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既專心又有興味
中國的李清照和林語堂所堅持的一種讀書方式:興味到時,拿起就讀,讀書時,要專心致誌。選好讀書時間
卡耐基所提出的讀書方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二十五歲以前對圍棋、麻將等娛樂不要過問,也不要過多喝酒。二十五歲以前是讀書的最佳時期,精力充沛,記憶力強。一天若能讀一小時的書,會終生受益。在一天當中,當頭腦清楚和工作狀態好時,可讀些你認為重要的書,而當疲勞時,可品嚐小說和詩歌。人在寫作或思考問題時看書,效益也是較好的。
為自我啟發而讀書
美國達母洛斯的讀書方式:把讀書當做一種消遣、一種享受總沒有什麼不對,隻是如果你想成為一位成功者,你就應該為自我啟發而讀書。
名人讀書二十五法
孔丘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警。”
韓愈的“提要鉤玄法”:“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結合,中外結合,變為我的。”
陶鑄的“細嚼慢咽法”:“做學問的功夫,是細嚼慢咽的功夫。”
謝覺哉的“擠鑽法”:“沒有時間,擠;學不進去,鑽。”
鄧拓的“積累法”:“古今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意積累的。”巴金的“苦學法”:“苦學能夠戰勝一切。學問的宮殿不分貧富都可以進去。”
趙樹理的“淘金法”:“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裏淘金。”
華羅庚的“厚薄法”:“書由厚變薄是閱讀能力提高的標誌。”
冰心的“創新法”:“讀書恨與古人同。”
李準的“先濃後淡法”:“先濃後淡更有味。”
李政道的“雜七雜八法”:“我是學物理的。不過,我不專看物理書,還喜歡看雜七雜八的書,多看一些頭腦就比較活躍。”
陳善的“出入法”:“既能鑽進去,又能跳得出來。”
鹿善繼的“認理法”:“讀有字書,識沒字理。”
培根的“釀蜜法”:“不應該像蜘蛛那樣肚子裏抽絲,而應該像蜜蜂那樣,采百花釀蜜。”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用的是“思想法”:隻有靠積極思維得來的才是真正的知識。
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用的是“循進法”:要是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著什麼也不會知道。
天文學家哥白尼用的是“合精法”:要善於集合相近學科的精華。
作家福樓拜用的是“發掘法”:最細微的事物裏也會有未被認識的東西。
作家左拉用的是“探索法”: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
發明家愛迪生用的是“學用法”:要一邊熱心讀書,一邊把知識用到發明創造上去。
作曲家貝多芬用的是“信條法”:要始終遵守的信條是無日不動筆,要寫下“讀後感”。
名人讀書三法
馬克思讀書有“三字秘訣”:博(博覽群書);記(折書角、畫線、做記號以加強記憶);讀(熟讀成誦,以增強記憶力)。
毛澤東在校讀書時堅持三不談:“不談金錢、不談瑣事、不談男女方麵的問題。”
徐特立讀書學習有“三法”:日積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書摘抄法。
魯迅說讀書要有“三性”:目的性、靈活性、廣泛性。
茅盾經常采用“三式”讀書法:第一遍,鳥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讀式(品味作品妙處);第三遍,消化式(汲取各種精華)。
民主人士李公樸說,從書中跳出來有“三條路”一條是讀活書(多讀言之有物、生氣勃勃的書);一條是活讀書(讀書要多動腦筋思考);一條是讀書活(讀書要聯係實際,學以致用)。
宋代蘇東坡讀書提要分為“三步”:他謫居黃州時,每次讀《漢書》都作“提要”。第一步是抄一段,第二步用三個字為題,第三步用一個字為題。後來,別人隻要提出某段的頭個字,他就能背出來。
宋代理學家朱熹說,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
清代曾國藩說,讀書“三有”:第一要有誌(有誌則斷不敢為下流);第二要有識(有識則知學問無盡);第三要有恒(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讀書忌“五失”——袁桷善談讀書
元代人袁桷善,少年時讀書不得要領,費了不少工夫,卻進步甚微。後來,他經過反複琢磨,總結出自己之所以如此,全在於“餘少讀書有五失”。因此,他大力提倡讀書切忌“五失”,並身體力行之,終於成為我國有名的文學大家。他所忌的“五失”是:
1.“泛觀而無擇,其失博而寡要。”即讀書時切忌不加選擇地求廣博,不去循序漸進,擇精研讀,這樣必然會事倍而功半,收獲甚微。
2.“好古人信行,意常退縮,不敢望,其失懦而無立。”讀書若一味迷信崇拜古人,退縮不前,絲毫不敢創新、超越,那就永遠難以立業成事,大有作為。
3.“纂錄實故,一未終而屢更端,其失勞而無成。”雖然辛辛苦苦,手不釋卷,但心猿意馬,變化多端,無主攻目標,隻能是行行了解了皮毛,行行皆不精通,最終也是徒勞無得。
4.“聞人之長,將疾趨之,輒出其後,其失欲速而好高。”不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事事跟在人家後麵,盲目地模仿別人的長處,隻會像“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一樣,學不到真本事,後倒連自己的東西也丟失了。
5.“喜學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不甚者也。”好高騖遠,不紮實地學習基本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便奢想寫出錦繡文章,隻能是空中樓閣,失去的時間、精力就更多了。
曾國藩談讀書
1.要立誌。“發憤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誌真不真耳。”
2.要有識。“有識則知學問無盡”;“文淺而亦獲虛名,尤不可也”。
3.要有恒。“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看書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記,但每日有常,自有進境”。
4.要專一。“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5.要善於“從師”。“凡人必有師,若無師則嚴憚之心不生”;“凡從師必久而後可以獲益。”
6.要有“速度”。“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後用慢火溫”;“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7.要“多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朱子教人讀書之法,此二語最為精當”;“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切己體察,窮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
8.要勇於“實踐”。“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所謂誠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知一句便行一句。”
不做書呆子,不要死讀書——陶行知論讀書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讀書問題曾作過精當的論述,讀書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迪。
陶先生認為,“讀書”要有一個正確的目的性,那就是求真知、做真人、建設祖國、造福人類。他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告誡我們:“為讀書而讀書,為教書而教書,乃是亡國的教育。”“死知識在頭腦裏裝得太多,反而妨礙思想之自由,倒不如沒有還要好些。”
陶先生還說:“書籍有死的也有活的,怎樣是活的書籍?我覺得書籍所記載的,無非是人的思想和經驗,那個人的思想、經驗要是很高尚的,與人生很有關係的,那就可算是活的書籍。若是著書的人思想、經驗都沒有什麼價值,與人生沒有關係,那就是死的書籍。我們教授小孩子,對於書籍的死活就不能不慎重,所教授的書籍,要有係統的,前後都能連貫得起來,不是雜亂無章的,這才是活的教育,若隻知道閉著眼睛教死書,也不顧那書適用不適用,這樣我敢說就是死的教育。”
陶先生認為,書本是前人社會生活經驗的總結,書是要讀的,但不能死讀,要和現在生活聯係起來加以活用。他反複教導我們:“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則之下,書是有地位的,過什麼生活就用什麼書,書不過是一種工具罷了。書是不可以死讀的,但是不能不活用。”“書是一種工具,隻可看,隻可用。看出是為著用,為著解決問題。斷不可以呆讀,認清這一點,書是最好的東西,有好書,我們就受用無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