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機遇篇——企業如何搭上順風船(2)(2 / 3)

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網絡為基礎的“新經濟”的本質是“注意力經濟”,誰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誰就能成為世界的主宰。也就是該企業可以利用這些注意力,造成“勢”達成“利”,從而在商戰中遊刃有餘。例如,美國雅虎網絡公司通過免費向網民提供搜索、分類及其他招術,贏得龐大的網上訪問量,於是帶來巨大的廣告收益,並憑借這些條件上市發行股票,資本量極快地得到了放大。華爾街的股票投資者對雅虎的青睞,也大半因為其擁有的注意力即“勢”所帶來的潛在的價值,才導致了雅虎網絡股板塊的瘋狂漲動。國內的搜孤、新浪、網易這些門戶網站,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真正的盈利方式,為什麼會吸引那麼多的風險投資呢?就是由於這些公司善於造“新經濟”的“勢”,最後借“勢”而上,終成氣候。

可以說,在新經濟時代,“勢”就是貨幣,創業經營者刮造“勢”旋風,就是在將“勢”即貨幣攬在口袋中間。搜狐老板張朝陽曾說:“再好的產品,如果沒人注意,也創造不了價值。”

在危機中成長

對企業經營者來說,商場風險瞬息萬變,誰也很難做到常勝將軍,常常是看他起高樓,又看他樓塌了。即使企業一時興盛,也不可能永遠保持強勁勢頭。這就是市場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曾經有人在比爾·蓋茨夫婦新婚時,祝賀他們早點生一貴子。接一下微軟的班。但比爾·蓋茨卻笑著說:“到他大了,說不定我的企業早完了!”

無獨有偶,全球最大直銷電腦廠商戴爾公司創始人戴爾也在成功巔峰中講道:“我有時候半夜會醒來,想一想是否會被別人幹掉。我覺得要去麵對危機和挑戰,不停地往前走。”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有時我在想,海爾一旦決策失誤,也許就像泰坦尼克號,頃刻沉沒。普萊特是惠普的第三任總裁,他最擔心的是‘懷疑’,而我作為海爾的創始人,我最擔心的是‘信任’。現在,對我的質問和指責少了,如果前麵是個坑,我跳下去,員工也會跟著跳下去。”

成功的創業經營者常常更具有危機感,因為他們對市場十分了解,這決不是危言聳聽,商場如戰場,稍不謹慎,就有可能墜入深淵。因此,擁有個人資產一千多億美元的比爾·蓋茨成為全球首富時還說:“我擔心失敗,絕對擔心。”

可見,企業必須灌輸員工“危機意識”,進行“危機管理”,如此,企業才會強化自身,不斷調節積極因素,消除破壞性因素,開拓機遇,最終產生無窮的生命力。事實上,隻有進行危機管理,企業才能優化自身,最終在市場中取勝,並且具有破釜沉舟、一往無前的氣概。

例如,國外某公司,原來主要經營一種產品,隨著對手越來越多,幾近破產中。於是,總經理派人到市場上調研,結果發現,自己的產品市場已經飽和。總經理就用這種劣勢向股東和全體員工灌輸“危機意識”,來爭取兩條腿走路:(1)研發新產品,爭取戰勝對手。(2)積極尋求別的項目,尋找出路。結果,得到了方方麵麵的支持與參與。這不僅讓公司從危機中生存下來,並站在市場的最前列。

機會,包括良機,也包括危機。給企業帶來有利影響的變化就是良機;反之,給企業帶來不利影響,構成威脅的變化則是危機。危機也是一種機會,企業要盡量利用良機,化解危機,乃至躲避危機,才能生存和發展。

日本本田創始人宗一郎說:“為了企業能夠生存下去,一定要采取措施,領先競爭者一步,做好各種應變的準備。誰的行動最快,誰就有可能是最後的勝利者。”本田一直重視危機管理。當20世紀70年代初,正當本田摩托暢銷美國時,宗一郎卻提出要開發東南亞市場。他向員工解釋道:“美國經濟據其發展趨勢,即將要進入新一輪衰退,因而摩托車在美國市場上的低潮也要來臨,所以假如隻盯住美國市場,將來注定會損失慘重。而東南亞市場因經濟已經起步,將來的市場潛力是可想而知的。”員工們半信半疑。一年半後,果然不出所料,美國經濟危機爆發,許多摩托車公司在美國市場損失慘重。而早作準備的本田公司絲毫未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