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名人讀書方法諸葛亮——觀大略法(2)(1 / 3)

豐子愷——重複法

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的作品堪稱一絕。他的藝術風格獨特,讀書習慣也獨特。

子愷先生讀書,每讀完一個章節總要複習一遍,讀到第三個章節,還要把前麵兩個部分再複習一遍,就這樣反複地讀,反複地溫習,不厭其煩,一絲不苟。

他還有一個絕妙的辦法促使自己多次複習已讀過的書:讀書時,在書的背後寫“讀”字,每複習一遍就寫一筆。他生活的年代使用繁體字,一個“讀”有23畫,因此,他要複習22遍才能把“讀”字寫完。試想,一本書重複讀了20多遍,豈有不爛熟於心之理?

有人說:“重複是學習之母。”這的確算得上一句至理名言。按心理學的觀點說,信息經常重複刺激大腦,能增強記憶。實際上,重複不僅能使記憶加強,而且還能加深理解。

重複閱讀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可以結合學習、工作需要隨時翻閱,也可以根據記憶學原理提供的最佳複習時機,在第一次讀書後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和半個月時,分次進行複習。還可以采取別的方法進行複習,究竟用何種方法為好,視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

需要附帶說一句的是,重複閱讀看起來簡單,並沒有什麼奧秘,不就是一遍一遍地讀嗎?但是,要真正做到像豐子愷先生那樣不厭其煩反複溫習,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必須要有毅力和恒心才能做得到。倘若沒有頑強的毅力,不要說複習20多遍,恐怕讀到第二三遍就覺得興味索然,讀不下去了。如果害怕吃苦,懶得重複,當然在學業上也就可能不會有大的作為。

夏衍——構想對比法

著名作家、電影藝術家夏衍是電影界的老前輩,深受擁戴,被人們尊稱為“夏公”。可他年輕時並不懂電影藝術,他那一段自學啟蒙的經曆,很耐人尋味。

他在20世紀30年代搞左翼文化運動時,為了鬥爭的需要,須拍電影,編戲。這對於他來說是一件新鮮的事情,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夏衍感到像“老虎吃天,無從下口”。怎麼辦呢?

隻得邊學邊摸索著幹。學習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看電影。看人家的電影是怎麼拍的。為了學習的效果好一些,夏衍想了一個辦法:看電影之前先把影片說明書拿來讀,看完故事梗概,而後設想,這個故事假如讓我來編戲,怎樣著手?怎樣介紹人物,介紹時代背景,對人物性格,又如何利用形象、語言來刻畫?邊讀邊構想,思想就奔馳到劇本中去了,這叫在心裏打草稿。打好草稿後,再去看電影,兩者相對比,學習人家是怎樣表現時代背景、人物性格等。找到自己原來設想的差距。就這樣,夏衍看了一大批反映英國、法國和民國初年生活的影片,通過構想、對比,汲取許多寶貴的藝術營養,受益匪淺。

雖然夏衍讀的是電影說明書,但說明書也是“書”,他的讀書方法也適於讀其他各種書籍。雖然夏衍學習的是電影藝術,但他的經驗對學其他專業的人也不無啟發。

曹靖華——無師自通法

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曹靖華先生說:“要談我的‘讀書生活’,其實很簡單:我隻是個四年舊製中學的畢業生,中學畢業後,無錢升學,就走上謀生自學的道路。”

曹先生出生在豫西八百裏伏牛山的腹地,從小就拾柴,割草,放牛,農閑時才能讀點書,後來好不容易湊了些盤纏到開封報考中學。中學畢業後,有錢人家的子弟都投考大學預科讀兩年,再入大學本科讀四年。而他勉強支撐到中學畢業,無錢繼續升學,他的學生生活也就從此結束了。

學生生活結束,自學生活隨之開始。曹先生晚年回憶說:“這以後我先是到上海一家書局當校對,後來又到安徽大通的一個小島上教小學。一邊謀生,一邊自學。工餘課後,別人用來吃喝玩樂的時間,我都用來讀書,有一分鍾時間就用在學習上,手不釋卷,持之以恒。不久,上海漁陽裏成立了CY(社會主義青年團),之後我被派到國外。回國後參加北伐,即使在戎馬倥傯的戰鬥年月,也堅持不懈,讀書自學。起初水平低,看什麼都是似懂非懂。但看不懂也硬看,無人可問,懂多少是多少,由不懂到懂,慢慢積少成多,由懂得少到懂得多。”

曹先生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典範。他的經曆說明雖然沒有老師指點,靠自學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讀書方法,也可說是典型的“無師自通”法。老舍——結合法

“結合法”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讀書方法。

老舍說:“讀了一本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本作品,最好找些有關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也應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把作品與作家傳記以及文藝評論結合起來讀,我們將這種讀書方法稱之為“結合法”。

老舍認為用“結合法”讀書,能夠“使我們對那些作品與那個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營養”。如果孤立地讀一本作品,我們多半是憑個人的好惡去評斷,自己所好則捧入雲霄,自己所惡則棄如糞土。事實上,這未必正確。及至讀了有關評價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們就能發現自己的錯誤。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采取人雲亦雲的態度,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說,我們看了別人的意見,應重新去想一想。這麼再想一想便大有好處。至少它會使我們不完全憑感情去判斷。去掉偏見,我們才能夠吸取營養,扔掉糟粕。老舍還結合自己年輕時的一段經曆,來進一步闡明這個觀點。他說,我年輕時很喜歡讀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愛不釋手。開始學寫作時,也盡量模仿狄更斯。但狄更斯的偉大之處究竟在哪裏?自己卻不甚了解。隻是把眼睛盯在那些耍字眼兒、故意逗笑的“竅門”上,而且還自鳴得意,以為自己學習狄更斯學得很不錯了。

可是後來,讀了些研究狄更斯的文章和著作,才知道自己所津津樂道的原來正是那位大作家的短處。他之所以不朽並不在於他會故意逗笑,相反地,如果他能夠減少些繞著彎子的逗笑,他會更偉大。

老舍在講完這段經曆之後,深有感觸地說:“真的,假若(還暫以狄更斯為例)我們選讀了他的兩三本代表作,又去讀一本或兩本他的傳記,又去讀幾篇近年發表的對他的評論,我們對於他一定會得到些正確的了解,從而取精去粗地吸取營養。這樣,我們的學習便比較深入、細致、逐漸豐富我們的文學修養。這當然需要時間,可是細嚼慢咽總比囫圇吞棗強得多。”

老舍還說:“我讀書似乎隻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巴金——回憶法

“回憶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種讀書方法。

這是一種很奇特的讀書方法,因為它是在沒有書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上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是聽聽巴金本人的介紹吧!

巴金在《讀書》雜誌上撰文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誌兩點鍾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所謂回憶法,就是靜坐在那裏回憶曾經讀過的書,這樣做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製,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巴金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夜,《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當時沒有電,也沒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製,她不可能讀書,而是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個例子是巴金自己在十年動亂中的親身經曆。他說:“‘文革’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一定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上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裏找到那些書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裏有一個大倉庫,裏麵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兩個事例說明,在一切不具備讀書條件的情況下仍可以“讀書”。

2.溫故而知新。通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像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鬥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力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的消耗。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鄧拓——背筐撿糞法

凡是讀過名著《燕山夜話》的人,無不驚歎作者學識淵博,同時也產生一個謎:作者是憑什麼絕招兒收集到那麼多資料的呢?

解鈴還得係鈴人。這個問題還是請《燕山夜話》的作者、傑出的理論家和宣傳家鄧拓來回答吧!

鄧拓說:你看農民出門,總隨手帶糞筐,見糞就撿,成為習慣。專門出門撿糞,倒不一定能撿得多,但養成了撿糞的習慣,自然就會積少成多。知識積累,也應該有農民積糞的勁頭,撿的範圍要寬,不要限製太多,不要因為我管的是牛糞,見羊糞就不撿,應該是隻要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糞、羊糞、人糞都一概撿回來,讓它們統統變成有用的肥料,滋養作物的生長。

鄧拓不愧是一位雜文大家,說話多麼幽默風趣!他的這個比喻也特別確切,讀書積累資料,可不就像農民撿糞一樣嗎?鄧拓本人就是采取這種“背筐撿糞”的方法來讀書的。他總是隨身帶一個活頁的小本子,讀書看報隨手做筆記。比如,半個月讀一本天文學,積累了一些有用的資料;半個月讀一本地質學,又積累了一些有用的資料。一年12個月,他就能讀24部書,積累的資料自然就可觀了。

當然,“背筐撿糞”也不是撿回來就完事了,還得要進行一定的處理加工。鄧拓把這種積累資料的方式分為兩個過程:一是隨意性積累,二是係統性積累。隨意性積累,就是平時讀書閱報,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就隨手抄下來。

係統性積累,就是等資料抄多了,就把本子拆開、一張活頁紙就成了一張卡片,再把它們分門別類按係統歸檔保存,待需要用時,按“門牌號碼”一查就找出來了。

吳晗——紅線拴錢法

吳晗不僅是我國著名的曆史學家,而且也是一位大學問家。他治學嚴謹,很注意讀書方法的研究,他認為,能讀書是一回事,善於讀書又是一回事,並不是所有認得漢字的人都善於讀書,能和善,一字之差,實際距離卻不可以道裏計。這其間,讀書是否得當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一次,他在評論古人的讀書方法時說:“一種是尋章摘句式的,讀得很細心,鑽研每段,以至每一句,甚至為了一個字,有的竟是寫了萬字的研究論文。其缺點是見樹木而不見森林,揀了芝麻、綠豆卻丟了西瓜,對所讀書的主要觀點、思想卻忽略了。另一種是觀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這種人讀書抓住了書裏的主要東西,吸收並豐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尋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經對這兩種方法作了很好的譬喻,說前一種人擁有一屋子散錢,卻缺少一根繩子把錢拴起來。後一種人恰好相反,隻有一根繩子,缺少拴的錢。用現代的話說,這根繩子就是一條紅線。”

請看,吳晗對古人的讀書方法分析得多麼透徹,單純尋章摘句式的不行,單純不求甚解式的也不行。而要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即用“紅線”將“散錢”拴起來。對個別重要的章節、詞句要深入鑽研,毫不含糊;同時也要高屋建瓴,領會全書的內容大意和精神實質。

我們讀書的時候,可一定要吸取古人的經驗教訓。千萬別隻顧了“散錢”而顧不了“紅線”或者隻顧了“紅線”而顧不了“散錢”喲!廖沫沙——自身修行法

“文革”之初,與鄧拓、吳晗一起被打成“三家村”的著名學者廖沫沙同誌,博學多才,讀書經驗十分豐富。

1984年的新春伊始,他撰寫了一篇文章《讀書萬卷與自學成才》,勉勵青年們勤奮讀書。文中寫道:“現在,一些報刊辦知識競賽,激發了青年們讀書求知的興趣,這是好的。但是提倡青年多讀書,讀什麼樣的書?有人認為讀書,就是讀文學書籍,讀語文方麵的書。這種看法有些片麵。應該提倡有目的地讀書,把讀書同自己本職工作結合起來。不但是讀,還要研究、思考問題。馬列主義的書籍需要讀,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農民要多讀農業知識書籍,工人多讀工業技術方麵的書,讀書要有目的,學習致用,嚐到了讀書的甜頭,反過來又促進了讀書的自覺性,慢慢成為某一方麵的內行。現在大力提倡自學成才,也是提倡多讀書。自學在一個人知識積累的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有人統計過:一個人在小學階段獲得的知識,老師講授是80%,自己學習占20%;到了中學是老師教和自己學各占一半,到了大學後是自學占80%;而參加了工作後完全是自學。所以有句古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說的就是要憑自己去摸索、實踐。不會自學的人很難成才,不會讀書也同樣成不了才,至少不能成棟梁之材。我很讚成這句話:知識文化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讀書當然是為了增長知識,使自己能夠成才,好為國家建設做出貢獻。不會讀書的人是難以成才的,所以必須培養自學能力,學會“自身修行”。

如何通過自學達到成才的目的呢?廖沫沙認為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讀書要定向,要把讀書同自己的本職工作結合起來,這樣讀書,不但不會與本職工作“頂牛”,而且有很大可能會幹一行愛一行,學有所成,做出比較突出的成績。

自身修行法,對一個人來說,可以說是終身受益的讀書方法。對在校學生來說,也是適用的,可以結合自己所學的功課來閱讀課外書籍,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