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培訓年富力強、精力旺盛的新一代農民工是當務之急
2.1 “技能的學習和日臻完善是發生在青少年時期”
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是城市的建設者,但他們的生存、發展遇到了許多困難,如技能缺乏導致的職業發展瓶頸,文化差異帶來的溝通能力缺陷,資源有限帶來的維權能力不足等。現在,技能短缺是製約新生代農民工收入增加和職業發展的首因。落實均衡發展、激發社會活力,建構公平、文明、富裕的社會,需顧及、嗬護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要保障其基本權益,政府、企業、社會應關愛他們,要完善、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生涯,讓其分享社會繁榮和發展的福利,使之健康成長。“基本上說,技能的學習和日臻完善是發生在青少年時期的。”[2]培訓新生代農民工是時代的要求,實現強國夢、中國夢,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素能是要點。新生代農民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免費培訓新生代農民工屬增進民祉的重大民生工程。2013年10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中國城鎮化調查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流動打工主體,其中90後農民工群體裏75%的人“選擇經商、開辦工廠或去企業工作”。該研究項目負責人、清華社科院李院長說:“城鎮化的核心是人。人的城鎮化意味著人的素質提高,進入到文明的生產體係和生活方式中來,靠的就是教育。”他建議,教育、培訓之時,應給予農民工相應的工資、住房等保障,進而為2.6億農民工提供城鎮化的流動渠道,以實現人的城鎮化[3]。該調查表明,現在,1980年後出生的農民工占農民工總數49.1%;1980年代和1990年代兩個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選擇回農村就業比例很低,前者11.1%,後者6.2%;80後農民工中,近80%“選擇經商或開辦工廠或去企業工作”。80後農民工僅7.3%願意回鄉務農;逾80%農民工選擇在縣城及以上層級的城市定居。新生代農民工更傾向選擇層級相對較高的城市定居。可見,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化與現代性元素,對其進行相應培訓,是當前社會發展中首當其衝的要務。
2.2 新生代農民工輸入地政府當出錢支持培訓,輸入地的企業、學校要承擔培訓任務
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做工一方麵基於生存需求,但更多地是將流動視為改變生活方式和尋求發展的契機。新生代農民工尋發展、謀生活的基礎是“學技能”,他們對受訓有內在渴求,希望通過培訓掌握職業技能,獲得證書、職稱等,從而紮根城市,實現人生目標,過上幸福的生活。時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已接近於人口紅利消失的轉折點,勞動力數量不再具有絕對優勢,單位勞動力成本優勢的關鍵在於勞動者受培訓的水平和素能的提升。隨著時間推移,新生代農民工的作用日漸突出,此群體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和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但因缺乏職業技能培訓,導致這一人力資源優勢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為企業發展與社會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與助力,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數量、質量都要擴大、完善。2012年,美國《教育改革與國家安全》報告強調:“在生產人力資源上的失敗將會危害美國的安全。”此觀點具有普適性。基於企業發展、城市進步、社會繁榮乃至國家安全,我們均應始終聚焦、致力於提高全體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大、中、小、微企業是新生代農民工的重要活動載體,也是其發展的平台,這些企業應承擔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綜合素質之責,積極開展在職培訓;企業應摒棄短視行為,通過各類形式的培訓,將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成為熟練工與技工、技師,此乃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的充分而必要條件。
3 重視、落實培訓農民工是企業的大事
3.1 技工、技師人才是企業進步、壯大的重心與依托
一個人有技能,自己有前途;一群人有技能,企業有前途;一代人有技能,民族有前途。農民工是企業的重要力量,技工、技師等人才是企業強大的重心與依托;農民工是企業的主人,提高企業的成本效益、能源效率、環境績效與利潤等,需要他們發力、出智。員工素能的不斷提高是企業成長的內驅力,又是企業發展的固有目標;培育、嗬護自己的一線技術人才比引進人才更實在。培訓農民工使之成為各級技工是企業發展的剛需。就綜合素質、能力而言,日本、德國和瑞士的工人是當代工人的標杆,培訓出大批高技能且敬業的產業工人,是我們培訓的路線與方向。目下,企業對基層技術人才的需求體現在硬性與軟性兩方麵,與崗位技能相關的技能即硬技能;專業技能外的職業素質、職業通用能力即軟技能。職業素質指人的職業意識、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習慣。職業通用能力指溝通表達、協調合作、學習創新、適應控製、分析應對等能力的綜合表現。硬技能是先決條件,培養硬技能是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在技術、技能上獲得先機,具備崗位就業的“看家本領”;提高軟技能則能提高就業的適應能力、競爭力,拓寬發展空間。如是,農民工培訓應軟、硬兼施,即有軟技能培訓,又有硬技能訓練;開發、放大潛力,讓他們軟技能不軟、硬技能過硬,這是培訓的方針。
農民工安心、用力工作,企業才能發展;企業關愛農民工,農民工才會長期地給力企業,這是互惠、互利、共贏的過程。實現永續發展、增強產品競爭力,企業需要大批的優秀的技工、技師,需擁有一批心靈手巧的勞動者。加強工人素質建設,讓農民工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共處,這是高素質、高技能的表現,此乃企業升級換代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根。有計劃開展優質農民工培訓,讓他們成為高效率、執行力強的勞動力,是保證企業興旺與提高農民工幸福度之秘訣。
3.2 提升製造業“含金量”和創造力,有待於農民工素能素質的提升
縱觀20世紀後期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西德和日本的發展史可知:產業現代化通過企業實現,因此先要造就大批優質企業;造就優質企業的根本途徑主要是對人員教育培訓,不斷為企業輸送優秀從業者,在這方麵,它們的行業協會的嚴格監管以及嚴格的檢驗機製和法製,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一定保證。技工、技師缺口大是我們工業發展的短板與軟肋,統計表明,我國企業職工中,技術職工占職工總數約10%。名揚歐美的《打工女孩》一書說,廣東省東莞市是一座“電子工廠叢林”,它生產各種電子零部件,全球30%的計算機硬盤驅動器源於這座小城;地球上1/3的鞋子在此加工生產。書中指出:“東莞工廠裏沒有一個人接受過合適的技能培訓”,“中國正遭遇一個過時的教育體係,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教育需求的變化如此之快,以至後者都沒法同步跟上。”[4]發展現代工業,我們不能長期依賴低技術含量的員工,不能總在價值鏈低端生活,我們須提升“世界車間、世界工廠”的技術水平,應提升製造業的含金量和創造力。如此形勢下,實現良好的培訓,全麵提升農民工的素,是當前現實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全球第三大獨立軟件供應商SAP的調查表明,參加過企業專業培訓的員工和沒參加過培訓的員工,在項目的完成質量上有差異,前者的技能、經驗,表現得突出[5]。企業的發展、繁榮將邊緣化或淘汰文化程度低、技能低下的勞動者;大幅度增加有文化、有技能的勞動者,是社會發展的急需,這是我國成為工業強國和世界大國的前置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