示有利於對工業遺產價值中負麵鄉愁或黑色部分的理解,本文強調被稱作黑色遺產的部分也是工業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
此外,我們還認為有關“誰的鄉愁”問題的提出,有利於說明中國工業遺產之鄉愁價值的主體性及其代際傳遞和階層彌合,解決鄉愁的縱向代際隔閡與橫向階層隔閡,有利於中國工業遺產在實體保護的基礎上,避免小資化和商業化,也有利於傳統工業博物館的活力激發。具體而言,以新中國成立後的工人階級及其以國企改製為代表的工業遺產,和改革開放後的流動農民工階層及其以民企和外資為代表的“三來一補”工業企業,構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的兩類工人階級和兩類工業遺產。
中國工業遺產無論采取工業博物館的保護模式,或者麵向城市青年小資階層的文化商業化開發模式,都應該體現國企工人階級的正麵情感遺產,如勞動光榮與國家主人翁精神、集體主義的單位生活,工作和家庭的合一、麵對困難的自力更生、合作奉獻等;以及農民工階層的正麵情感遺產,如維權意識和草根抗爭的初步形成,個人體驗的深度關注等等;此外,也要揭示而不是有意或無意隱瞞情感遺產的負麵性和鄉愁內在的矛盾性,如國企工人階級對工業傷害的集體沉默、麵對“轉型改製”造成權力分化和國有資產流失時的合謀與合意,以及市場經濟時期的勞動異化和雇傭關係的金錢化等等,即黑色工業遺產的有形和無形部分,也是工業遺產的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對比西方國家工業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內涵,我們還可發現中國工人階級的情感記憶中,比較缺乏工業科技情感;事實上,信息時代的中國工業化進程和“世界工廠”與機械或工業革命時代的西方工業化有所不同,如果說後者為人類社會積累了大量雄偉的工業建築和廠礦遺產以及機器技術,那麼信息時代的中國,在參與世界信息工業的發展進程中,完全有能力貢獻信息科技的工業遺產,這或許是另一個需要進一步開展前瞻性研究的課題。
注釋:
①詳見: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2013年12月14日 19:33:55來源: CCTV,
②詳見:任誌強,有錢才有鄉愁,
③工業對勞動的異化最經典地體現在卓別林主演的黑白電影《摩登時代》中。
④詳見:廠礦子弟、國家的棄兒
參考文獻:
[1]Hewison,R. The Heritage Industry: Britain in a climate of decline[M]. London: Methuen. 1987.
[2]李蕾蕾,王順健.中國工業遺產的階級情感與情感遺產:基於工業文藝作品的分析//.朱文一,劉伯英.中國工業建築遺產調查、研究與保護[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7.
[3]Hartmann R. Dark tourism, thanatourism, and dissonance in heritage tourism management: ne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tourism research[EB/OL]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 URL :
[4]Graham B. Ashworth G.J. &Tunbridge, J.E. A Geography of Heritage: Power[J], Culture and Economy, 2000.
[5]李蕾蕾.基於行動者視角評析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問題//劉伯英.中國工業建築遺產調查與研究[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張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