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板塊功能區定位優化
因地製宜、因勢利導地構建不同層級的城鎮集群,必須對板塊空間的功能定位進行重新審視,注重優化區間角色職能及其空間賦形。根據主體功能區與人口功能區建設要求,主要優化產業發展定位與空間結構布局,在產業定位上不求大而全,而求優而強;在空間布局上,宜橫向呼應,不宜閉關自守。將本土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業態、優勢品牌、優勢市場等核心資源,與集群區域各城鎮單元實行板塊化橫向傳導,將不具備充分發展條件的產業項目與基礎功能性工程適當外溢,或選擇區域板塊內的異地遷建,避免同質化、低層次區間競爭,逐步促進經濟要素與資源配置的差異化分布。通過規劃引領,強化空間結構明晰、產業布局科學、功能形態優異的項目建設行動管控,確保功能定位的調適性規劃落地生根,尤其應在產業組織結構的空間植入上,應協力構建強大市場主體的區域分工體係,共同推助強優型城鎮集群加速成長。
3.2 跨域融聚傳導力優化
城鎮集群的跨域融聚行為,主要是優化四大傳導內應力。一是拓展交通內應力,以人流、物流交通和信息網絡虛擬通道為主導,以便捷的通道、快速的運能、便利的服務、完善的係統為支撐,構建集群體大通量、高時效的實體性、安全性物態通道和虛擬性、共享性網絡空間及其業界合作平台,促進區域內外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資源的規模化傳導與交融,催生並釋放集群成長的人口增量動能與交通組織動能;二是增強產業內應力,多視角、大跨度地統籌配置產業、產能與產品資源,由區域內的主導產業、支柱企業和創新業態締造專業性、集團性乃至國際性經濟競爭力,形成科學合理的層級性分工協作與產業結構體係,實現以產城融合為引領的多邊主體組織對接與能量聚合,構築集群區域一體化經濟基礎與製高性經濟地位;三是滋長市場內應力,全方位開放並多層麵融通區域要素市場及其功能性服務資源,強化市場主體競合行為的規範製導,培育跨域性或國際化市場組織主體與強大融創性共享平台,塑造集群體核心市場品牌與專業特色鮮明的市場文化,促進有效市場活力勃發;四是激發社會內應力,遵循依法盡責、分權共治、大眾參與、惠濟民生原則,調適並創新集群區域社會治理組織模式與運作機製,合理分擔區域集合發展的基礎性保障成本,提升社會融合與協同治理的響應能效,積極創造集群體安全穩定、和諧有序、宜居樂業的優良生境,讓集群紅利與發展成果最充分地惠及社會民眾。
3.3 區域空間承載力優化
完善、便利、安全、優異的人本化公共基礎設施,是考量區域空間承載力強弱的測度準則。城鎮集群化要求構建大開放、大聯通、大載荷、大容量的高安全穩定性公共基礎設施接續服務體係,必須大力優化空間承載力結構及其匹配能效,促進板塊良性發育、健康成長。第一,須注重單元改造與整體擴能同步。在加快一城一鎮、一地一業的設施敷設與功能優化的同時,兼顧從區域板塊、集群體係上建構無障礙性安全對接設施,通過擴容增量,滿足區域輻射吸納功能的新目標與新需求,強大集群規模影響力與競爭力;第二,須注重改善結構與品質升級同步。在彌補功能性短缺、構建設施互通共融體係的過程中,各單體城鎮既應自主保持彰顯傳統人文底蘊的經典化生境,又須積極邁入區域集群化、經濟現代化、社會多元化、市場一體化進程,不斷改善城鎮發展的宜居宜業品質,提升板塊外部美譽度;第三,須注重設施配置與服務跟進同步。城鎮集群的發育成長實質上是板塊區域生態、物態、業態、能態的組合融彙過程,應通過興建、改造與嫁接,形成與承載容量、需求質量相適應的生態保障體係、物態支撐體係、業態繁育體係、能態安防體係,完善教育、醫療、民政、公安、商貿等跨域性社區公共服務職能與市場要素配置,統籌構建一體化的社會公共安全保障體係,實現並達到跨域交流便利、協同治理有序、居民生活安定、集群活力強盛。在區域空間承載力優化中,特別應注重推展有利於產城融合、創業創新的兩種集群內部分異行為,即通過引導空間承載的解構行為,析出富餘產能及其人才、技術、資本等滿溢性資源,積極培育單元經濟或部件經濟;通過協配空間承載的組合行為,大力發展飛地經濟或總部經濟,逐步實現跨域空間經濟職能與產業配置的結構優化,形成空間生產力的最佳組構效應。
3.4 共生體組織行為優化
區域化城鎮板塊作為社會共生體,既是空間跨度的連接,更是異質主體及其組織機製與社會行為的集合,其中府際行政合作機製、市場主體協同機製與社會成員共識機製是走向並實現共振包容的支撐基礎。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走向集群化的各城鎮成員必須突破行政轄區邊界、文化習俗邊界與市場行為邊界,以板塊共融意識與共贏理念為出發點和根本歸宿,率先調適城鎮單體行政作為的目標取向,實現組織行為的相互協同與績效優化。一要力行法治、善治、良治。應通過構建適宜的跨域決策、治理與響應機製,諸如聯席會議機製、聯盟協治機製、流域共治機製、飛地經濟開發機製、生態保育監察機製等集群化組織行為的創定,在確保遵循國家憲法、法律、法規的同時,積極創新區域經濟發展協作模式與社會共治組織體係,科學製導市場行為,規範社會秩序,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安全、持續、高強發展;二要推進開放、包容、共享。應全方位、多層麵、寬領域接納社會各界資源,鼓勵並支持城鎮社會成員傳承和開發各自優秀的曆史文化,共同營造豐富多彩的城鎮生活,讓改革發展成果、集群融合效應、經濟增長紅利惠及全體城鎮居民;三要實現協同、統籌、多贏。應以國際化視野、前瞻性思維和集群化行動,從共同體組織架構的頂層設計上,係統謀劃集群區域的創新發展、科學發展與精準發展,動員並指引各成員城鎮組織執行層、市場主體和社會民眾,自覺回應、主動參與集群區域的建設進程,協力創設新願景,積極創造新生活,共同走向繁榮富強。
3.5 全要素市場配置優化
社會認同度、跨域便利度、民生幸福度的全麵提升,是評判或監測某一集群體板塊化構築融合進程與社會功利績效的主要考量標準,全要素市場配置的一體化、高效化與普惠化程度,則集中體現著集群板塊的社會深度融合狀況。合力開發並創建區域性共同市場,促進社會各類資源要素的高效有序流動,是推進城鎮集群化發展的重要任務。一應製定共同市場政策。以國家法律法規為依據,以構造區域性共同市場為目標,切合實際、分門別類地細化市場功能,透明市場行為規範,逐步推進並形成統一市場的運行機製;二應創建共同市場平台。充分運用當代高科技、信息化手段,集合區域內的海量信息資源,建立有利於市場主體並滿足於市場經營行為需要的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全麵釋放市場內生潛能,提高資源運營時效;三應激發共同市場活力。通過相互開放市場準入和行業領域,營造優良的區域性營商環境,完善至精至誠的人本服務,構建推動區域產業發展的綜合性科技創新協作體係與科技成果孵化體係,催生市場主體的創業展業動能。四應強化共同市場監管。依法強化行業運營秩序、主體商務信用、社會道德責任、執業競爭行為等方麵的過程化監管、信息化監管與美譽度監管,既促進共同市場全要素的高時效、低成本運行,又保護共同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可持續繁榮。
3.6 集群元文化創育優化
多元富集的先進文化是引領區域發展並強大集群競爭能級的重要軟實力。在板塊化的城鎮集群體中,創育不同的元文化是組構集群整體軟實力的重要基石。第一,需積極傳承城鎮各具特色的優秀曆史文化經典與“場所精神”③,深度開發當地城鄉人文底蘊與民俗民風傳統資源,支持各類民間文化傳人、各界大家名師創業創作,建設可傳承基地與可傳播平台,豐富區域文化生活,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家園感與自豪感;第二,需創新跨域組織、法製政策、協同機製、民生保障、市場規則、生態保育、公共安全、居民美德等指引性文化範式,逐步夯實並不懈維護集群體的共識基礎,大力培育集群體優良的初始精神與健康的社會風尚,激發強大而健康的內生發展動力,營造規範有序、安定幸福的社會生產生活環境;第三,需積極吸納融合域外先鋒性文化元素,讓城鎮既葆有傳統經典風貌和生活品味的曆史記憶,也蘊含當代多重色彩與時尚情趣,增強區域吸引力、親和力與創新力;第四,需積極締創集群區域標誌性文化形象,將區域化的集群精神與標示文化形塑於物,實化於景,內融於心,植根於業,傳揚於世,通過文化賦形、魅力昭名、生境美譽,形成城市集群的特質稟賦和社會大眾的自覺行為,促進城鎮集群的融合發展與區域板塊的強勢崛起。
注釋:
①鳳凰網財經:甘肅“石油村”現狀:人去樓空 街道上來個狼都沒人攆。
②新華社: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4-03-17]
③場所精神的保存 《魁北克宣言》 ( ICOMOS 2008年第16屆年會通過之原則宣言)。
參考文獻:
[1] 朱鐵臻.城市現代化研究[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2,9.
[2]易鵬.中國新路:新型城鎮化路徑[M].重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3][美] 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宋俊嶺,倪文彥,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4]朱英明.中國城市群整體競爭力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5]秦玉文.對我國當前城鎮集群式發展態勢的研究與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06,(2).
[6]苗長虹,王海江.中?國?城?市?群?發?展?態?勢?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05,(4).
[7]張偉,馬彥琳.國外城市集群演化動力研究綜述[J].學術界,2011,(2).
[8]王雷.產業集群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及優化路徑[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9] 孫中和.中國城市化基本內涵與動力機製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1,(11).
[10]趙豫林.城市文化產業集群發展對策研究[J].中州學刊,2011,(6).
[11]王聖學.論城市化的發展規律[J].人文雜誌,1992,(1).
[12]陸軍.中國城鎮集群的空間演化邏輯與製度保障體係[J].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10,(2).
[13]曾衛,陳肖月.地質生態變化下山地城鎮的衰落現象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1).
[14]鍾巍,熊黑鋼.塔裏木盆地南緣4kaB.P.以來氣候環境演化與古城鎮廢棄事件關係研究[J].中國沙漠,1999,19(4).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