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 再立新君(二)(2 / 2)

因為威國公沒有回昆明,所以在懿安皇太後恩準之下,準許桂王朱由榔、唐王朱聿鍵以及剛剛撤藩入京的蜀王朱至澍一起主持大行皇帝的身後事宜。而留守昆明的黔國公沐天波、宋國公宋小魯、忠勇侯鞏永固、新樂侯劉文炳協理。

這些都不是問題,這些事情本來就應該是皇親和勳貴們負責的。

文臣們則在爭幾樣東西,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起草大行皇帝遺詔。千萬別小看這個活,雖然遺詔的內容並不太長,往往加到一起也不過二三百字,全部念完也不過是一炷香的功夫。但是在明代,起草遺詔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政治資本,絕對是超過主持科舉和修訂史書的。畢竟科舉三年一次,而皇帝並不是年年都死的。想想後世“國父”孫中山先生去世後公布的“總理遺訓”,負責起草的汪精衛由此獲得政治資本一直讓蔣介石鬱悶的不行。

而在過去的二年時間裏,大明到是一口氣掛了三個天子,不過能起草遺詔的機會依然不多。崇禎帝到是有一道遺詔,這份遺詔非常特殊,是和別的遺詔相比有許多不同:它雖然是崇禎自己寫的,卻是他上吊前寫的;它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寫在衣襟上;它不是用筆墨寫成的,而是崇禎咬破手指,以指當筆,用自己的鮮血寫成的。這份遺詔的發布對象也很特別:它不是向自己的臣民交代後事,而是專門留給對手李自成看的;更獨特的還是它的內容:“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與其說是一份遺詔,不如說是一份自責自悔書,哀告和埋怨信。

這個自然是不勞臣工們代筆了,南明的弘光帝,雖然完蛋了,但是也不存在什麼遺詔,因為這位皇帝壓根就沒死,人現在還在北京和被虜的諸王逍遙快活了。人都沒死,且無後繼之君,自然也不存在遺詔。

而紹武帝朱慈烺不同,他是崇禎帝位名正言順的繼承者,所以這個遺詔也就有了被起草的機會。一時間群臣齊爭,範景文身為首相,已經是人臣之極,再起草這個遺詔的意義就不大了。孫元化自認文筆一般,所以也不會爭,楊畏知到是很有興趣,可惜資曆不足,所以起草遺詔的資格最後隻能是阮大铖和方孔炤兩位大文豪來爭奪了。

結果很快就出來了,留在昆明主持政務的宋小魯原本因為方以智的關係,想讓方孔炤來起草。但是隨著黃宗羲等人出麵要求方孔炤起草的呼聲,對忠君社諸子很反感的宋小魯改變了主意,起草人最終變成了阮大铖。

一時間罵聲四起,但是很快罵聲就結束了,因為大家最關係的還是接下來,誰來繼承大統?

未來的皇帝是誰可比遺詔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