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市場中生存和發展,總要麵臨各種各樣的挑戰,特別是競爭的挑戰,不管哪一個企業也避免不了。一個企業隻有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並學會在市場中麵對競爭,敢於競爭,善於競爭,才會有最終的出路。
換句話說,一個企業要生存與壯大,不僅要與自己鬥,還要跟別人鬥,隻有殺出一條路,才可以往前走。一個創業經營者必須懂得如何跟對手鬥,或者勝利,或者失敗,或者雙贏,別無選擇!對企業來講,如何戰勝對手,簡直是一場生死抉擇。
咬住對手的破綻
企業和市場的關係,猶如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安泰與大地的關係。安泰是個戰無不勝的英雄,格鬥時隻要身不離地,就能從大地母親那裏汲取力量而所向無敵。後來,敵人發現了這個秘密,就將他舉起來,扼殺在半空裏。企業的生存,必須依賴市場,成功失敗都由市場決定。沒有不行的市場,隻有不行的企業,企業由市場決定生死存亡。
因此,一個創業經營者必須緊緊盯住市場,使自己的一切行動符合市場運行,並留意競爭對手是否符合市場規則,從而抓住破綻,將對手戰勝。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戰勝福特公司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福特公司由於生產了美觀適用的大眾消費車,使得公司在短短幾年裏一躍登上世界汽車行業霸主的寶座,老福特由此獲得了“汽車大王”的稱號。然而,在成功的榮譽麵前,福特公司盲目自大,停滯不前,長達19年隻生產一個車型一種顏色的汽車,不了解買車的一代人已為又一代人代替,他們需要新穎入時的樣式、魅力和舒適。這個時候,通用汽車公司作為後起之秀,卻很快發現了市場變化,組織大量人力和物力,生產出價格款式各有不同的汽車,從卡迪拉克牌到別克、奧克蘭、奧爾茲莫比爾,直到雪佛來,應有盡有,極迅速地占領了市場,從而擊敗了曾經不可一世的老大福特公司。
日本汽車工業戰勝美國汽車工業,更是耐人尋味。日本汽車工業剛起步時,美國已是年產1000萬輛的汽車大國,雄居世界汽車霸主地位。早在1960年,日本汽車就伺機進軍美國市場,但屢屢遭到失敗。當時,美國汽車工業被諸如通用、福特等超級壟斷公司牢牢控製,許多後來者休想超出它們。不過,日本的豐田公司、三菱公司、本田公司不甘落後,它們瞅準市場機會,針對美國汽車追求豪華、大型卻耗能多的弱點,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開發了小型、輕便、節能的小轎車,並利用1970年後出現的全球石油危機,一舉攻破了美國市場,受到了美國消費者的追捧。接著,經過幾年不懈努力,於1980年從美國手中奪走了世界汽車霸主的寶座。
在這場大戰中,湧現了無數日本強人,例如本田宗一郎等。他們都遵循了一條勤奮的企業經營者的典型道路:“到別人不打算走的地方去尋找空檔。”正由於此,日本汽車工業不斷開拓新領域,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咬住了對手的破綻,最後反敗為勝。
我國海爾公司,在國內外家電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產值年均遞增80%以上,海爾品牌的家電出口到約100個國家和地區,在130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商標,並在美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南斯拉夫等國建立了生產基地。一位外國人士曾問:“海爾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為何這麼強?”張瑞敏總裁說:“海爾將龐大的世界市場分成一個個具體的市場,包括中國農村,產品研發人員必須根據各地不同需求設計不同產品,保證新產品上市後受歡迎。兩年前,我去中國內地的四川農村考察,發現當地農民既用洗衣機洗衣,還用來洗地瓜,針對這一特殊需求,海爾迅速生產出大排量洗衣機,結果大受歡迎。根據上海和美國市場特點生產的袖珍洗衣機銷售也非常快。企業每天都要創造新的需求、新的市場。”
這實際上也是海爾戰勝競爭對手的秘密,是一種積極戰鬥的勇士行為。海爾正是由於在張瑞敏睿智領導下,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山東小廠,最後聞名全球,在世界家電行業中戰勝了許多名牌企業,包括日本的日立公司。對此,張瑞敏具有精辟透徹的分析,他說道:“國外家電進入中國市場,對‘海爾’壓力很大。慢慢走已經不行了,要加快腳步。與其被人打倒,不如自己創新。”創新,相對於對手而言,就是咬住對手的市場空檔,開拓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將對手擠掉。
美國某著名超市公司總裁,對戰勝競爭對手有一套秘而不宣的招術,這就是訪問競爭對手,發現對手的優點,從而想方設法超過。他經常挑選一個與自己的經營有相似之處的競爭對手作為訪問對象,當他去訪問時,即使是幾百公裏以外的地方,他也會帶上許多下屬,包括拿計時工資的工人甚至剛受雇者。這些人的任務就是一個:誰能第一個從競爭對手的經營管理中受到啟發,找到一件競爭對手比自己幹得好的事。這位總裁一直堅持下去,不僅壯大了自己,還一個一個擊敗了對手。
事實上,這也是咬住對手破綻的另一種方法,隻不過對自己要求更高。高明的經營者,不僅看到別人的缺點,還看到別人的優點,從而讓自己做得更好,誰也戰勝不了自己。諾基亞總裁回答如何戰勝競爭對手愛立信、摩托羅拉時說:“我們權衡了一下自身的技術實力之所在。我們覺得在通信方麵,尤其在無線通信方麵我們具備世界一流的經驗和技術,而且是未來的高增長點。於是,我們便決定全力以赴,把所有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入電信行業。幾年之內,我們快速地完成了戰略性轉型,同時也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