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吹——根本法
《新民晚報》編輯部邀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為“讀書樂”專刊寫稿,年逾八旬的陳老先生欣然命筆,撰寫了一篇《樂應所樂》。
在這篇文章裏,陳伯吹談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他說:“如果讀書不揚棄名利思想,戚戚於小我受益,其樂並不真樂,甚至反樂為苦,生活實踐中不乏這類例證。
“試想,杜甫生活在苦難中,能高聲吟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的樂,才是高尚的樂,真正的樂。而範仲淹在寫《嶽陽樓記》時,感悟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樂,能與人同樂,自個兒的樂亦在其中,樂將無窮,必不至於樂極生悲!”
“由此可見,讀書樂,樂在何處?是讀書人的市場、觀點問題。”陳伯吹所講的不僅僅是個“讀書樂”的問題,而是一個關於讀書的根本性問題。讀書人如果不以正確立場、觀點讀書;沒有正確的讀書目的,沒有高尚的欣賞情趣,讀書的效果是不會好的;或者說,根本無真正的效果可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同誌青少年時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佳話,值得我們引為榜樣。隻有讀書的立場、觀點正確了,我們讀起書來,才能像陳伯吹先生說的那樣:“長見識,獲經驗,增智慧,富理想,聞道思辨,取長補短,學好本領,貢獻技藝,為人民謀福利,臻祖國於昌盛。”
立場、觀點問題本不屬於方法的範疇,但我們研究讀書方法,離不開立場、觀點這個根本,這裏姑且將陳伯吹先生關於讀書的論述稱為“根本法”吧!秦牧——鯨吞牛食法
著名散文家秦牧的作品,以知識廣博而著稱。在他的文章裏,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不涉及,仿佛他的文章都是用知識的珍珠編織而成的,光彩奪目,令人歎為觀止。人們在感歎之餘,常常要提出一個問題:秦牧是怎樣擁有如此豐富的知識的呢?
秦牧自己曾公開過這個秘密,他告訴人們,他的文章材料之所以比較豐富,主要得益於讀書。他的讀書方法叫做“鯨吞牛食”法。
所謂“鯨吞”,指的是泛讀。鯨可說是海中之王,身體奇大無比,它以捕食魚蝦為生。它吃食時不是一條一條地吃,也不是一把一把地吃(那樣是填不飽肚子的),而是邊遊動邊張開山洞似的大口,讓魚蝦進入它的口中。然後將嘴一閉,排出海水,吞下魚蝦,它這一口吃下去的魚蝦,往往一條小船都裝不下。泛覽讀書時,也應像鯨吃食一樣,張開大口,生吞活剝,盡可能多裝一些進去。隻有這樣,獲取的信息量才會大,積累的知識才能豐富。
所謂“牛食”,指的是精讀。大家知道,牛白天在野外吃草,晚上回到圈裏嘴巴還在一動一動地嚼,這叫做“反芻”。牛就是通過反芻,把吃下去的食料嚼爛嚼細,化作養分,為身體所吸收。讀書也一樣,如果隻是一味地“鯨吞”,就會犯消化不良症,於身體無補。讀有些書,就應該像牛那樣細細地反芻,消化吸收。
有位研究治學的專家在評價秦牧的“鯨吞牛食法”時說:“鯨吞與牛食需互相結合,調配得當。一味鯨吞者,會流於膚淺,一味牛食者會造成寡聞。什麼內容精讀,什麼內容泛讀,與學習方向有關,要具體對待。”我們非常讚同這種觀點。茹誌鵑——香菱學詩法
杭州有座紫陽山,山腳下有個深水潭。每天,總有一個小女孩在潭邊淘米、洗衣、提水。她所淘的米都隻有少得可憐的幾把,所洗的衣服也是破破爛爛的兩件。這個在如此貧困的環境中掙紮的女孩,就是少年時代的女作家茹誌鵑。
那時,她唯一的長輩老祖母也死了,隻剩下她和比她大兩歲的哥哥。每月的生活,就靠在上海做實習生的三哥維持。三哥把他剃頭洗澡的月錢寄來,茹誌鵑便拿去買兩鬥米,剩下的錢,就買一大碗紅腐乳,這就是他們兄妹倆一個月的飯菜了。
生活盡管艱辛,可茹誌鵑卻還一心想要念書。這怎麼可能呢?有一天,她攔住一個正在上學的鄰居小女孩問:“你上課上些什麼呀?”不料那個小女孩用一個手指指著她的鼻子笑道:“上課就是上課麼,跟你談你也不懂!”
茹誌鵑氣極了,回來就自己找書來讀。她曾在上海的私立普誌小學念過一年書,還識得幾個字。但沒有課本怎麼辦呢?她便向鄰居借來一本《紅樓夢》,起早貪黑地讀。字念不出,就問別人,或是暫讀偏旁字。
當她讀香菱學詩一節時,見黛玉教授香菱的方法也不過是給了她一部書,讓她細心揣摩透熟,然後就要她讀這個,背那個,左右離不了一個讀與背。於是,茹誌鵑自學的信心更足了。當她自己通過背誦書中的詩詞,也能慢慢揣摩出“冷月葬詩魂”對“寒塘渡鶴影”的工整對仗時,簡直驚喜得跳起來。
後來,她又找到了張天翼寫的《大林和小林》,這時已不是一字一句像嚼生薑似的那麼困難了,她可以一口氣看下去,直到深夜上下眼皮打架為止。
茹誌鵑所說的“香菱學詩”讀書法,其主要做法,就是“細心揣摩透熟”,當拿到一本不易看懂的新書時,不要有畏難情緒,也不要有畏難心理,隻要一遍一遍地讀,細細地咀嚼揣摩,慢慢地就讀懂了,書中的內容就能消化吸收了。古語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碧野——三比法
著名作家碧野讀書要經過三比:
第一,將名著與非名著相比。俗話說:“不比不知道”。如果光讀名著,而不把它與非名著相比較,就不知道名著究竟“名”在哪裏。名著的藝術水平高究竟“高”在哪裏?名著的主題思想深刻究竟“深”在哪裏?名著的構思巧妙究竟“巧”在哪裏?如果寶珠捧在手上都不能識別它,那寶珠有什麼用呢?同樣,名著擺在麵前都不能識別它的精華,怎能吸收它的營養呢?有比較才有鑒別,隻有將名著與非名著兩者相比較,才能夠看得出名著在主題、人物、結構、語言等方麵的明顯長處。
第二,將名著與名著相比。“十個指頭不能一般齊”,即使同是名著也會有高低上下之分。可以把同類題材、同樣體裁或其他有類似之處的名著對照起來閱讀,也可以把中國和外國有類似之處的名著對照起來閱讀,這樣就能鑒別出名著各自的優點和不足,擇其優者吸收,那麼汲取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了。
第三,著名作家前期與後期的作品相比。名作家也並不見得每一部作品都是名著,即使像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這樣的文學巨匠,他的思想也有一個發展過程,他的藝術也有一個成熟過程。將名家前後期的作品作比較,對作家的成長過程就清楚了,並且能從中悟出許多規律性的東西,這對立誌於走文學道路的青年來說,是很可以借鑒的。
三比法是碧野的讀書方法,也是他的成才之道。王汶石——三遍法
常常有一些愛好文學的青年問我,怎樣讀書才能收獲大?我說,你看看當代作家王汶石的讀書方法吧,肯定會有所啟發的。
王汶石年輕的時候很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而且讀得很認真。對於名家名著,更是舍得下工夫;不是讀一遍,而是讀三遍。
讀第一遍時,是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讀,讓自己完全進入書中的藝術境界,盡情地享受瑰麗的藝術之美。
讀第二遍時,是以一個藝術鑒賞者的身份去讀,對作品進行嚴格的剖析。無論是多大部頭的鴻篇巨製,都毫不客氣地進行“肢解”,然後對每一個藝術部件作一番評頭品足。說得形象一點,就像機槍手拆裝機槍一樣,仔細研究每一個零件的性能、製作方法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係。通過這樣對各個藝術部件的剖析,來學習借鑒作品的藝術手法和寫作技巧。
讀第三遍時,是以一個文學作者的身份去讀,主要從客觀上學習作家駕馭一部(或一篇)作品的能力,即研究作品的總體設計。
王汶石這種讀書方法行之有效,能夠較快地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他本人的經曆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他原來並不是搞文學創作的,而是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後來為了革命鬥爭的需要,他才拿起筆開始寫作。
由於他善於讀書,善於吸取名家名著的藝術營養,文學功底比較紮實,因此,他出手不凡,寫出了《新結識的夥伴》、《夏夜》等一批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高的作品,飲譽文壇,一躍成為當代知名作家。
當然,王汶石的“三遍”法,也不是機械地絕對地讀三遍。有的平庸的作品,他讀一遍就過去了,而有的特別精彩的、藝術成就確實高的作品,就不止讀三遍、四遍、五遍……多次地讀,反複揣摩、玩味。白夜——雙十法
著名記者白夜在回憶他的讀書生活時說:“到了上中學時,碰到書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記得,我在半天內看完了一本《魯濱遜漂流記》,真是走馬觀花了。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覺得很高興。於是,我就喜歡一目十行讀下去,讀了好多書。
“年紀大了,我漸漸發現,有些書一目十行下去,沒有真正讀懂,必須仔細讀下去才行。讀一遍不行、再讀二遍;讀二遍不行,再讀三遍。有些書甚至要常常讀,越讀越讀出其中味道來。《杜詩鏡銓》,我就看了五遍;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劄》,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紅樓夢》,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書是要讀一輩子的。
“要知道書中說些什麼,這是比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書中的財富,變成自己的,那就要費功夫了。比如說吧,我把書合起來,複述書中的一段情節,隻能複述大意;如果詳細複述也不如書中的精彩。這就是說,我同書還有距離。要縮短這個距離,就得認真讀啊,讀啊。
“然而,書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頭在幾本書中,又要多看。總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讀書經驗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白夜在“一目十行”與“十目一行”相結合的讀書方法,充分體現了博與精的辯證關係,全麵周到,值得仿效。
“一目十行”能博覽群書,“十目一行”能精研名著。至於對什麼書“一目十行”,對什麼書“十目一行”,可視自己的需要而定,不必強求一律。劉征——信馬由韁法
不少人認為讀書是一種苦差事,可在詩人、雜文家劉征眼中,讀書則像春遊踏青一樣,輕鬆愉快,其樂融融。
他說:“我讀書沒有什麼方法,隨便翻翻,信馬由韁似的。有時是有目的的,有意去尋找一點什麼,有時是無目的的,隻是信手翻來,碰到什麼有趣的就溜幾眼,大有趣的就一口氣看下去。前者如孤山探梅,走遍山中的多條小徑。目的隻在探梅,後者如春郊踏青,花也好草也好,愛看就多看一會兒。”
請看,“孤山探梅”,“春郊踏青”,多美的境界!簡直妙不可言。
那麼具體怎麼個“信馬由韁”法呢?劉征說:“隨便翻翻,自然就不止於一書;就是在手中的一書,也不一定從頭看到尾,有時隻讀其中的幾頁甚至幾句;有時從後麵向前讀去,倒過來讀;有時隻欣賞那印刷的字體和插圖。隨便翻翻,可以利用零散的時間。我則多是在中午休息躺在床上打個盹之後,或者在夜間伴著一杯茶靠在沙發上準備睡覺之前。不消說,隨便翻翻是不須講究什麼讀書法的,寫筆記,抄卡片都有賴於‘隨便’二字,要是遇到認為隨手丟了可惜的文字,不妨夾上個紙條,如果是版本不足可惜的書,也不妨把頁子折起來為記。”
這種“信馬由韁”式的讀書,會有收獲麼?有的。劉征認為,不但有收獲,而且大都是意想不到的。對於專業研究,文章寫作,藝術欣賞乃至人生修養都會大有助益,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補充。他深有體會地說:“我得益於隨便翻翻,比得益於一本正經地學習還要多。翻多了,腦子成了一個品種花色十分豐富的雜貨攤,用什麼都可以信手拈來。”
當然,信馬由韁地讀書,並不排斥有計劃地讀書。劉征主張:“有計劃地讀書與隨便翻翻不可偏廢。初學者或者應該側重前者,隨著學習的發展,宜於越來越多地隨便翻翻。”曹世欽——記賬法
散文家、《北京日報》高級記者曹世欽有一本珍貴的小本子,那是他幾十年來記錄的“讀書賬”。他從青年時代起就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讀書時除了做點讀書筆記之外,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讀一本書,都記錄在一個專門的小本子上,前邊記讀畢的月日,中間記書名、作者及其國籍,後邊記書的字數。
從1957年開始,他一年不隔地這樣堅持記著,每逢閑暇時間,還把這個小本子翻開來前前後後瀏覽一遍,漸漸地他體會這種記錄書目錄讀書方法很有好處。他說:
“第一,每一年終了,我翻開這個小本子,看看一年之中讀過哪些書,讀了多少字的書,哪些書是我渴望讀的,哪些書是隨手牽來讀的。還可以與前一年作個比較,是多讀了還是少讀了,想想為什麼多讀了或少讀了,在新的一年開始之際,我應該讀想讀而還沒來得及讀的書。這不但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而且對於在新的一年裏也有提醒的意義。
“第二,這樣簡要的讀書記錄,它能告訴我,中外許多名著我讀過哪些了,甚至在某年某月某日我重新讀過一遍,是在一種什麼樣的環境裏讀的,我可以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這個小本子還能督促我:尚有一些名著還需要我抓緊讀一遍。
“第三,它還能告訴我,哪個時期是無計劃地讀書,那真是“韓信亂點兵”式的,點到哪本書算哪本。反正開卷有益嘛!其實也不盡然,有的書讀過之後並無什麼益處。同樣它也能告訴我,哪個時期是有計劃地讀書,比如1961年,這年從5月至10月就係統地讀完了《莎士比亞戲劇全集》以及他的十四行詩集。這使我了解了莎士比亞其人,也了解了他所描繪的那種社會麵貌,還了解了他的著作在英國文學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第四,可以從中考察出我讀書的勤奮程度,尤其是記錄下來的讀書少的那些年月,我就要思考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當然不能一味強調工作忙,隻能說‘擠’時間不夠,見縫不去插針,把零星的時間在不自覺中空擲了。我便告誡自己:有鬆弛,有懶惰,警惕啊,惕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