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品牌篇——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位置(3)(2 / 3)

企業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的規律:

1.優勝劣汰的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規律。在市場中,同樣,也存在“優勝劣汰”的法則,即落後就要挨打,被淘汰出局。企業隻有拚綜合實力,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2.後來居上的規律。後來企業更容易看到對手的弱點,從而增加自己的優勢,進而將對手打敗。例如,通用汽車戰勝福特公司,鬆下公司在錄像市場戰勝索尼公司,等等。

3.“雙贏”的規律。對企業來說,市場的盤子很大,一兩個企業並不可能吃完,可以采用又競爭又聯合的手段,從而在市場中實現“雙贏”的效果。

愛立信總裁柯德川對TCL總裁李東生說過這麼一句話:“TCL想進入國際市場,外國公司想在中國站住腳,大家可以搞合資嘛,或許可形成一個‘雙贏’局麵。”是對手,又是朋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符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潮流。

品牌經營——力爭上遊

一個企業經營自己的品牌,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創業難,守成更難。如何保住自己的品牌,並在經營中壯大和發展。這是一切企業麵臨的嚴峻課題。

這裏隻能從幾個方麵來談,即規模化、集團化、多樣化、國際化,以及質量、技術、人才,最後到營銷、企業文化和管理,等等。

規模化是企業經營品牌的客觀要求。企業由小到大,直到“超規模”,是一種必然過程,也是品牌發展的結果。例如殼牌公司,自從1892年創業以來,一直注重規模化發展,在100多年發展中,規模連續多次翻番,對品牌上升產生巨大推動力。

其途徑有:(1)靠自身積累不斷擴大規模。(2)靠負債經營擴大規模。(3)靠資本運營擴大規模。

企業上了一定規模後,就可以向集團化、多樣化發展,從企業組織的發展方麵為企業經營品牌提供條件。企業可以發揮品牌的“擴散效應”,搞多樣化經營,在市場中,隻從事單一產品具有很大風險。企業可以利用品牌的“產業聚合效應”,走集團化發展之路。

品牌是企業寶貴的財富。企業應該善於經營品牌,發展和壯大自己,從而實現企業的經營目的。集團化和多樣化與品牌經營相輔相成。企業品牌經營一定程度後,可以利用產生效應照亮其他產品,借品牌作為探路燈進入其他投資領域,集團軍式作戰。實施集團化、多樣化戰略,又使企業結構合理化,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經濟效益,最終使品牌更具衝擊力,企業實力更強大。

國際化是品牌經營最終發展方向,也是更高要求。對全球500強研究表明,企業要創世界名牌,必須要立足國內,麵向國際,並實現國際上的本地化戰略。無論“通用”這樣的“老牌勁旅”,還是“微軟”這樣的“新貴”,無不如此。

質量、技術、人才是企業品牌經營的“內功”,隻有練好內功,企業才能在優化中壯大,品牌不至於曇花一現。

對一切想進行品牌經營的企業來說,質量是一道繞不過去的關隘。技術是質量的生命,在以高科技、現代化為時代特征的21世紀尤其如此。國際上一般認為,技術開發費占企業銷售額10%的企業將難以生存,占20%的企業可以維持生存,占50%的企業才能有競爭力。

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泰瑞斯·迪爾強調: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而企業內部行為的動力是企業文化。他在《西方企業文化》一書中提出:強有力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取得成功的新的“金科玉律”。企業文化,對企業品牌經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惠普1939年在汽車庫裏創業,到1942年,員工僅有60人。1960年銷售額達到6000萬美元,1999年達到470億美元。惠普的成功,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建立了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其核心價值觀是:企業發展自力更生,提倡改革和創新,強調“團隊”精神。惠普的辦公室布局采用美國少見的“敞開式”大房間,即全體人員都在一間敞廳中辦公。各部門之間隻有矮屏分隔,無論哪一級領導都不設單獨的辦公室。同時不稱呼職銜,即使對董事長也直呼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