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機遇篇——企業如何搭上順風船(1)(1 / 3)

在市場中,“抓住機遇”成為企業經營者經常說的一句名話。可是,機遇到底是什麼呢?或許,正當你沉思的時候,機遇已經從你身邊走過。因此,對於成功的企業經營者來說,抓住機遇從來不是一個問題,機遇往往就在身邊。

擴大知識含金量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企業必須擴大知識含金量,才能站在競爭的製高點上。

中關村的崛起就證明了這一點。

曾經在中國流傳過這麼一句話,“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蛋的。”然而,說這種話的人不知道中關村。在中關村,賣“茶蛋”的小攤販們豈能與賣“電腦”的大小老板相提並論。

而且,中關村一切形成規模的產業集團,無不具有很高的知識含金量。例如,聯想、方正、四通、清華同方和紫光,用友、新浪,等等。前麵幾個是計算機時代的產物,後麵幾個是新經濟時代的產物。時至今日,知識人已成為知本家。知識與貧窮告別,變成財富和力量的象征。

1991年12月,在“香港電腦軟件展覽會”上,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智能型英漢機器翻譯係統”,被公認為是展覽會上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當場有30家外商表示願意合作,並有美國、加拿大、香港的10家公司希望投資聯合創辦公司。最後,香港權智公司以每年74萬美元的高價欣然買下。為什麼權智公司不惜血本買這一係統呢?這就是知識力量的驅動。須知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高性能機器翻譯,是當時世界上龐大的語言信息處理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被國際權威機構列為21世紀世界十大高科技產品之首。各國研究者正在這一領域展開激烈角逐,誰先占領了製高點,誰就會取得能夠帶來巨額利潤的市場控製權。

在中關村,讓企業產品擁有較大知識含金量,這已經成為企業競爭致勝的秘密武器,幾乎屢用屢勝。

從聯想發展曆程可以看出這一點。

1984年,聯想是中科院11人離職成立的一家小作坊式公司,除了兩間小平房,公司一無所有。為了籌集資金,這些原來都是“副研究員”以上職稱的計算機專家,已經顧不了許多,擺攤做起了“倒爺”。電子表、旱冰鞋……卻難以維持長久之計,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最後,柳傳誌想到必須堅決走自製產品的道路,生產銷售自己的拳頭產品。深諳科技領域競爭規則的柳傳誌,擺出了兩條方案:產品要麼靠爆冷門,出奇製勝;要麼就是熱門貨後來居上,擠占市場。二者僅能擇一。有人一語道破天機——倪光南的聯想漢卡有可能成為後來居上的後一種類型的產品。時值中年的倪光南是中科院計算機權威,他拒絕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高薪厚遇,回到國內,從1974年開始,著手進行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創造發明了在大型機上進行聯想式漢字輸入的方法。隨後,他花了10多年心血,終於讓微機具備了聯想功能,推出了“聯想式漢字係統”。聯想漢卡問世了,卻雖有成果,一直無法形成產品。

終於,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柳傳誌將倪光南搬了過來。從此,聯想由於產品注入了知識的含金量,擁有了自己在市場中的殺手鐧,迅速站穩了腳跟,並很快衝向世界。

北大方正的崛起,也是典型的知識和商業結合的典型。王選發明了北大方正激光照排印刷係統後,被譽為當代“活的畢異”。但是,他並沒有陶醉於光環之中,而是想到如何最大的轉化為生產力,直接為社會服務。當山東濰坊的華光排版係統試點成功後,加上北大領導的支持,一個校辦企業。“北大方正”正式掛牌了。王選帶領科技人員,謝絕了將技術高價轉讓給外國的誘惑,毅然自己開發生產出來產品,終於擁有了今天幾乎執世界出版業牛耳的方正集團,年利潤約10億人民幣。

可見,若不是瞅準了當時市場的契機,若不是自己產品的知識含金量突出,可以說就沒有後來的儒商王選,也沒有後來的北大方正。

四通集團由一家民營企業發展到如今規模,從當初向海澱農村信用合作社借款2萬元,到如今擁有200億資產,走的是一條技工資一體化的道路。清華同方,清華紫光,更是成功走了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道路,成為知識型企業的典型。

1983年7月,王洪德與另外幾名走出中科院的工程師,創建了中國第一家機房公司——北京京海計算機技術開發公司。他們要用手中的高技術,腦子裏的新觀念,選擇一條如履薄冰的企業經營者道路。沒有投資,沒有貸款,固定資產與流動資金均為零,那就從零開始。京海公司的創業者們,在總經理王洪德帶領下,從給用戶進行技術設計、技術谘詢這些智力輸出起步,迅速走向承攬大中型機房工程的設計、施工、設備安裝調試等高技術工程,一舉拿下北京大學機房工程,使京海名聲大震。

IBM公司代表參觀了完工的北大機房工程後,很滿意地說:“機房的安裝和施工質量都是第一流的!”

到1987年4月,在不到4年的時間裏,沒有國家投資,完全靠自己奮鬥,京海公司從單一的機房公司發展成跨行業、跨部門、跨省市,擁有22個分公司的科、工、貿、教全方位運行的高技術開發集團。它的觸角不僅遍及全國二十幾個省市的兩千多個使用計算機單位,還遠達美、日、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德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