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規模效應。規模化定律昭示,分體能量弱於整體優勢,個體集合導致疊加勢能。由一定區域的各單體城鎮組合為集群板塊,無論地理空間跨度還是居留人口總量、自然資源葆量、社會資產存量等基因要素,均具有相當規模的比較優勢與可開發潛能。在深廣化、聚類化演進中,各組構城鎮的單元本底體量逐步融為多元聚合體並不斷衍生新的增量,由此共同滋長出更加強大的區域綜合體能,在內組合機製穩固條件下,爆發整體競爭力,形成宏觀視域中的社會發展極。
三是財富效應。因產業關聯強、聚集度高而形成的資源歸集、資產配置、資本累積與社會影響能量,具有便利基礎設施支撐的商貿流動性好,加之消費群體廣、投資機會多、市場效率高,推動財富增長快,致使城鎮集群區域最易形成強勢競爭主體的經濟發展高地,成為承載更多社會資源的巨型聚寶園、財富儲備庫。
三是驅導效應。在城鎮集群區域中,多元化的人口構成、經濟產業與業態分布模式,融彙成強大的組合文化氛圍圈,既承載稟賦厚重的傳統底蘊,也融合多彩多姿的時尚元素,通過跨界開放的能量交換與化育創新,形成潛形的認知性、浸潤性社會文明基源,與世世代代人們的生產生活經久共存,在生境體驗和人際傳導中放射出一種凸顯個性差異的區域魅力,支持社會文明不斷趨高攀升,對受輻射區域形成高強驅導作用,引領並推助關聯地域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與共生成長,成為跨域文明進步的主發動機與領航旗艦。
1.5 區域性城鎮板塊集成勢能的生長變異定律
一定區域內的城鎮集群及其強大的極化效應一旦形成,便出現兩種可能性演進趨勢與聚變行為:一是呈線性變化的一維不可逆態勢。絕大多數城鎮及其集群文明經曆過悠遠的生長期,其發展時序縱深量度著人類社會文明的演進曆程;二是呈非全永續性的衰變遊移態勢。曆史上曾出現過因某些核心城鎮生境衰變而導致關聯城鎮或周邊地域人口、經濟等社會資源遊移的落敗現象,最典型的例證是今天已被沙漠化覆蓋的滅失性城鎮區域,如古希臘衰敗的城邦式國家、北美南美遠古城鎮遺跡等。據媒體報道,國內甘肅省慶陽市馬嶺鎮董家灘從幾十年前的純農業村落一度因石油而興崛起為現代化小都市,但卻在產業轉移後一夜之間複返空寂蕭條。①城鎮集群區域的板塊化衰變遊移危機,集中表現為自然衰變與社會衰變兩種情形,前者根源於自然生境災變惡化的毀敗性滅失或遷徙,後者歸因於社會發展模式。因此,具有相當規模的城鎮集群區域,要持續保育板塊極化效應,既注重營造科學適宜的生態文明,也必須構建持續穩固的趨利避害機製與化危保安的共防體係,尤其對區域發展模式的理性選擇與共贏機製的創新更是至關重要。
2 區域性城鎮板塊組構集群行為的發展態勢
依據不同地理關聯、曆史人文淵源以及交通、產業的可融合基礎,國內各省市不同層級規模與空間影響力的區域性城鎮集群正在加速湧現,對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新型城鎮化的轉型升級將產生巨大影響,在近鄰組構、差異集合、高速蔓延、梯度推進、極化繁榮中,已呈現出串並融聚的發展趨勢。
2.1 同城化行為趨勢
某核心城市或區域中心城市通過對周邊城鎮的近鄰輻射形成溢出效應,在主導區域板塊集群化進程中,通過對關聯區域的強吸聚導致周邊城鎮相向對接和職能呼應,形成核聚變效應,走向並實現同城化。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省級以上政府所在地的核心城市周邊城鎮大多已被一體化為同城轄區。同城化是行政主導的區劃調適行為與規劃推展行為催生的直接結果,這種由人口增容及其產業空間擴張所蔓延的攤大餅式區域城市群發育成長模式,也是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推展進程中的通行模式和普遍行為,而且被各地不同程度地層層效仿,既形成了一種慣性行政行為,更是一種強勢規劃行為。但遺憾的是,被這種既定模式推動的無限製空間膨脹,郊區不斷被城市化,極易導致並出現大城市病。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甚或少數三線城市,業已顯現出了日趨嚴峻的諸如道路交通擁堵、基礎設施短缺、公共服務滯後、生態環境汙染、熱島效應明顯、社會治安惡化等多重流弊,而且更有向關聯郊區加速擴展蔓延之勢。鑒此,同城化趨勢在溢出正能效的同時,這些正在暴露的負能效亦不可小視,尤其是區域性生態環境危機亟待防範控製、重點治理和係統修複。
2.2 組團化行為趨勢
受地理環境影響或製約,部分發達型中心城市及其鄰近區域難以完全實現同城化或達到社區空間與服務設施一體化水平,於是在因地製宜的高明規劃指引下,經濟區域的空間功能通過分異團聚,組構為關聯城鎮共生發展。由近鄰城鎮一體化形成的同城區域,實質上是從不明晰的組團型城鎮群雛形直接演化而成。我國省會城市以下的城鎮集群,一般以地級城市為中心、由輻射場徑約百公裏以內的鄰近周邊縣城或建製鎮為成員,在關聯產業驅導下,興構為組團式城鎮集群,此類城鎮群的發展目前正方興未艾。隨著國內巨型城市與特大城市受發展空間的極限膨脹效應影響,未來地級城市主導的組團式城鎮集群將會高速成長,並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尤其是引導農村居民就地就業與就近城鎮化勢必產生廣泛的積極影響和顯著的普惠作用。
2.3 網絡化行為趨勢
某些城鎮密集區域,在交通、人口、產業等交互融彙的差別化競合發展中,其空間組織結構被組團型節點城鎮連接成多維網格狀形態,呈現有形、無形的網絡化板塊特征。網絡化是組團化的擴展。國內城鎮網絡化板塊區域最典型的發展軌跡是從作為改革開放策源地的珠三角城市群,急速推進至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已形成了以密集型多元立體交通與現代通信線路為支撐的網絡化經濟結構、基礎設施結構與公共服務響應結構體係,尤其是長三角與珠三角配套完善的產業分工體係與開放化的社會文明生態,既造就了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與營商條件,極大地便利了市場主體的產業行為和商事活動,更促進了產業業態的內生創育與外向推衍,加速了城鎮集群區域的經濟繁茂,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區域和強大競爭力支撐區域,更是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標誌區域。從一定意義上審視,我國珠三角、長三角與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整體上屬於超大板塊的不同城市集群,但各自內部結構卻呈現出不同空間狀態的網絡化特征。城鎮集群的網絡化行為趨勢今後將主要在中西部區域不斷顯現,以三、四線城市為核心或主結點,大量中心鎮、邊際鎮與產業重鎮逐步集合成為關聯性網絡支點,由此進一步組構並演化為不同空間規模的城鎮集群。
2.4 軸帶化行為趨勢
以交通幹線為伸展軸,從始點城鎮向沿線節點城鎮推進,引導並驅使受延展區域的經濟社會關聯度日益密切,形成珠鏈式的城鎮帶,這種由點軸線性延展的城鎮集群行為,在資源、產業與人口流動條件較好且自然環境約束較強的公路交通沿線表現十分突出。軸帶型城鎮集群,能較好地預防或避免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空間的無序擴張及其大城市病,促進關聯城鎮通過人流、物流、商流的橫向依賴與深度合作,造就經濟社會文明發展繁榮帶。因自然環境閉塞區域的山地型城鎮,大多以軸帶式的城鎮群化演進為主,這種一線天式的城鎮串聯發展,有利於更好地保育當地生態環境及其獨特風光、物種、旅遊等天然資源,更好落實主體功能區建設,避免大規模的地理空間割裂和生境資源破壞。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文本中,已明確提出: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軸線上城市群和節點城市為依托、其它城鎮化地區為重要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②。隨著規劃的持續實施與推進,將締造我國大陸五條巨型主軸城鎮帶。
2.5 層級化行為趨勢
在一個核心城市向周邊城鎮進行分異性空間擴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以交通軸線為路徑向延展區波浪式外擴的一級、二級、三級直至多級圈層,導致城鎮集群勢能的層級化梯度推展。從宏觀視域觀察,城鎮集群區域的不同行政層級或不同規模的城鎮集群及其不同的輻射場徑,在全域性國土空間上顯現著不同層級的集群化演進特征。目前,我國大陸城鎮集群層級化行為的總體特征集中表現為三類:第一類是長三角、珠三角與京津冀三大主導型城市群作為第一方陣群的層級化進程日益趨向定型化;第二類是以省會城市為核心的次生型城市群層級化進程正在加速推展;第三類是以地級城市為中心,由近鄰縣城、建製鎮為組團的區域性城鎮群層級化行為將逐步興旺。考察三類層級化行為趨勢不難發現,第一類層級化行為開始步入穩固期,第二類層級化行動正全麵躍進,第三類層級化已舉足前行,其中第二類層級化的城鎮集群將是我國第二輪城鎮化或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強大主力,第三類層級化的城鎮集群作為後發行動的地方軍團,更是廣大農村人口就近轉移就業的主要空間載體。
2.6 連綿化行為趨勢
在極核型城市逐步引帶受輻射城鎮及其邊緣區域現代化的進程中,受城市群空間勢能溢出效應的橫向輻射與獲取性能量的多層級傳導,多個城市群相向集合並逐步走向高度關聯化,最終形成大幅度跨越地理空間與府際治理轄區的密切性連綿體係。這種連綿化行為趨勢正在日益顯現出我國城鎮化主體承載空間的橫向推移特征。
一是從廣西北部灣城市群、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三角城市群、福建海峽西岸城市群,以及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向北至江淮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再往北至京津冀城市群乃至遼中南城市群,受得天獨厚的沿海區位優勢、分工協作的產業體係、強大規模的資本張力以及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等卓越能量的相互作用,未來將延伸並定格為世界級巨型城鎮連綿區,成為我國地理空間跨度最廣、城鎮分布最密、關聯度最高、競爭力最強的城鎮綿延區,是我國經濟現代化的發動機、參與國際競爭的第一主力陣群和代表國家綜合競爭實力的重大支撐載體,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已開始躋身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著名巨型城市群。這一濱沿我國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岸際線的巨型城市連綿區,將首先實現長三角——江淮——山東半島——京津冀四大城市群板塊的一次連綿化,其後將同步並列完成珠三角——北部灣——海峽西岸三大城市群板塊和京津冀——遼中南兩大城市群板塊的二次連綿化,最後直至全麵實現跨域對接的三次整體連綿化。該連綿區形成後,其整體規模競爭力將遠超美國東部以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為中心的世界巨型城市群連綿區。
二是東從上海、西至重慶,以上海、南京、合肥、武漢、南昌、長沙、重慶等為核心的長江經濟帶城市群也正在走向跨域連綿化,其中以武漢、長株潭、南昌、合肥四大核心城市區為主導的長江中遊城市群將首先實現連綿化。此外,東從連雲港、西至西安,以鄭州、西安等為核心主導的亞歐大陸橋經濟帶東部城市群也具有向大城市群連綿區成長的內部動能,但因受自然環境約束因素較多,城市單體性的區域組團擴張行為將是其科學的發展選擇與適宜的路徑取向。
3 區域性城鎮板塊集群發育成長的推進策略
推進區域城鎮群的板塊化組構與發展,是國內大陸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期內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第二次特大機遇和全新曆史使命。在一線城市的發展極限明顯出現自約束之後,城市溢出資源繁衍的連綿化集群趨勢正鋒芒淩厲,二線城市的同城化、網絡化、層級化集群趨勢日益強勁,三、四線城市的組團化、軸帶化集群趨勢曙光初現,對省域城鎮化和城鎮集群化進程正在產生重大驅導作用並將繼續產生極其深遠的曆史影響。機遇當前,使命在肩,需奮然作為,科學引領,積極創建開放融合、共享共贏的城市集群空間擴展模式及其行動機製,是締造新型城鎮集群板塊化發展的理性抉擇與競合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