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芝公司進攻美國醫療器械市場前,對美國用戶對醫療設備要求的功能進行了仔細研究,按用戶要求設計和改進了自己的產品,推出了一種全新醫療器械產品。由於它刪去了一些並非用戶所需的、造價昂貴的功能,以致產品價格幾乎比通用電氣公司的同類產品低了一半。因而,東芝公司很快在市場上打敗了一切對手,創出了世界名牌。
由此可見,企業產品不符合用戶需要的高質量,不僅帶來高價格,同時抑製了用戶的有效需求,反而為企業優化產品設置了障礙,是畫蛇添足。所以,企業優化產品時,還要將目標市場細化,並細致弄清消費者對產品質量要求的程度。隻有做到“恰到好處”,才是有效的優化措施。
海爾總裁張瑞敏在回答自己產品如何適應市場變化時說:“寶潔公司的產品有很多小包裝,我們很受啟發。的確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細分市場。”寶潔公司總裁艾華士則說:“以海爾為代表的中國新興企業的迅速發展,對我們也有啟發。中國這麼龐大,可能有200個像小國家一樣的市場,隻要全力投入,每個都可能開發出巨大的需求。”
企業優化產品,推陳出新,這是市場的必然。人類已經告別了非此即彼的選擇空間,進入了多樣化選擇時代。隨著新產品的大量湧現以及人類審美觀的變化,企業產品新陳代謝的速度越來越快,必須抱有強烈的危機感,否則,一不留神就會被對手幹掉。特別是在買方時代的現代社會,為了迎合顧客的消費心理,各行各業的經營者都不能也不敢停下半步。
20世紀6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首先開發出了第一台家用錄像機。很快,其競爭對手鬆下電器公司經過市場調研,推出了一種更受消費者喜歡的錄像機:電視容量時間更長、結構更合理、質量更可靠,價格卻比索尼低了許多。這樣,在錄像機市場,鬆下電器公司輕鬆摘取了索尼的“勝利果實”。
記得比爾·蓋茨結婚時,別人開玩笑地祝賀他早生貴子,以便看到微軟剛推出的產品,不料比爾·蓋茨笑著說,“那是不可能的,等到這二天,我的產品又變了。”
這是實實在在的話語,“鋼筆之王”派克的衰落就是有力證明。1982年,派克公司新任總經理詹姆斯·波特森在對公司改革過程中,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幾乎置派克公司於死地。派克筆是很高檔的產品,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征。然而,波特森上任伊始不是將主要精力放在進一步優化產品上,如改進派克筆的款式和質量、鞏固發展現有高檔產品的市場,卻熱衷於轉軌經營低檔鋼筆產品,爭奪低檔鋼筆市場。如此喪失了競爭優勢武器,並損害了既往“鋼筆之王”的形象,結果讓競爭對手大鑽空子,趁機搶占了它的高檔市場。這樣,沒過多長時間,派克公司不僅沒有順利搶灘低檔鋼筆市場,反而讓自己的產品停滯不前,在高檔鋼筆市場被擠出許多份額,銷量僅為原來的三分之一。
一失足成千古恨。派克公司不懂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反而左顧右盼中丟失了自己寶貴陣地,這是不該犯下的錯誤。於是,這一二百年的公司一瞬間敗得片甲不留,教訓深刻!可見,商場如戰場,到處無形的戰火彌漫,對企業來說,除非優化產品,別無選擇。
優化產品,非常不易,但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或許一個閃念就能將一個產品優化到極點。例如,萬寶路、雀巢咖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