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機遇篇——企業如何搭上順風船(2)(1 / 3)

科利華成功造勢,就在於能夠抓住所有中國人都十分關注孩子學習的心理,將一本早在中國發行過的書《學習的革命》的道理闡發,謀求了一種對自己非常有利的“勢”。通過《學習的革命》的熱賣,科利華借勢而上,出盡“勢”的風頭。

可見,企業造勢,必須尋找到好點,說白了就是讓所有的人都感興趣,才能掀起公眾參與的激情,運用好了,一就達到四兩撥千斤的良好效果。

山東煙台啤酒廠出品的啤酒質量上乘,可運到上海卻無人問津,廠家為擴大啤酒的知名度,精心搞了一個動員千萬上海人造勢的活動。

先是在上海各大報上刊登大幅廣告,定在某天,在上海新世界由煙台啤酒廠贈給遊玩者洗臉毛巾一條,上印有“煙台啤酒廠贈”字樣,接下來,遊玩者可隨便在內免費喝啤酒,喝啤酒最多者為第一名,贈大銀鼎1支,第二名和第三名各贈小銀鼎1支。

這一新鮮事發布後,上海人議論紛紛,爭相傳告。如此,煙台啤酒廠的名字走進了許多家庭。

活動那天,上海南京路口人山人海,交通堵塞,上海新世界門前人頭攢動,人流潮水般湧來,其影響之大,實屬空前。上海新世界內,人們盡情品嚐煙台啤酒,在一片讚揚聲中,煙台啤酒深入了人心。並且,喝啤酒的冠軍決賽也吸引了許多人,煙台啤酒廠當即給前三名頒發了獎品。第二天,各報紙又對這一啤酒盛會做了報導,一下子轟動了全上海。

煙台啤酒廠僅僅在這次活動中用了500多箱啤酒,就順順當當地打入了上海市場。

美國雅芳公司,主要聘請家庭主婦為推銷員,在當地的街道,做香水的訪問推銷。訪問推銷多限於賣些品質較差的東西,往往屬於一錘子買賣。雅芳公司的經營方針正相反,有兩個特色:(1)被雇用的主婦隻在自家附近推銷。(2)品質差的物品包換。這麼一來,消費者都很放心地購買雅芳公司的化妝品。“雅芳”的信譽迅速提高。同時,家庭主婦推銷員和當地消費者密切結合,這是雅芳公司的過人之處。難怪同行們都說:“雅芳”是利用人與人的聯係與結合開展推銷的公司。

雅芳公司通過造勢,不僅培養了一批忠於自己的顧客,還培養了一批忠於自己的推銷員,成為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公司之一。例如,1905年,雅芳公司擁有1萬名家庭主婦推銷員,到20世紀60年代,雅芳公司擁有30萬名主婦推銷員,其1966年的營業額即高達4億多美元,相當於當時日本全國化妝品的生產總額。

企業善於造勢,還要敢於造勢,這樣機會不至於白白溜走。造勢需要投入大量財力和精力,營造極強烈的商業氛圍。

世界景泰藍大王陳玉書初做生意時就很重視利用廣告營造聲勢。陳玉書每月銷售額40萬元,每月的廣告費就達6萬元,用本人的話講,是“破產式的賭博”,但他仍不顧一切地撐下去,他認為,這叫“若取之,必先予之”。功夫不負有心人,陳玉書在香港、新加坡經常做大量廣告,尤其舉辦展覽會,大獲成功,取得了轟動效應,成了名副其實的大企業經營者。

曾憲梓作為世界領帶大王,利用廣告造勢的事例也膾炙人口。早在1983、1984兩年,金利來公司的產品尚未進入中國內地。但卻以廣告打頭陣,除了在電視上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外,還以“金利來”的名義讚助各種比賽,耗資達幾百萬元人民幣。不過,在各個百貨公司的櫃台上沒見到金利來領帶的影子。消費者翹首以盼“金利來”三個字已經潛移默化植入人們的腦海。到了1986年,金利來領帶真正進入內地後,立刻受到了廣大顧客的歡迎,一直保持強勁的銷售勢頭。

後來,曾憲梓回憶當年的成功廣告攻勢,還津津樂道:“我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大陸推出金利來的廣告,有三個目的:(1)開發大陸這一新市場,先入為主,讓金利來這一名字進入千家萬戶。(2)令香港的金利來生意更好,因為大陸與香港毗鄰,親友往來,業務公幹頻繁,不少大陸人知道金利來這一牌子後,都會透過各種渠道選購金利來產品。(3)尋找入口商和合作夥伴。說實在話,當時我並不知道哪家大陸進出口公司可以幫助金利來進入大陸市場。通過大陸的廣告,果然不出所料,進出口公司主動找到我,為金利來產品進入大陸市場打開了方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