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之音
人與自然
作者:曾源
千姿百態的鳥類世界,呈現勃勃生機,江河湖海、崇山峻嶺、森林草原、荒漠礫石都有它們的身影,鳥類依據生活習性選擇了不同的生活環境。鳥的分類比較複雜,研究領域通常采用傳統的分類方法,用目、形、屬、科、種來劃分,也有以是否遷徙作為分類依據:候鳥、夏候鳥、冬候鳥、留鳥、旅鳥、迷鳥等。為了通俗易懂,攝影界常用水鳥、林鳥、猛禽來泛指。通常人們習慣把它分為6類:水禽、涉禽、陸禽、鳴禽、攀禽、猛禽。以鳥類的生活環境、特性和行為特征為依據,雖然不一定科學,但便於我們簡單區分它們,更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夥伴。
鳴禽:天之使者 歌似天籟
猛禽帶給我們力量、威猛、銳利和不可阻擋的氣勢,鳴禽則使我們領略歌聲的悠揚婉轉和生活的美妙。鳴禽約占世界鳥類的五分之三,在新疆也是最豐富出彩的一類,它們是天之使者,歌唱似天籟之音,是鳥類世界裏最為活躍的群體,我們之所以感受到生命世界的活力與色彩,與無數鳥兒不知疲倦的歡歌息息相關。
“綠窗春睡覺來遲,誰喚起,窗外曉鶯啼”,這種自然醒是多麼的愜意。我國古代對畫眉、烏鶇、甚至也有個別地區對百靈鳥,統稱為“百舌鳥”,說明鳴禽家族在人類曆史發展和精神世界中舉足輕重。正如歐陽修詩中所說“身閑酒美惜光景,唯恐鳥散花飄零”,這些聲音豐富、嘹亮、婉轉的歌者,不知寄托了多少文人誌士恩怨愁思、喜怒哀樂,也表達了人鳥依存的關係。
天上的雲 地下的鶯
新疆的鳴禽數量占比大、數量多、分布廣,麻雀、椋鳥、燕子集群數量成千上萬、鋪天蓋地、蔚為壯觀。雀形目內的鳥是鳴禽的主要成員,外形和大小差異較大。戴菊體長9厘米可能是新疆最小的鳥,喜歡在鬆林裏活動,叫聲細長單音,頭頂黃冠,甚是可愛。烏魯木齊市南山和植物園都可以見到。渡鴉可能是鳴禽中最大的鳥,全身烏黑,嘴粗厚,“嘎嘎”的低沉叫聲,震懾四方,體長66厘米,敢於與大型猛禽一較高低,天山、北塔山山區可常見其身影。鶯類是鳥類最大的種群,有235種之多,鶥和部分雀也歸為鶯類。小的體長10厘米左右,如花彩雀鶯、暗綠柳鶯;大的如大葦鶯、厚嘴葦鶯也有20多厘米。生活在蘆葦濕地環境的人們稱之為葦鶯、水蒲葦鶯、稻田葦鶯、蘆葦鶯、東方大葦鶯,青格達湖濕地是離烏魯木齊市最近的觀測點。
生活在低矮灌木草叢裏的稱之為籬鶯、賽氏籬鶯、靴籬鶯;林木裏大些的稱樹鶯,14厘米左右。小型的稱柳鶯,可以說柳鶯是鶯科裏鳴叫最為動聽的一族,“兩隻黃鸝鳴翠柳”中的黃鸝就指它們。很難想象,一隻10厘米左右的小鳥居然發出幾百米外都能聽到的嘹亮的歌唱。現在鳥名錄裏的“金黃鸝”,是生活在高大的楊樹上的體長20厘米左右的明黃色和黑色相間的鳥,新疆伊犁、阿勒泰可以拍攝到,聲音似悠揚圓潤的口哨聲。新疆是鶯較多的省,灰白喉林鶯、橫斑林鶯、靴離鶯、布氏尾鶯、大葦鶯、嘰喳柳鶯、寬尾樹鶯等等都有繁殖,極少見的小蝗鶯、黑斑蝗鶯,特克斯河穀也能拍到。這些鳥因為太小,處在食物鏈的低端,天敵多,所以大都為灰褐色,極易偽裝,性情靈活敏捷,很難在一個地方停留一秒,極難拍攝,這為人們觀察辨認帶來了極大困難,所以鶯類的辨識成為觀鳥界爭論最為熱烈、最具有挑戰性的領域。有時要標本、聲音相結合才能確定它是什麼,真是“天上的雲,地下的鶯”啊。
歌鴝與鶇
談新疆的鳴禽,名氣大、嗓門亮、聲名遠播的,非新疆歌鴝莫屬。它是體長16厘米的暖褐色歌鴝,河穀地帶、院落裏都可以聽到悠遠響亮的鳴叫,稱為夜鶯。普希金詩雲“在黑夜的霧靄裏,有隻東方的夜鶯對著玫瑰歌唱”,就是指新疆歌鴝。聲音高亢明亮,穿透力強,以蓋過其他鳥的叫聲為快樂。家族成員中還有藍喉歌鴝、紅腹紅尾鴝、北紅尾鴝、赭紅尾鴝,繁殖期很容易觀測和拍攝。紅喉、黑胸較少見,這幾年都沒有見到它們的身影。其次是百靈鳥和雲雀,尤其是草原百靈,是觀鳥人的向往,伊犁草原、塔城邊境區域可以拍攝到這種體型較大的百靈,它和雲雀一樣,喜歡竄入高空炫飛、懸停,邊飛邊唱,音域寬廣,聽到此聲,煩惱鬱悶即刻煙消雲散。家族裏還有角百靈、鳳頭百靈、短趾百靈、小雲雀等等,都有這種本領。無數詩歌中描述和讚揚這類鳥。詩人雪萊的《雲雀》這樣寫道:“整個大地和天空,都和你的歌共鳴,猶如在皎潔的夜晚,從一片孤獨的雲,月亮流出光華,光華溢滿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