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集群行為論
城鎮化研究
作者:熊柏隆
摘 要:城鎮集群行為是城鎮集合體融聚共生、跨域協同的多邊能量組配過程及其社會趨向力。城鎮集群具有強大組合勢能與特定行為機理。國內紛繁演進的城鎮集群行為正呈現出串並融合的同城化、組團化、網絡化、軸帶化、層級化、連綿化等多取向發展態勢。推進城鎮單元集群化發展,應注重板塊功能區定位優化、跨域融聚傳導力優化、區域空間承載力優化 、共生體組織行為優化、全要素市場配置優化、集群元文化創育優化。
關鍵詞:城鎮集群;組合勢能;行為機理;發展態勢;推進策略
Abstract:Town clustering behavior is a collocation process of town aggregation’s multilateral powers such as integration & co-existence and cross-domain cooperation and its social trend force. Town cluster has strong combined potential energy and specific mechanism of behavior. Numerous, complicated and evolutionary town clustering behavior in our country is appearing integrated and multidirectional developing trend, such as urban integration, groups, network, axial belt, hierarchy and continuousness. To impel the development of town unit clustering, we should lay emphasis to optimize the positioning of plate functional areas, the conductive power of multi-domain integrati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space, the organization behavior of symbionts, total-factor market allocation and the creation and breeding of cluster original culture.
Key words:town cluster;combined potential energy; mechanism of behavior;developing trend; promoting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8-15(8)
由近鄰區域的多個單體城鎮組構融聚為大規模、多形態、層級化、板塊式的城鎮集群,是城鎮化發展的強勁趨勢和必然結果。適應世界經濟結構深廣調整與區域發展勢力配置重組的挑戰,國內不同地域經濟社會資源的要素流動進一步集成化、規模化、板塊化,導致區域城鎮集群不斷成長,促進地域性板塊勢力競相崛起,這是轉型升級期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顯現的新取向與新動能。如何科學引導區域城鎮集群行為健康、持續、優異、和美發展,積極主動防範大城市病的橫向傳播和深度蔓延,正在考驗當下城鎮主政者的高遠智慧與實踐理性。基於跨域融聚的互贏思維與共生視角,前瞻而務實地推進由核心城市引領的近鄰中小城鎮組構集合,加速區域性板塊勢能極化,將是我國在保持中高速增長和躋身中高端發展水平的新常態下,更好地激發並釋放新型城鎮化強勁活力的重大使命與戰略抉擇。
1 區域性城鎮板塊的組合勢能及其集群行為機理
城鎮集群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間範圍內,以一至幾個巨型或超大型城市為核心組構共生的若幹城鎮集合體,其內部經濟關聯度高、市場化組織程度高、綜合競爭能力強、具有規模化的空間形態、相對緊密的層級結構與強大的集聚輻射能量。城鎮集群行為是城鎮集合體融聚共生、跨域協同的多邊能量配合過程及其社會趨向力,從行為性質上區分,主要包括集群體的行政行為、經濟行為與文化行為三大類;從行為主體上甄別,主要有府際組織行為、市場業界行為與社會大眾行為三大主導力量。在一定地理空間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自然區位獨特與資源積澱豐厚的優勢區域及其高成長性,易於相向組合為板塊性共同體,並釋放出強大規模的集成勢能,形成極化效應,這種主要由關聯城鎮驅導、帶動和支撐的區域性乃至國際性板塊,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曆程的普遍軌跡和城鎮化發展進程的特有規律,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1.1 區域性城鎮板塊集群組構行為的動力源泉
從數個單體城鎮集群化發育成長動源考究,凡經濟高關聯度區域,由市場力量或行政行為主導的跨界融合,是推助城鎮板塊化集群的表層動能,但其內動力源泉,則主要是人口、交通與產業三大基礎動因。
第一、人口彙聚動力。一定規模的居留人群及其流動效應始終是城鎮興演壯大的第一要素和主動因。古希臘哲學家亞裏斯多德說:“人們為了生活來到城市,為了生活的更好留在城市”,簡短而深富哲理的語言鮮明地揭示了城鎮空間的生成存續動因,即人們社會生活的集群化、基地化與聚類化是城鎮發展繁榮的第一定律。大量研究表明,城鎮起源於原始聚落社會分工的專業化與精細化,但其中蘊含的最原初性本體動因卻是社會人群聚居分異的時空活動,是包括居住、儲藏、防禦、交易等社會化行為需求及其生產生活方式演化定格的必然結果。城鎮集群的形成與存續,首先在於足夠規模的居留人群對自然生存地與社會生活地自覺不自覺的理性選擇,人們集聚規模的大小直接導致城鎮社會人口容量增減度變化並決定其空間擴張的地理跨度,人們對群居性及其生活便利性、豐富性的企願和追求,則推動著城鎮集群的衍生與繁榮。商貿型城鎮的發展路徑是人口彙集結果的最典型佐證,即使充滿傳奇色彩的古代戰爭據點型或基地型城鎮的發育成長,同樣也是特定人群——軍事官兵的集聚及其後勤服務人群的居留性膨脹,以及對適宜性自然空間選擇的必然結果。相對穩定的社會人群及其規模化的生活需求,無疑是城鎮與城鎮群發育成長的最原初動力。
第二、交通延展動力。城鎮與城鎮群是規模化人群的生存、生產、生活空間載體,但因地域資源的有限性與硬約束,規製著城鎮高度聚集性居留的人群行為活動不是也不可能通行自足自給的自然經濟生產、生活方式,而隻能選擇並必須接納和推行對傳統鄉村改造過的全新文明,即主要遵循大空間跨域物貨交換及其資源通流的密集型商品經濟與高能態市場經濟生產、生活方式,於是城鎮對交通的選擇性考量尤顯重要。具有可進入性、可生存性與可集聚性的地理空間,自然成為社會人群彙聚的首選地域,也是城鎮坐落的理想地域,更是城鎮群形成的適宜地域。現代人們居留城鎮,必須依賴相應的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的運能容量及其時效,既決定著人們彙聚城鎮與城鎮群的規模,更決定著城鎮與城鎮群延展的空間跨度。交通,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激進而神秘的力量,實質上始終在不知疲倦地推動著城鎮的發展特別是現代城鎮群的締造與擴張。
第三、產業創興動力。聚集在一定城鎮空間的社會人群,因不同生活方式及其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取向與範式化行為,不斷創造著不同類別的城鎮產業及其共生服務模式,繼而繁衍不同規模、不同結構、不同功能的業態鏈群,在最高營商效率與最低成本效益規律的作用下,從特定區間向適宜地域進行溢出性傳導與擴展,而人們不同的生存、生產、生活消費需求又創造出不斷進步的經濟便利性、文化豐富性、服務多元性以及享受差異性,於是這種強大的內源力推動城鎮不斷擴大著、成長著,推動單體性城鎮逐步走向集群化、區域化、板塊化。同理,古代因戰爭防禦而集結的社會人群,在非戰爭狀態下,由其極端行為模式滋養的獨特產業及其衍生業態便出現分化或異化,促進著據點型與基地型城鎮產業及其所需消費業態的成長,支持城鎮從空間規模化走向並步入跨域集群化。
1.2 區域性城鎮板塊融合集成行為的演進特征
城鎮的基本特征是社會文明的豐富性、便利性與優宜性。多個地理單元組構融合為區域性板塊,其集成化行為具有三大顯性特征:
一是跨域越界。不同行政管轄區內的不同城鎮單元,組構成一個向心型的高關聯度集群體,彙合為一個深廣協作的經濟社會發展板塊,必須相互跨越各自的地域空間,突破行政管轄邊界,通過對接性的能量滲融與形態重塑構成整體勢能,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城鎮個體能量,實現並保持區域發展績效最大化與功利長遠化。
二是融聚共生。城鎮集群的實質是各具特性的單元融合,由表層呼應逐步推展為深度化規模融聚,在增進聯袂發展的基礎上,通過空間結構、功能設施、資源配置、競合機製,促進人流、物流、商流、資本流、信息流的物理對接與能量互通,實現城鎮資源共享、紅利共創、整體共贏。
三是協同成長。城鎮個體的發展沿著一種相對孤立的成長路徑,雖具有一定的特色優勢,但缺乏綜合性的規模競爭力。城鎮集群具有較強的板塊化整體聯動優勢,有利於各單體城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合理利用存量資源,推進差異化的協同合作,放大潛在能量,協同走向高能級與高成長,避免個體的邊緣化失落或擠壓性衰退。
1.3 區域性城鎮板塊集群組合發育的成長機製
在地理空間資源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區域,一定數量的城鎮相互連接、組構融合為經濟高關聯度的聚合板塊,形成資源要素集成優勢,通過勢能放大並輻射邊緣空間,促進共生發展,這種板塊組構的區域城鎮集群發育過程,其內在的成長機製發揮著積極的重大作用。
一是行政驅導機製。城鎮政府的行政化組織及其公共行為,在高度統一的理念指引下,從區域社會發展高層視域上,相互推進規劃指引、產業協作、設施對接、資源融通、市場治理和風險防控,形成區域板塊化組構的驅導機製體係與相對穩定的整體聯動效應,為城鎮集合發展奠定頂層設計的基礎。
二是市場演進機製。不同城鎮市場主體的同業競爭與橫向響應,推動著區域市場的公正與融合,有利於疏導資源流向、拓展融聚通道、提高配置效率,促進區域產業集群、業態創新,強強城鎮板塊集群的經濟支撐基礎與組合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是社會共推機製。因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等先決性稟賦條件,社會大眾以成員個體、小眾團體或高度組織化的群體行為,積極參與城鎮集群化進程,從不同層麵、不同方位上呼應和支持行政作為與市場競爭,造就逐步趨同的區域文化範式與積澱性的居民生境氛圍,成為板塊發育組構和可持續成長能量的不竭源泉。
1.4 區域性城鎮板塊集合共生勢能的極化效應
在一定區域空間內,城鎮板塊集合後,逐步形成聚集輻射性共生勢能,導致強大的跨域極化效應。
一是融聚效應。融通與聚合是城鎮集群化行為的兩大主線取向與演進方式。核心城市通過人口增量擴容、地理空間推展、產業分工協作、社會共治聯動等行政、市場及民眾多方力量的外向遞延,其強影響力場徑漸次放大,在經濟主導力與生境吸聚力的作用下,近鄰城鎮的大量社會資源與生產要素不斷被向心式吸入,更多新的單體城鎮一次次融化其中,集群空間的載荷功能也一次次擴大增強,行政性的傳統邊界日益被消弭模糊,直至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發生作用,城鎮集群的融聚效應才會收斂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