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列公司是全球剃須刀大王,在1930年推出裝有可丟刀身的廉價安全剃須刀,從此改寫了剃須刀的曆史,並領導了半個世紀的市場。然而,1962年,英國威金森公司推出無鏽剃須刀,壽命是吉列產品的3倍,直接威脅到吉列的市場地位。為了保住市場,吉列決定不惜犧牲傳統產品以求新生。很快,吉列相繼推出雙刀頭剃須刀、旋轉頭剃須刀、感應式剃須刀,每一種新產品都取代了自己占市場主流的老產品。結果,就是這種不斷挑戰自我的作法,讓吉利公司100年來沒有衰落。
萬寶路香煙的發展曆程,頗給人啟發。最早,萬寶路經營者將萬寶路的目標消費者選擇為女性,但效果不佳,雖然當時吸煙人數年年上升,吸萬寶路的人卻不多。後來,萬寶路經營者將目標消費者選擇為男性,並請來廣告公司進行一番包裝。結果,雖然萬寶路香煙的品質一點也沒變,銷路卻奇跡般地翻了好幾番,一直成為今天全球的香煙名牌。試想,如果萬寶路香煙經營者不改初衷,依然我行我素,恐怕後來香煙名牌中就不會有萬寶路的影子。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佳能、鬆下公司進攻美國複印機市場。當時,施樂公司是美國最大的複印機生產商。日本公司瞅準了施樂產品集中在中高檔市場,價格較高,便以性能可靠而價格便宜的複印機搶占市場,結果讓施樂公司的銷量大降,市場占有率由86%幾乎下降了一半。嚴峻的現實震驚了施樂公司經營者,他們利用現成的技術力量轉而研製出幾款中低檔複印機,並且價格更便宜,結果一下子擊潰了日本佳能、鬆下等複印機生產商的進攻,施樂起死回生,穩穩坐在全球“辦公大王”的寶座上。
可以預見,假若施樂公司仍然固執己見,將中低檔市場拱手相讓幾家日本企業,換來的一定是暴斃而亡。施樂取於調整自我,反敗為勝,最終闖出了一條生路。
20世紀初期的世界汽車大王,早期的福特公司,其T型汽車以價格適中而風靡世界,但一直固守單一車型、單一黑色17年不變,被對手通用汽車抓住機遇,一下子超了過去。幾年後,福特另起爐灶生產新產品,才保證住了一定實力。企業經營者一定要根據市場的變化重新發牌,否則,隻會眼睜睜地看著對手將自己的市場搶走。這正如索尼創始人之一——日本著名企業家盛田昭夫所說:“企業的本能就是要使自己的產品過時變舊,如果我們自己不這樣做,我們的競爭對手也會使我們的產品成為過時的東西。”
敢於重新發牌,這是企業適應市場的需要,實際上是在選擇一種新的生命。回顧一下電腦市場,Intel的CPU從086、286、386、486、586。直至奔1、奔2、奔3、奔4,Intel公司讓產品升級換代的時候,也讓自己煥發了新生命,讓至今硬件離不開Intel。同樣,軟件市場,也是一代接一代、一代勝一代、一代快過一代。例如微軟公司的視窗3.0、3.1、3.2、windows95、windows97、windows2000,微軟公司讓世界軟件離不開它。如此,一個企業敢於重新發牌,作用不可以說不大。
一些企業,更是善於從市場中尋找機遇,從而改掉本行,投身嶄新行業,並取得了長足進步。例如,杜邦公司原來主要是軍火和炸藥製造商。在20世紀30年代末,杜邦公司集中精力研究開發了尼龍這一新產品,並組織大規模生產和采取適當的促銷策略,最終建成了合成纖維工業。世界船王包玉剛,1978年,預感到世界航運業的大衰退時期到來,並果斷地將經營重點從海上轉移到陸地,不僅避免了經濟危機的打擊,還一躍成為香港的地產大王。
由此看出,敢於重新發牌,往往可以體現一個創業經營者的膽識和智慧,這對企業是否能夠成功經營,至關重要!
該出手時就出手
俗話說:兵貴神速。這對商場和市場中作戰的企業一樣有效。企業在競爭中,一定要抓住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給對手以喘息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