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大明曆史上最詭異的一幕出現了,大行皇帝朱慈烺的廟號都擬定好了,紹宗。可這個廟號卻沒辦法頒布,因為新君未立。
朱慈烺無子,因為戰亂的緣故連皇後都沒立。父死子繼是沒什麼可能了,隻能是兄終弟及了。
畢竟朱慈烺還有兩個親弟弟在,一個已經被冊封為永王的朱慈炤和先帝的皇五子朱慈煥。這兩位都是早已過世的田貴妃所生,自然不存在立嫡一說,那按照長幼順序,自然是立永王朱慈炤了。可是很顯然手握大權的威國公張振嶽並沒有立永王為新君的意思,永王的身體不比紹武帝朱慈烺強多少,立朱慈烺是為了名正言順,所以明知道他快不行了卻也要擁戴為君。
而且永王是沒有生育能力的,這點太醫院給出的結論是精稀。
另外一方麵,大明現在所處的惡劣局麵也需要一個穩定的皇帝,曆史上皇五子不但長壽,而且子孫繁茂,怎麼看都沒能遺傳明成祖的突變基因,所以張振嶽更傾向於立皇五子朱慈煥為帝了。
實際上在出征之前,張振嶽就做了一件讓很多人就心驚膽戰的事情,他讓唐秀雲(也就是朱月卿)出麵,去求皇太後張嫣做主,將自己十四歲的長女張雨婷許配給了年近十二歲的皇五子朱慈煥。這是讓外人很是吃驚的舉動,所有的人都在猜測威國公的意思,以皇子為女婿,那自然沒可能任由這個皇子當一個閑散的宗室王爺了。要知道這個時候按照最新的命令,大明不再向各地委派藩王,所有的宗室都被要求與國同在,具體來說就是跟皇帝在一起了。
由於戰亂的關係,這個政策到是很快得到了落實,因為除了桂王、蜀王和唐王外,其他藩王大多變成了滿清和農民軍的戰利品。桂王和唐王又沒有封地,所以實際上針對的隻是蜀王一家。作為回報,蜀王也享受了世襲罔替的待遇。
藩王製度的廢除還有一個結果就是,就是勳貴製度的改革。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改革是由阮大铖負責製定和落實的。按照新的勳貴製度,皇親改為世襲罔替親王、親王(含世襲罔替郡王)、郡王、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九個等級。即使是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若無特旨。其非世子的其他嫡子都隻能受封鎮國公,庶子更是直封輔國公,而沒有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則依律降一級襲封。朝廷不再負責劃撥封地給皇親諸王,親王一級年俸二萬、郡王年俸一萬五千、鎮國公年俸一萬、輔國公年俸五千、四個將軍依次遞減一千。換句話說,即使是皇帝的親兒子,如果不能世襲罔替,九代之後也就是平頭百姓一個,唯一的好處就是國公以下可以參加科舉取士。
勳貴則分世襲罔替郡王(含國公)、公、侯、伯、子五級十二等,非國公爵位不再世襲罔替。但是爵位的封號可以降級傳承到三等子爵為止,隻是三等子爵之後將不發年俸,變為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