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競爭篇——如何讓企業戰勝對手(3)(1 / 3)

例如,安派克公司在1965年第一個推出錄像機,由於沒有競爭對手,幾乎獨占了這個市場。然而,安派克並沒有把握時機改進品質,降低價格,卻想降低對錄像機的依賴,轉而開發音響器材。這時,索尼、JVC和鬆下公司看出了錄像大眾市場的巨大潛力,決定聯手進行研發。索尼把降低價格作為目標,希望將定價降為安派克最初定價的百分之一;除此以外,JVC還朝改用小錄像帶保持高畫質的方向努力。結果,這些後來者都獲得了成功,成了市場的領導者。而安派克後來也想重回市場,終因技術滯後而宣告失敗。將一手開創的錄像機市場送給了索尼等公司,這些公司抓住機遇,走向了輝煌。

對精明的創業經營者來說,機遇就在身邊,必須仔細留心,不能錯過。商場中,勝利隻屬於少數人,這少數人就是行動敏捷,善於捕捉機遇的一類人。霍夫曼一拉羅什公司,曾一度將自己的全部資源都集中於維生素這項新產品的研究開發與銷售上,使霍夫曼一拉羅什公司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藥公司。摩托羅拉公司在歐美市場受挫後,一舉投資中國,獲得了豐厚回報。1998年,諾基亞覺得無線通信是市場增長點,便傾力開發,結果,其GSM手機在中國的瘋狂銷售,使其後來居上,超越了行業巨頭摩托羅拉與愛立信,產值是所在國芬蘭每年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

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上,日本富士公司利用獨家讚助權大出風頭,不僅免費向觀眾贈送富士膠卷,還免費租借相機,讓日本富士在美國本土掀起了一股“富士”熱,從而將美國柯達公司拉下了膠卷老大的寶座。

可口可樂1994年乘百事可樂盲目擴張時,朝百事可樂發起強烈進攻,特別是占領中國市場,直接挫敗了百事可樂最後一塊陣地。1996年,可口可樂在美國本土領先百事可樂11個百分點,並在全球幾個最大市場遙遙領先百事可樂,使百事可樂被迫將餐飲業務分離出去。於是,可口可樂伺機複仇計劃終於得到實現。

抓住時機,還意味著堅持目標,等待機會到來。任何企業不可能讓機會等待自己,隻有去捕捉機遇,時機才會來臨。例如,RCA在1954年率先推出彩電時,當時絕大多數的電視節目還是黑白顏色,並且質量也不錯,消費者對彩電沒什麼興趣。但是,RCA明確意識彩電時代一定會到來,一麵研究提高彩電質量,一麵讓子公司——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播出彩電節目。過了10年後,彩電時代到來,RCA由於洞察先機,引導了潮流,從而奠定了長期霸主的地位。

日本鋼鐵企業,二戰後,幾乎陷於癱瘓境界,但在20多年裏,卻奇跡般成為世界鋼鐵大國。原來,日本企業由於缺少技術研究經費,便不得不大量引進國外技術,彌補落後狀況。他們耗費巨款,將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引進過來,包括奧地利的氧氣頂吹轉爐技術、法國的高爐噴重油技術、德國的爐外精煉和脫氧技術,等等,大小近2000項。這些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日本鋼鐵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並節約了大量成本。1973年,日本的鋼產量達到1.2億噸,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出口國。日本鋼鐵企業抓住自身弱點,揮出重拳,最終創造了機會。可以想象,如果戰後日本沒有對競爭持積極態度,就不可能崛起,從而在世界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日本本田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初,正當本田牌摩托車在美國暢銷時,總裁本田宗一郎未雨綢繆,認為美國將發生經濟危機,將眼光投向“東南亞市場”。當時,不少人反對,覺得東南亞市場經濟剛起步,難有作為。本田宗一郎則說:“正因為剛起步,將來的市場潛力是可想而知的。”力排眾議,轉而開發東南亞市場。

一年半以後,美國果然發生經濟危機,摩托車市場也跟著受牽累,許多公司受到致命打擊。但是本田公司由於早就悄悄撤退,並在東南亞市場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銷量反而還提升了一些,仍是保持原來前進的速度。可見,商場中,一個聰明的企業經營者知退知進,該出手時就出手,失敗就會躲得老遠了。

誠如培根所說:“在一切大事業上,人在開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樣察視機遇,而在進行時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機遇。”這對企業經營者是十分適用的。企業經營者必須審時度勢,該出手時就出手,才能帶領企業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