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事情他們說了不算,甚至是監國太子本人也說了不算,得遠在武昌的威國公做最後的決斷。阮大铖感覺這次的事情若是成了,自己將來必然是青史留名,所以也顧不得自己年事已高了,主動請纓,沿江而下,跑到武昌來見威國公。
而威國公張振嶽根本沒操心這檔子事,他此刻正盤算著前方的戰事,根據秦浩提供的情報,清軍八旗主力已經縮回北京了。實際上不僅僅是江南地區,在陝西,八旗的主力也都紛紛撤回,剃頭令引發了北方地區居民的激烈反抗,這使得抱著見風不對就縮回關外的滿清八旗貴族們立刻回師京畿。當然還有一點,八旗兵把蒙古人算上,也不過十幾萬人,這樣的軍力要想控製整個大明的地盤就隻有一個辦法,盡可能減少八旗軍的損失,然後以八旗軍威懾由投降明軍和農民軍改編的綠營兵,然後以綠營兵去打天下。
這個綠營兵才是滿清軍事集團的主要戰鬥力,實際上在此後的二百年間,綠營兵一直都是滿清維持統治的基礎。在高達八十萬人的軍隊編製中,綠營兵的數量也占到了六十萬。八旗和綠營的關係很有點東印度公司和印度土兵之間的意思。
到目前為之,睿親王多爾袞改編的綠營兵已經高達五十萬,這些在後世可以被稱之為偽軍的部隊才是滿清征服大明的主力軍和急先鋒。不過值得一提的事,吳三桂和他的四萬軍隊到目前為之,既沒有剃發,也沒有易服。原本多爾袞還打算把他們派去遠征南明的,可看到吳三桂這個態度之後也是心裏沒底,最終為了防止吳三桂和南明勾搭,他把吳三桂調去遼東鎮守了。所以目前關內綠營的主力是以孔有德三人以及山東劉澤清、江南劉良佐為主的。
和曆史上不同的是,吳三桂接到了張振嶽的密信,信中張振嶽一反常態,怒斥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行為,並正告吳三桂,如果不能在陝西陣前起義,那麼以後的結局必然是被自己剿滅。
吳三桂看到這封信之後也是很是惱火,但是卻沒有因此投降滿清,因為張振嶽的厲害他在兒時就見識過了的,所以真的讓張振嶽一罵之後,他反而陷入了沉思。。。
阮大铖到達武昌的時間已經是七月中,還沒見到威國公就得到了黃道周、呂大器帶著五萬明軍依附的消息,他立刻求見威國公,而威國公正準備出門去看新編的長江水師的造船和訓練。
“阮老先生,你都這麼大年紀了,怎麼還千裏迢迢跑到武昌來啊?”張振嶽看到阮大铖也是一驚,然後對左右道:“去知會一聲,水師那邊我晚些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