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類鳴禽——鶇,不可忽略,雄黑雌灰的烏鶇,其貌不揚,卻是歌唱的佼佼者,聲音婉轉百折,極富韻味,它的分布之廣,令人驚歎。渾身麻點的斛鶇,喜歡為其他鳥類報警,山區平原常見,斑鶇、歐歌鶇、赤頸鶇等等,冬季常常以沙棗為食,城市裏杜梨樹的果實也是們的佳肴。鳴禽有發達的發生係統,進出氣都能發聲,音域寬廣,聲音多樣,變化莫測,任何樂器都望塵莫及。
燕語鶯聲 顧盼生姿
鳥類在生態係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屬一科,體型可以相差幾十厘米,鴉科中的渡鴉66厘米,體大凶悍,白尾地鴉29厘米,相差47厘米。把喜鵲劃為鳴禽,與中國傳統的“喜”字有關,而把烏鴉列入其中就難以理解了,聲音難聽,樣子也難看,而且凶猛程度不亞於猛禽,常有小鳥成為它們的盤中餐,喜鵲和烏鴉幾乎沒有天敵,異常的聰明。
新疆的鳴禽家族龐大,種類較多,我們常把人們最熟悉的30厘米左右的鴿子和15厘米左右的麻雀作為參照物來描述鳥的大小,因為對鳥類不是特別在意的人,把鴿子大小的飛鳥統稱鴿子,麻雀大小的鳥統稱麻雀。其實,新疆有岩鴿、原鴿、雪鴿、歐鴿、中亞鴿、斑尾林鴿和灰斑鳩、棕斑鳩、山斑鳩、歐斑鳩。人們熟悉的房前屋後最常見的成群的是樹麻雀,家麻雀城市少見,大都在郊區,黑胸麻雀和黑頂麻雀,通古特沙漠南緣較多。與我們相伴時間最長的要數小而敏捷的大山雀和灰藍山雀,嚴寒寂靜的冬季,是它們清亮的叫聲使我們感到生機。有趣的是寄生鳥大杜鵑,利用其他鳥巢產卵,後代都由其他小鳥喂大,繁殖季節經常可以見到小葦鶯、林鶯喂大杜鵑的場景。
我們可以根據鳥的覓食習慣觀察拍攝,鳴禽的食性各異,朱雀、麻雀、文須雀喜歡攀高枝吃植物的果實,拍攝相對容易。平原鷚、草地鷚類喜歡尋找落在地上的草果和昆蟲,水鷚在草澤地帶覓食,西域山雀、褐頭山雀、喜歡高大樹木上覓食。冬季,文須雀在白雪映著金黃色的葦花間揚起一串串的碎花,煞是美麗。灰藍山雀喜歡在草杆上揭皮覓食,影調清新。而灰頸鵐、褐頭鵐常常在1000米以上海拔的枝頭鳴叫,以山為背景,易出佳作。高原岩鷚、棕眉山岩鷚、白斑翅雪雀則要到海拔2000米才能一睹芳容。
鳥兒高居枝頭,淩風顧盼的姿態固然可愛,燕語鶯聲,百鳥鳴春的氛圍也能心醉,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泰戈爾《飛鳥集》中有句名言:“鳥兒願為一朵雲,雲兒願為一隻鳥。”我們向往鳥兒自由自在的生活,更向往在大自然中聆聽它們的歌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讓我們用梁實秋先生的一段描述做小結“黎明時,窗外是一片鳥囀,……那一片聲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聲長叫,包括六七個音階,有的是一個聲音,圓潤而不覺其單調,有時候是獨奏,有時候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