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逆境篇——企業走出沼澤的方略(1)(3 / 3)

資產重組,如兼並、股份製、債權轉股權,等等,確實給一些陷入困境中的企業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對重組雙方企業而言,是實現“雙贏”的有效途徑。

關於這一點,不僅國內企業如此,國外企業也相似。例如美國,從20世紀初至今,曾連續多次出現重組浪潮。如20世紀80年代,美國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有32%以上的公司開展了資產重組。美國的多次資產重組,優化了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配置,給股東、企業、社會以及雇員都帶來了良好的效益。據美國相關機構專家分析,20世紀末最後5年,資產重組創造了近3000億元的股東權益價值,有效地提高了社會經濟效益及資產利用效率。

挖掘員工的潛力

在競爭中,實力永遠是企業製勝的法寶。企業的實力體現在什麼地方?一般說來,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現代化的生產設備,以及擁有較高素質的員工,這都是企業實力的象征,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資源。其中,最能體現企業實力強弱的,就是企業中的員工。

員工是企業的人力資源,區別於其他資源的根本點,就在於具有能動作用,擁有其他資源所沒有的主觀能動性和無窮的創造力。而且,企業其他資源隻有與人力資源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因此,“人力資本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本”、“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的觀念,已經被眾多企業經營者所接受,並成為企業價值中最有開拓性的理念。

美國傑出的女企業家瑪麗·凱就是對員工價值和作用有獨到見解的人。她寫了一本《用人之道》的書,總結幾十年管理經驗。扉頁上寫著:獻給仍然相信“人和自尊心是辦好企業的兩項最重要的資產”的所有“人才管理者”。她在書中不僅強調優秀的員工是能為企業帶來利潤的最重要的資產,而且還認為能夠留住優秀員工的企業才是優秀企業。她創辦的瑪麗·凱化妝品公司,由最初的9名員工,增加到5000多名員工,年銷售額高達3億元。

企業生存的前提就是具備擴大再生產的能力。這就要求企業獲得剩餘價值,進而要求企業的勞動低於社會平均勞動。因此,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毫無爭議地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人力既是資源,又是成本,如何降低呢?這有兩個途徑,即將數量降下來和把質量提上去。這兩個途徑,並不矛盾,可以在挖掘員工的潛力中一塊來談。

如何將員工潛能挖掘出來呢?

1.通過提升員工素質,包括兩個辦法,即管理與教育,缺一不可。

管理的例子很多:1981年4月,傑克·威爾士接任通用電氣總裁。為了使公司在整體經濟危機下度過難關,采用“全員決策”的措施,增強了全體員工對公司經營的參與表決,並在許多合理建議下使公司效率大為提高。

1982年,曾經排名美國第六大企業的福特汽車公司,終於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福特二世“光榮”退休了。福特公司新領導層複蘇公司的主要策略是:不再把工人當作沒有頭腦的機械零件,動員廣大職工參與經營管理。1986年,即實施新策略的第5年,福特公司獲得的利潤超過了通用公司。1989年,福特公司躍居世界工業大企業的第2位。

教育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例如,諾基亞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十分重視提高員工的素質,為他們提供技術和管理等各方麵的培訓。公司提倡員工不僅在培訓教室中學到專業化知識,同時在工作中積累實踐經驗。讓員工與公司共同發展、共同成長。短短幾年間,諾基亞成為全球移動電話大王。在中國,諾基亞遠遠將對手摩托羅拉、愛立信甩在了後麵。

企業經營者由於過多考慮成本因素,往往對員工教育不落實到行動上。實際上,如果真的將員工作為一個資源來開發,就不難發現,成本是可以轉化的,企業的投入將獲得毫無疑問的回報。關於這一點,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有一段精辟的闡述。他說,高收入和低收入各國,其經濟現代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農田的經濟重要性的下降,而人力資本一技能和知識的重要性的上升。改善人口質量的投資,均能顯著提高窮人的經濟前途和質量。據此,舒爾茨得出結論,人力資本有助於勞動生產率和企業家才能的增長,投資教育決不是一般的浪費,而是生產性投資。

2.減員增效。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循價值規律,企業競爭的勝利取決於物化的社會勞動,所以,減人在所難免。

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瀕臨倒閉,李·艾科卡到該公司任總裁後,憑著他傑出的判斷能力,對公司進行了一係列改革:關閉了20個工廠,裁掉了7.4萬名工人,解雇了35名副總裁中的33人,高層人員減薪10%。僅用3年時間,這家公司就起死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