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要善於讀書讀書要講究方法(4)(3 / 3)

毛澤東的讀書筆記有以下幾種形式:

內容摘錄:毛澤東青年時代,課堂聽講寫“講堂錄”,課後自修寫讀書錄,選抄全篇文章的選抄本,摘錄精要的摘錄本,共有好幾網籃。毛澤東長期保持著這種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延安時期,毛澤東摘錄艾思奇的《哲學與生活》約三千字。他寫信給這位哲學家,說:“你的《哲學與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書,我讀了得益很多,抄錄了一些,送請一看,是否有抄錯的。其中有一些疑點(不是基本的不同),請你再考慮一下……”這樣就把讀書與研究、探討結合了起來。

標點符號:毛澤東每讀一本書,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畫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早年讀德國鮑爾生著、蔡元培譯的《倫理學原理》,全書逐字逐句都用毛筆加以圈、杠、點、單杠、雙杠、三角、叉等符號。延安時期讀的《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列寧選集》、《國家與革命》、《列寧關於辯證法的筆記》、《斯大林選集》,許多段落、章節都作了圈點與勾畫。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一直陪伴他的一套乾隆十二年武英殿版線裝二十四史,八百五十冊,每冊都有他圈點、勾畫的標記。現存中南海的毛澤東藏書,由於不少書反複閱讀,每讀一次就用一種顏色的筆圈點、勾畫,以至朱墨紛呈、點線交加。

旁注批語:在談到失而複得的《倫理學原理》一書時,毛澤東曾說:“我當時喜歡讀這本書,有什麼意見和感想就隨時寫在書上。”《倫理學原理》全書十萬多字,但毛澤東用工整的小楷寫在頁邊、行間的批語就有一萬二千一百多字。延安時期讀的《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的兩個版本,毛澤東在書眉上與空白處寫了一萬三千字的批語,其中第三章“辯證法的根本原則”,他用雋秀的行草字體寫了近千字的評語,對原著作了扼要的概括,既有讚同的評語,又有聯係中國革命實際對某些觀點作的引申、發揮。在《舊唐書》中《李義府傳》、《楊再思傳》、《劉幽求傳》的頁邊寫道:李義府笑裏藏刀,楊再思是侫人,劉幽求能伸不能屈。寥寥幾字,把讀書的“意見和感想”表達得相當精辟。

讀書日記:1937年,李達把剛出版的《社會學大綱》寄給毛澤東,毛澤東讀了很高興,認為是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他反複精讀這本好書,並續寫中斷的“讀書日記”。“日記”第一篇寫道:“二十年沒有寫過日記了,今天起再來開始,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點學問。看李達的《社會學大綱》,1月1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辯證法’,從1~385頁。今天開始看第二篇,‘當作科學看的曆史唯物論’,387~416頁。”嗣後,他每日認真記下讀書進度。改錯糾謬:對書中不正確的觀點或引用不當的材料,也用筆記形式改正。如《新唐書·徐有功傳》說“命係庖廚,何足惜哉”,毛澤東認為說法不當,指出曆史上誌士仁人“以身殉誌,不亦偉乎!”《南史·孔靖傳》說“十歲便能為盜,長大不一定為盜”,可惜這種形而上學的推論,“今天也還有之”。在《辯證唯物論教程》旁批中,毛澤東用簡略的話指出其不正確處,如:“此例不甚清”、“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等等。毛澤東讀書非常仔細,連書中錯別字、不妥當的標點符號,也一一加以糾正。這反映了毛澤東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刻苦的攻讀精神。

評價推薦:毛澤東篤誌嗜學,博覽群書,孜孜不倦,讀到具有現實意義的精彩篇章,他熱心向黨或黨的領導幹部介紹推薦。20世紀50年代,他讀到《三國誌·郭嘉傳》,就向黨內做了推薦。他希望領導幹部從中得到啟示,說話辦事要“多思”、“多謀”,反對少謀武斷。讀到漢代文學家枚乘的《七發》,他又寫了千餘字的書評,一起印發黨內。1965年,當他讀到《後漢書》中的《黃瓊傳》、《李固傳》時,又認為兩人的傳值得一讀,在反複研讀後,批了“送劉、周、鄧、彭一閱”、“送陳毅同誌一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同誌在百忙中都及時閱讀了。毛澤東這種獨特的讀書筆記對全黨讀書學習風氣的形成,無疑是有力的推動。

上海市特級教師陸續的六步讀書法

1.視讀。以盡可能快的速度通讀全書。逐步訓練使眼睛像攝影機掃描那樣,可以一眼讀一行、讀一段的敏捷性。根據現代科學對人腦的研究,信息進入腦中不是以語言符號的形式作為接收單位的,因此在這一步上,腦的活動主要是從意義上發現、概括、理清全書頭緒。屬於不求甚解式。

2.回憶。掩卷而思盡量按照全書的線索作閃電式的回憶。這一方麵是為了強化視讀中的腦活動,鞏固有關神經元的興奮灶,使信息的痕跡得到深刻;另一方麵是為了在把握全書框架的基礎上,找到各個插口,亦即關鍵的信息。回憶中當然會有遺漏和錯誤的地方,但在下麵的程序上還可以發現和糾正。

3.發問。盡可能多地把感覺到的問題提出來,這些問題來自大腦思維的自由馳騁,也就是將獲得的知識和信息進行全方位的組合和考察,找出自己在消化理解全書中的思維結,使一個個思維結集中化,明朗化。發問中就可有選擇地翻翻書,把遺漏了或者記錯了的地方,隨時補上或更正。

4.研讀。就是為了將問題具體化並加逐步解決。研讀時的思考是思辨性的,不是單純的接受,而是在判斷中取舍,亦即區分“不能接受”或“可能接受”的內容,似乎在跟書的作者進行辯論。不僅在有疑之處這樣做,即使是對書中精彩之處也“須教有疑”,詰難幾個為什麼,調動自己的知識和信息的有關庫存,去融會那些精彩之處。

5.理解。這是讀書的冷處理階段:理得有三種形式:一是重點回憶。也是掩卷而思,不過這次回憶的內容是收獲和體會,對所有的“得”,進行排列歸類,給予條理化和序列化。二是製作卡片,把書中傳遞的新知識和新信息記在分類卡上,或抄原文,或寫提要。三是寫心得或劄記。這當然是比較綜合的一得之見為好一兩篇、三五篇都可以,不拘字數和形式。

6.複讀。再將全書瀏覽一遍,這是最後的全麵回味階段。可以緊接理得之後,也可以隔一段時間。複讀不僅對鞏固全書的記憶和理解有特殊的作用,而且往往會有新的發現。

“小、少、了”——夏承燾談如何做讀書筆記

夏承燾,我國著名詞學研究家。他依自己的體會把做讀書筆記的經驗概括成三字訣:小、少、了。

1.小。是說用小本子記。我從前用過大本子做筆記,把讀書心得和見到想到的隨時記在一個案頭大本子上,結果不易整理,不易攜帶。後來讀章學誠的《章氏遺書》,其中有一段講到做讀書筆記,說讀書如不即做筆記,猶如雨落大海沒有蹤跡。我就用此意把自己的筆記簿取名為“掬謳錄”。我開始改用小本子,一事寫一張,便於整理,好比現在的長片。蘇東坡西湖詩曰:“作詩火急追之逋,清景一失後難摹。”(《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亡逋”指逃亡的人)創作如此,寫心得體會做筆記亦當如此,有用的知識才不至於在眼前溜掉。

2.少。是說筆記要勤,但不要記得太多,要記得精。古代書少,後來書一代多一代,後人要把所有書讀完,就要有古代人幾倍的年齡。章學誠批評這種人說:讀書猶如飲食,如果有人要多住幾十年,吃光天下的好食物,這不是狂妄可笑的話。做筆記要通過自己的思考,經過咀嚼,然後才落筆。陸機《文賦》中有兩句話:“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這是說做文章,我以為做筆記也應有“傾瀝液”、“漱芳潤”的功夫。如果不經過消化,一味抄書,抄得再多,也是徒勞。顧炎武著《日知錄》,自比采銅於山,往往數月隻成數條,可見精練之功。這裏,我所說的筆記要記少,是指每條的字數而言,條數卻要記得多。每一個問題陸續記下許多條。孤立的一小條,看不出學問,許多條彙攏來,就可成為一個專題,擴充為一篇論文。顧炎武的《日知錄》,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王念孫的《讀書雜誌》,都是這樣積累起來的。

3.了。是說要透徹了解。記下一個問題,應該經過多次思考,要求作徹底的了解。有時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會有接近於實際的認識。淺嚐輒止,半途而廢,便前功盡棄。所謂了,就是要讓所學到的東西,經過思考,在自己的頭腦裏成為“會發酵”的知識。如果是思想懶散,即使天天做筆記,也難有多少心得,那隻能叫做“書抄”,叫做“知識的流水賬”,嚴格說來,不配稱為“讀書筆記”。