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民工素能提升路徑研究(1 / 3)

農民工素能提升路徑研究

城鎮化研究

作者:曾鐵

摘 要:培訓農民工屬企業、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培訓應讓農民工得實惠,要以崗位、能力提升為中心,有助於農民工工作、生活的改善,促其職業進階,助其獲得自我價值;完善培訓配套製度與培訓後就業服務,保證培訓資金投入與健全培訓體係,是實現有效培訓的關鍵。

關鍵詞:農民工;素能;和諧社會;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Abstract:training for migrant workers affiliated enterprises, soc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engineering, training should allow migrant workers may benefit, should take positions, capacity building for the center, to help migrant workers, improve their lives and promote their career advanced, help their access to self-worth; improve the training and post-training support system of employment services, ensure training funding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is the key to effective training.

Key words:migrant workers; prime energy; harmonious society;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8-23(5)

1 全員培訓農民工是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戰略任務

1.1 中國富強、美麗中國,農民工必須強、必須富

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作為第一要素的工人要有生產技術,應有與生產技能密不可分的素質、能力(下稱素能)。蔡元培說: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培訓。提高企業、工業與服務業的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之目標,勞動者的素能及提升是大前提。成為一流國家,關注並提升含2.6億多農民工在內的工人群體之技術,是一項重要工作。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表明:到2020年前和2030年前,我國需要市民化的農業轉移人口總量將分別為3億和3.9億;由此可知,農民工和城裏人將繼續增加。“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及培養人才”,“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造就更多、更好的技工和技能型、生產型人才,是科學發展的現實需求,培訓農民工是必須的。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全麵建成 國,必須發展農民工、富裕農民工。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低技能和半技能型工作越來越少,傳播工業文化、城市文化等,提高農民工的產業文化素養與工作能力,讓農民工工作、生活逐步稱心、舒心,切實做好高質量的培訓是關鍵。

勞動者素質及提高是民族進步、強大之本,教育、培訓是一個國家最獨特、最重要的財富,它是一個民族最穩定、最持久的力量;國民文化素養及提升是國家所有實力及提高的根基,勞動者素能是國家硬、軟實力的來源。世界銀行教育局阿·哈比特局長指出:“一個國家能否成功地達到任何一個目的,都取決於本國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中國要達成“兩個一百年”之目標,需有高質量的教育、培訓,需要它給力;達成“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農民工的生活、工作狀況當與時俱進。1979年—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這其中農民工們居功至偉。欲求更大發展,提拉農民工素能,必有事半功倍之效,且有農民工、社會雙獲利的佳果。構建一流國家,宇宙飛船上天、機器人登月、深海下潛與建造航母等固然重要,但提高2億多農民工的素能也不可或缺,此舉的潛能及其價值、均不能輕視、低估。國家的工業實力、經濟增長與農民工的素能一定程度上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中國富強,農民工必須強,特別是時下1.2億多的第二代農民工(下稱新生代農民工)。美麗中國,農民工必須美、必須富。培訓農民工是促進發展的基本內容與優先項目,也是讓農民工享受改革紅利、城鎮化紅利與讓城市族群融合的一種方式。開發勞動力價值,提高人均生產率和附加值,當大力做好免費培訓農民工的工作。

1.2 全力、全員培訓農民工是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內需與要務

推進、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沒有一支技術精湛、素質優良、數量宏大的技工隊伍是難以實現的。農民工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有效培訓可激發他們的主人翁精神、職業能力與創造活力,能增加其敬業度、迸發奮進力量,進而提拉工業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品質。2013年,習近平主席會見全國勞模時指出:“當代工人不僅要有力量,還要有智慧、有技術、能發明,會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附加值,首先要提高勞動力價值,使我國由勞動力大國變成勞動力強國,從製造業大國成長為製造業強國。我們的技工數量、質量都要提高,隻有使技工大國發展為工業強國,才能建成經濟強國和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森在《正義的理念》一書裏提出,研究正義問題和社會健康發展,需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關注如何減少不公正和增進大家福祉等。人力發展、人員增值,讓農民工成為21世紀的工人,使之與城市和諧共處,與學習型社會(班組、企業、社區)形成可持續發展,全麵培訓農民工是重要的選擇與實務。加強基層、一線人才培養,提高工業、城市競爭力和社會發展品質,必須有計劃地長期培訓數以億計的農民工,讓他們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之需,使其生活不斷幸福。

當下貧富分化現象嚴重,我國收入差距的75%來自城鄉(高帆,2013);2.6億多農民工是城裏的不富裕者群體與社會的弱者。一定意義上講,農民工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農民工怎樣,中國便怎麼樣;農民工燦爛,中國便燦爛;小康與否,幾億農民工的狀況乃窗口、名片。重視、實施優質地農民工培訓是拉低貧富差距、緩解貧富分化現象,特別是拉低城鄉收入差距,進而實現共同富裕之要措。2013年10月,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蔡昉受訪時說,目前農民工占城鎮就業比例35%,他們的就業行為至關重要。他強調,2010年後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負增長,中國人口紅利(通過勞動力投入、資本積累、教育發展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等,促成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即“人口紅利”)趨於消失;今後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生產率提高[1]。逐步改善農民工狀況,讓他們有力、能發展,助其融入城市、進而成為城市人,培訓是重要的途徑。全力培訓農民工是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硬任務,農民工培訓及質量直接影響未來工業與社會發展。為農民工提供優質培訓、使其受益終身,是政府的義務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