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名人讀書方法諸葛亮——觀大略法(1)(1 / 3)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

不過,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文學形象,而且有些地方還將他神化了。陳壽的《三國誌》中的諸葛亮,才是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

《三國誌》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一起讀書,但讀書的風格和方法卻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務於精熟”,而諸葛亮“獨觀大略”。

“務於精熟”,就是認真精讀,力求理解透徹,並爛熟於心。“獨觀大略”,就是說諸葛亮的讀書方法與其他三人不同,獨樹一幟;他是從總體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被枝蔓問題所糾纏。看得出來,諸葛亮無論是打仗還是讀書,都勝人一籌。

怎樣具體學習、運用諸葛亮的“觀大略”讀書法呢?

中年學者王通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掌握觀大略讀書法,“要緊的有五條:(1)要有一定的哲學修養,善於概括提煉。(2)既要鑽進書中,又能站在書上,獨立思考。(3)經常注意最先進的知識,站在本學科知識的前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關鍵者。(5)精通唯物辯證法”。陶淵明——不求甚解法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文中雲:“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這其實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繪自己的讀書生活,闡發自己對讀書的見解。

對於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曆來褒貶不一。不肯苟同者認為陶淵明是提倡粗枝大葉、淺嚐輒止的作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當然也有讚同陶淵明的方法的,比如:元代人李治就說過:“蓋不求甚解者,謂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為章句細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觀,可以稱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書呆子那樣死摳章句而毫無出息。

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結論。我們先來仔細考察一下陶淵明的讀書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話的原意,問題就會清楚得多了。

陶淵明在回憶自己少年時代讀書的情景時說:“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可見他自幼就攻讀儒家經典,他所說的好讀書,自然是指讀經史典籍。讀經史書,必須讀注,而漢代有的經學家所作的注釋,連篇累牘,空虛煩瑣,離題萬裏。如當時有一個小夏侯學派的人,光解釋“堯典”兩個字,就寫了十餘萬字。這是一種很壞的學風,那些尋章摘句、牽強附會的學究式解釋,對讀書能有什麼益處呢?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會幹擾對書的原意的領會、理解。所以,陶淵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觀點,是有針對性的。他認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沒有價值的注釋,而應注意讀原著,領會原作的基本內容。

由此看來,如果將一頂“提倡粗枝大葉”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頭上,就錯了。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法雖然是有所專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想想看,倘若不論讀什麼書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輩子能讀幾本書呢?對有的書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過去了;有的書,可暫時“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時候,再“求甚解”。

楊大眼——耳讀法

耳讀法,用耳朵能讀書?除非是某些具有特異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麼能用耳朵讀書呢?

能!我國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一員大將叫楊大眼,此人是一位常勝將軍,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記載了有關他讀書的事跡:

“大眼雖不學,恒遣人讀書麵坐聽之,悉皆記識。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也。”

你看,楊大眼雖識不了多少字,靠坐在那裏聽別人讀書,居然收獲不小,不僅記住了許多知識,還能口授布告文字。可見楊大眼的讀書方法,還是行之有效的。這種讀書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聽別人讀書,故稱之為“耳讀”法。

耳讀法雖然產生於古代,但現今仍有實用價值。已故著名學者鄧拓就很推崇楊大眼的耳讀法。他說,耳讀法很適用於年老而不能看書的人,也很適用於現代的許多大政治家。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閱讀和處理一大批書報和文件等。他們沒有三頭六臂,於是對一般的資料和文件,就隻好由若幹秘書人員分別幫助閱讀和處理,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兩遍,如此看來,楊大眼的耳讀法倒並不是落後的方法。

其實,耳讀法不僅僅適用於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用。比如,聽收音機裏的新聞聯播、小說播講、知識講座,等等,就等於是用耳朵讀書。走路時可以聽,坐在公共汽車裏也可以聽,甚至是在幹某些體力活時,也可邊幹邊聽,既省時又方便,真可謂一舉兩得。

錄音機是比收音機更現代化的學習工具,我們可以把有關學習內容(如外語等)錄進磁帶裏,隨時聽、反複聽。

現代人讀書,用耳的時間越來越多了,“耳讀法”還真稱得上是一種現代化的讀書方法哩!

韓愈——提要鉤玄法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談到讀書問題時,曾說過一句名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後人將他的話概括為“提要鉤玄”讀書法。

按照韓愈的這個方法,讀書首先要將書分門別類,然後按其性質類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讀書法。對於那些記事性質的曆史書籍,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也就是提綱摯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抽出來;對於那些理論方麵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讀書若能做到提要鉤玄,效果必定會好。因為“提其要”,能使自己對書中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一目了然,對事件發生發展的原因清清楚楚,從而可以進一步了解事件之間的相互聯係,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鉤其玄”,便於把握重點,吃透精神實質,對某些重要觀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增長知識,提高水平,將書中的營養,化為自己的血肉。

有的同學往往有這樣的感覺:讀過一本書後覺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說不清道不明的,收效當然也就微乎其微了。這就是讀書時沒有“提要鉤玄”的緣故。如能一邊讀書,一邊注意提出其“要”、鉤出其“玄”,那麼你就基本掌握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蘇東坡——八麵受敵法

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的“八麵受敵”法,是很著名的一種讀書方法。“八麵受敵”法是怎樣提出來的,又作何理解呢?

事情是這樣的:有個名叫王庠的人在應製舉時,向蘇東坡請教讀書方法。蘇東坡就給他寫了封回信,信中有這麼一段話:

“書之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取,但得其所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隻以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實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似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麵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內容豐富的書籍就像大海一樣,百寶俱全,應有盡有,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將所有的東西都得到,隻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誌於讀書的人,每次讀書,隻須集中注意一個問題。比如,你想研究曆代興亡治亂和明君賢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隻集中注意這個問題,不要再想別的什麼問題了。又如,另一次讀書,你想考慮史實古跡和經典文物,仍用同樣的方法辦理。

其他方麵以此類推。用這種“八麵受敵”法讀書,看起來似乎迂鈍了一些,但到了學成之日,是那些涉獵者們所無法攀比的。

後人對蘇東坡的這種讀書法,多持讚成態度。如清末學者李慈銘就稱讚道:“誠讀書之良法也。”

說到底,“八麵受敵”法是分析法和綜合法在讀書方法上的巧妙運用。

蘇東坡在談到他讀《漢書》的經驗時說:“吾嚐讀《漢書》矣,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製、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竅矣。”這是蘇東坡運用“八麵受敵”法讀書的一個具體範例。他讀《漢書》要讀許多遍。將《漢書》分為治道、人物、地理等幾個方麵,每讀一遍專門研究一個問題,結果他對書中的每一方麵的問題,都了解得非常透徹。這個例子證明:用“八麵受敵”法讀書,所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

陸遊——有的放矢法

“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歎,未嚐不與書俱。”這是宋代大文學家,傑出詩人陸遊讀書生活的自我寫照。他終生酷愛讀書,以書為伴,與書為伍。不過,他讀書雖多,卻多而不雜,多而不亂。他讀書都是有的放矢的。

首先,他注意有係統地讀書。用現代話來說,也就是根據自己建立知識結構的需要,從整體考慮,有計劃地讀一大批書。他從小立下大誌,常用祖父陸佃“映月讀書”的精神勉勵自己,決心要有係統地讀萬卷書。少年時,他攻讀了大量古人的詩作;青年時,他從“上世遺文”至“先秦古書”都讀了個遍,爾後,又讀完了《六經》、《左傳》、《離騷》等曆史重要名著。

其次,他注意結合研究專題讀書。比如說,為了研究杜甫,他就選擇了有關杜甫的書籍若幹本,潛心攻讀,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老學庵筆記》等著作,寫下了有關杜甫研究的獨到見解。

再次,他注意將讀書與使用聯係起來。他為了實現自己抗擊外敵入侵,報效祖國的宏願,一邊習武,一邊苦讀兵書,準備來日疆場決戰時派用場。他讀《孫子兵法》一書時還寫了一首題為《夜讀兵法》的詩:

“孤燈秋霜夕,窮山讀兵書。平生萬裏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複守妻孥!”朱熹——循序漸進法

“或問讀書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漸進’”。這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讀書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讀書方法。何謂循序漸進?朱熹作了詳盡的解釋:以兩本書而言,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本書而言,則“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他還要求:“未及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妄乎彼。”

為什麼要循序漸進呢?朱熹以生動的比喻說,“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

朱熹的這個主張說明,讀書要選定一個目標由淺入深,從最基本的書讀起,讀通一本然後再讀另一本,讀通一節然後再讀另一節;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後,雜亂無章地亂讀一氣。隻要做到“循序而漸進”地讀書,就會收到“意定理明,而無疏易淩躐之患”的效果。

陳善——出入法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虱新話》。他在書中寫道: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讀書不能讀進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處”,也就是說不能體會書中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明的藝術技巧;倘若讀書不能跳出來,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說,思想被書本束縛住了,成了書奴、書呆子。隻有懂得入又懂得出,這才是讀書的好方法。

陳善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的出入讀書法,其精神實質就是告訴人們要活讀書,而不能死讀書。他的這種出入法,是比較全麵的,既要求人們讀書認真鑽研,消化吸收書中營養,又要求將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處於封建時代的陳善能夠針對時弊,提出如此有獨創性的見解,這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

陸九淵——涵泳法

“讀書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這首詩選自《陸象山語錄》,陸象山即陸九淵,是一位宋儒理學的代表人物。他對讀書問題見解頗多,以上這首詩就表明了他的一種讀書方法。關於自己的讀書方法,他還說過:“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

陸九淵的意思是說,讀書不要性急,火急火燎地死摳住一處不放,僵在那裏,越急於弄懂,可能越不容易弄懂。讀書要平平緩緩地細心涵泳,讀不懂的地方,不妨暫時先放過去,等到上下文都讀過之後,或是日後重新閱讀時,慢慢地就會領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