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逆境篇——企業走出沼澤的方略(1)(1 / 3)

不承擔風險的企業是無法存在的,即便存在,也是在市場中不能生存的。成功的企業經營者,都是百折而不回頭,處逆境而奮起的勇士。一個漁民如果不出海捕魚,當然也不會葬身海底,但他也不會有魚獲滿艙的歡樂。一個企業經營者,如果不勇於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經曆大浪淘沙,往往隻能落得個練攤者的下場。

走出資本運營的泥沼

資本對企業來說,仿佛雙麵刃。一方麵,企業的創立、生存和發展,每一階段都離不開資本;沒有資本,企業將會失血而亡。另一方麵,企業又必須把資本運營好,否則,必將陷入泥沼中,難以自拔。

對企業來說,無論是大還是小,必須以一次次融資、投資、再融資為前提,讓資本運行進入良性循環狀態是搞好一個企業的前提。

資本運營常見問題如下:

1.對政府依賴性強。企業一定要在市場中生存,政府的扶持僅僅在外因上起作用。市場經濟就是強者生存,不斷奶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韓國政府扶持了一個大宇公司,最後不得不宣布解體,就是一個例子。政資分開,政企分開,是企業進入市場的前提。海爾是政府扶出來的?不,是靠自己拚出來的。

2.沒有完善的市場機製。國內外企業正反兩方麵例子證明:沒有完善的機製,企業沒有效率,沒有效率就沒有活力,最終讓企業缺乏競爭力,資本失去增值力,經濟效益低下。

在中國,一些企業由於機製僵化,最後陷入窮途末路中。海爾有良好的市場機製,已經在國外有幾個自己的生產基地,成為全球名牌。曾經在一段時期,汽車是保護最嚴密的一個行業,結果國內汽車企業不能出口一輛汽車。近幾年,日本企業受機製影響。在贏利能力方麵越來越不是歐美公司的對手。例如,美國微軟連年摘取利潤回報率的桂冠,日本的索尼公司則一度成為虧損率之冠。

3.內部資源配備不合理。

(1)經濟規模偏低。國內外經驗表明,成本與規模的關係十分密切,實現經濟規模是企業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企業必須注意資源充分、有效的利用。例如,國內一些企業生產分散,很難做大,陷入散兵遊勇狀態,在市場中難有強大競爭力。

(2)技術裝備落後。技術與成本的關係十分明顯。企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後,則產品消耗高,生產損失大,生產效率低,成本水平高。近幾年,因為美國企業抓住了Internet技術,傳統產業不斷創新,高科技企業迅速發展,所以日本企業已經不是對手了。索尼公司說:“我們過去忽視了網絡及網絡產品,好像睡了一覺,一夜之間,便有像‘雅虎“亞馬遜書店’這樣的怪東西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確,我們慢了一拍,但我們現在趕超的速度並不慢。”

(3)物耗水平高。例如,我國能源消耗總量與日本相差無幾,但國民生產總值隻有日本的四分之一。

(4)質量損失大。不少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硬傷”大,讓“偽劣廢次”品損傷了元氣。

(5)生產效率低。日本索尼是技術企業,卻打不過日本鬆下公司,就由於前者不注重勞動生產率,太注重開發產品,而不注重產品開發技術。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曾深有感觸地說:“如果開發新產品需要花十分力氣的話,那麼形成大批量生產則需要百倍的努力。”

4.投資失誤。投資是企業行為的一項重要內容。沒有啟動資金,世界上再好的想法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不過,企業如果出現投資失誤,往往導致血本無歸,如此,投資變成肉包子打狗,反而讓企業陷入絕路。投資失誤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麵,需要小心避免。

(1)盲目投資。企業不管有哪一種創意,製定什麼樣的發展戰略,隻要附諸實施,就必定需要資本。然而,沒有搞清楚市場需求狀況,盲目上項目,也是根本行不通的,這在一開始就孕育了失敗的因素,肯定造成虧損的結果。例如,國內巨人集團兩次重大投資失誤:巨人健康大行動,損失1億元;修建巨人大廈,積壓資金1.7億元。這兩次盲目投資直接導致了巨人集團元氣大傷。

(2)盲目擴張。企業擁有一定比例的自有資本,這是投資者能否投資的硬性約束條件,如果在自有資本嚴重不足的條件下,瞎擴張,是一定要失敗的。國外W·T·格蘭特公司,1906年創業,到1975年,該公司已有1200個百貨店,而且銷售額已達20億美元。就在這時,公司的危機出現了,一是銀行債務過重,在143家銀行分別借有各種貸款達7億美元;一是從第一季度的資料顯示,該公司共損失5400萬美元,相當於公司69年所付的利息。到1976年2月,該公司最終倒閉。

(3)強行擴張。在不符合規模經濟要求下,強行擴張投資,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例如,石家莊市造紙廠,在1996年由於資不抵債,向法院申請破產。該廠之所以破產,就是過於在形式上作文章。無論是組建造紙集團還是租賃兼並,不善於從本企業出發挖潛改造,調整內部機製,重心在外而不在內,導製缺血失控,一個曾經輝煌過的企業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