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優取勝。人有我優,戰勝對手。20世紀90年代,國內電冰箱大戰進入白熱化狀態。各個電冰箱廠家經過一年的激烈較量,江西某冰箱廠脫穎而出,利潤和出口創彙均創曆史最高水平。這個在同行名聲並不顯赫的企業,為何能盡領風騷呢?靠的就是以優取勝這一法寶。其廠長深有感觸地告訴人們:“我廠地處瓷都景德鎮,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隻有比別人做得更好,別無選擇。”
3.以新取勝。企業依賴技術進步,不斷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滿足市場的新需求,從而將消費者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的需求,把潛在的市場轉化為本企業占領的市場。索尼公司依靠不斷的創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使該公司成為微型電子消費品大王,享譽全球,被稱為“技術的索尼”。索尼研製出日本第一部磁帶錄音機,研製出日本第一台半導體晶體管收音機,研製出日本第一台錄像機,等等,並且進入了世界各地市場。創始人盛田昭夫說,索尼公司獲得成功的原因是:“索尼做其他人不做的事情,我們領頭,其他人跟隨。”
4.以誠取勝。企業取信消費市場,加強銷售服務,提高產品質量,贏得消費者信賴,進而占有市場。安徽古井貢酒連續四次蟬聯國家優質酒金獎,隨著市場發展,努力實現從“金牌”往“名牌”過渡。他們以誠取信,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產品質量保證體係,實現了IS09000管理,讓人們買的放心,喝的放心。
可見,企業營造自身優勢來創立品牌,隻有切合實際,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並掌握規律,不斷進取,才能走向成功。
品牌成長有規律
無論國內外品牌,從其誕生到發展,都有共同規律,即一個企業品牌並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有一個自然生長和壯大的過程。企業品牌在適應市場需求及其變化的過程中成長,在激烈的市場需求及競爭中成長,在追求技術進步中成長,在管理優化中成長,在強化市場營銷中成長。
市場需要有其客觀規律,企業掌握規律,就能從無到有發展和壯大。具體地說,市場需求表現為消費類產品和投資類產品的不同需求,各有自己的發展變化規律。
消費類產品的需求規律:
1.需求層次發生轉移。由生存型需求向享受型需求和發展型需求轉變。消費者在購買條件提高的條件下,對生存型資料需求支出的比重相對下降,對享受型資料和發展型資料的需求支出的比重相對地將要上升。
2.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吃的支出比重相對下降,穿用住行玩等支出的比重將要上升。例如,“假日經濟”、“旅遊經濟”的出現,都證明了這一點。
3.“吃、穿、用、住”等各自的內部結構產生變化。例如,吃的方麵,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轉化;穿的方麵,由普通型向時尚型轉變;其他用住方麵變化也非常迅速。
投資類產品需求的規律:
1.最終產品的需求,將帶動中國產品和初級產品需求的增長。主要指消費類產品需求的增長,推動著消費類工業的發展。例如,家電、小轎車工業的增長,需要大量的技術設備,帶動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帶動原材料、燃料等等工業的發展。例如,住房需要,帶動了建築業的發展。
2.功能相同或近似的生產資料的需求互為消長。例如,由於木材供應緊張,替代木材的鋼材、鋁材以及工程塑料的需求日益增長。
3.對電腦業的硬件產品的需求與其對軟件技術的需求相適應。
4.機電、儀呈一體化發展。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邊緣技術越來越用在生產和生活中。傳統產業創新,並與新經濟融合,成為必然趨勢。
5.專用型機電產品需求上升,通用型機電產品需求下降。隨著生產力提高,市場將越來越細化,產品也朝這一趨勢發展。
任何需求,無論消費類產品也好,還是投資類產品也好,企業抓住市場時機,主動開發和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都會形成自己的品牌。例如汽車工業中的福特、通用,就是兩個分別抓住不同時機成長起來的兩個名牌企業。
企業創立品牌,必然要在市場中碰到各種對手,遇到競爭。企業隻有敢於競爭,善於競爭,才能在廝殺中拚出自己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